2025“一帶一路”文化傳播與經濟發展論壇在京舉辦-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15 17:02:33
來源:新華網

2025“一帶一路”文化傳播與經濟發展論壇在京舉辦

字體:

  5月15日,由中國商業史學會“一帶一路”專業委員會、國聲智庫、中央財經大學中外經濟比較研究中心、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創新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北京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産保護髮展中心聯合主辦,北京國聲絲路國際投資控股集團、絲綢之路網承辦的2025“一帶一路”文化傳播與經濟發展論壇在京舉辦。會議系統梳理總結11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取得的重大成就,科學分析“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新形勢,展望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的總體構想,並結合中國商業史學會“一帶一路”專業委員會與智庫工作實際作出全面部署,為下一個金色十年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之策。

  協調推進三大“聯通”,共促“一帶一路”行穩致遠

  會議指出,自2013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擘畫、引領、推動下,共建“一帶一路”始終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把基礎設施“硬聯通”作為重要方向,把規則標準“軟聯通”作為重要支撐,把同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作為重要基礎,在走深走實中取得了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為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和經濟社會繁榮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範圍最廣、影響最深的國際合作&&,國際感召力、影響力、凝聚力不斷增強。

  11年來,依託一個個具體項目,基礎設施“硬聯通”跨越山海紮實有序推進。中老鐵路實現了老撾從“陸鎖國”到“陸聯國”的夙願,開通運營3年來活力持續顯現;2024年11月,中國和秘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合作重點項目錢凱港開港,一條新時代亞拉陸海新通道正式誕生;中國企業承建的烏干達最大水電站——卡魯瑪水電站為烏干達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綠色能源”;雅萬高鐵標誌着中國高鐵首次全系統、全要素、全産業鏈在海外落地。作為“一帶一路”倡議旗艦項目的中歐班列奔馳不息,截至2025年累計開行突破10萬列,通達歐洲25個國家219個城市,運輸貨物超1100萬標箱,貨值逾4200億美元,成為亞歐大陸上最繁忙的物流通道之一。

  日益健全的“軟聯通”在共建國家間架起規則標準互聯互通橋梁。11年來,中國與69個國家和組織簽署了113份標準化合作文件,建立“一帶一路”標準信息&&,發布國家標準外文版2263項,涵蓋20多個領域、覆蓋11個語種。與30個國家和地區簽署23個自貿協定,與28個經濟體簽署“經認證的經營者”互認協議,顯著提升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共建“一帶一路”與各方發展需求對接的長效機制不斷推進,中國與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與部分國家建立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工作協調機制,共同推動合作規劃落地見效。共建“一帶一路”與俄羅斯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哈薩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南非“經濟重建和復蘇計劃”、埃及蘇伊士運河走廊開發計劃、沙特阿拉伯“2030願景”等多國發展戰略實現對接,有力支持共建國家經濟社會建設進程。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11年來,互幫互助的“心聯通”持續深入。共建國家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廣泛開展文化旅游合作、教育交流、媒體和智庫合作、民間交往等,推動文明互學互鑒和文化融合創新,形成了多元互動、百花齊放的人文交流格局。中國在亞歐非三大洲合作建成30余個魯班工坊,學歷教育累計培養學生近萬人,實施職業培訓超過3.1萬人次,架起了中外人文交流的橋梁,為共建國家發展提供人文支撐。菌草、水井、雜交水稻等“小而美”的項目紮實推進,不斷增進共建國家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一帶一路”文化傳播與經濟發展智庫報告2024》在論壇上發布。該報告由中國商業史學會“一帶一路”專業委員會、國聲智庫、中央財經大學中外經濟比較研究中心、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創新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經濟窗》編輯部聯合出品,旨在貫徹落實第四次“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精神,通過系統梳理2013-2024年“一帶一路”文化傳播與經濟發展脈絡,重點總結2024年“一帶一路”文化傳播亮點和經濟發展成果,以及科學分析“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挑戰和發展趨勢,提出需把握數字化、綠色化、人文化三大趨勢,構建“文化賦能經濟、經濟反哺文化”的雙向循環,將“一帶一路”打造成為連接不同文明的紐帶、驅動全球增長的新引擎。報告特別指出,在這一過程中,以新型智庫為核心構建的軟實力支撐體系,通過多元探索與實踐,持續彰顯其獨特且不可替代的價值,正成為推動文明互鑒、塑造國際話語權的關鍵力量。

  完善共建“一帶一路”機制保障,奔向下一個金色十年

  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是一項長周期、跨國界、系統性的世界工程、世紀工程,必須運用系統思維,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幹。一方面,共建“一帶一路”走過了第一個蓬勃十年,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另一方面,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局部衝突和動蕩頻發。在新的形勢下,需要思考:共建“一帶一路”如何邁向下一個金色十年?如何更好地惠中國、利天下?如何不斷拓展更高水平、更具韌性、更可持續的共贏發展新空間?

  會議認為,過去11年來,共建“一帶一路”之所以能克服困難取得一系列實打實、沉甸甸的成果,關鍵就在於其順潮流、惠民生、利天下,高度契合了沿線國家民眾渴望發展、實現現代化的共同願望。站在新十年的起點上,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必須始終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堅持共商共建共享、開放綠色廉潔、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的指導原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讓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更好地惠及沿線、造福世界。

  會議強調,要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為指引,以互聯互通為主線,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相結合、政府引導和市場運作相結合、科學布局和動態優化相結合、量的增長和質的提升相結合。要統籌深化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標準“軟聯通”和同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統籌推進重大標誌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建設,統籌鞏固傳統領域合作和穩步拓展新興領域合作。做好統籌的大文章,使各項工作密切協同、形成合力,不斷拓展更高水平、更具韌性、更可持續的共贏發展新空間。

  隨着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不僅需要理念引領、行動跟進,還需要機制保障。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的改革任務。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必須緊緊抓住機制建設這個重點,完善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規劃統籌管理機制,完善“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協調推進機制,完善産業鏈供應鏈務實合作機制,完善新興領域國際交流合作機制,完善投融資多元化保障機制,完善風險防控內外協同機制,完善海外利益保障機制,完善高水平國際傳播機制,完善廉潔絲綢之路合作機制,以更加完善有力的機制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奔向下一個金色十年。

  會議指出,隨着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演進,共建國家對深化數字、綠色、健康、創新等新領域合作的願望日益迫切,為共建“一帶一路”不斷拓展新領域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展望未來,共建“一帶一路”應順應世界經濟、技術、産業、社會發展普遍規律和時代大勢,穩妥開展數字、綠色、創新、健康等新領域合作,培育合作新增長點,持續推進數字絲綢之路、綠色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建設,打造“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新高地,為共建國家人民美好生活注入更多動力、帶來更多希望。

  發揮新型智庫支撐引領作用,探索“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作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11年來緊扣“一帶一路”建設需求,創新合作形式,深耕“一帶一路”政策研究、決策服務、學術研討和輿論引導,持續輸出智力成果,成為助推“一帶一路”建設的獨特力量。與會專家&&,新階段切實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中國智庫需勇於擔當作為,積極與各國智庫和研究機構開展合作,組織開展聯合研究、對話和學術交流活動,支持學術成果聯合出版,推動更多專家學者、出版機構、新聞媒體加入“絲綢之路智庫共同體”、絲路國際産業聯盟等,為下一個金色十年匯聚發展合力。

  中國商業史學會“一帶一路”專業委員會由中國商業史學會和國聲智庫共建,融合了中國商業史學會作為國家一級學會的資源稟賦和國聲智庫、北京國聲絲路國際投資控股集團&&優勢,自2018年成立以來積極活躍於“一帶一路”商業史研究的學術陣地上,通過開展政策解析、課題研究、智庫交流、成果發布、舉辦絲綢之路智庫峰會、貨殖論壇、“一帶一路”文化傳播與經濟發展論壇、“一帶一路”核心區和自貿試驗區建設智庫論壇、“一帶一路”國際貿易投資發展論壇等活動,樹立樣本案例等工作,大力倡導“商貿富國、商聯天下”等商貿文化精神,聯合發起《“一帶一路”發展學》研究倡議,啟動“一帶一路”發展學研究計劃。以“一帶一路”合作實踐為基礎,深入研究“五通”實踐的政策、機制、方式、技術的效應和&&,以變化論證發展、以發展揭示規律,揭示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繁榮的中國智慧,總結世界和平發展理論,構建“一帶一路”發展學。為研究、傳承和弘揚“一帶一路”商貿文化提供智力支持,為進一步探索“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增進民心相通貢獻力量。

  會議指出,站在新十年的起點上,中國商業史學會“一帶一路”專業委員會應着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工作,助力開創共建“一帶一路”更加光明的未來。一是深化“一帶一路”商貿文化研究。挖掘“一帶一路”歷史經驗(如古代絲綢之路商貿網絡),總結新時代中國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的偉大成就,探討在新發展格局下商聯天下的主體、體制、模式、方式和技術的變化特徵,凝聚以商聯天下是中華民族走出來的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和文明之路的共識,為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提供不可或缺的商貿文化支撐。

  二是踐行“智庫共同體”理念,推動絲綢之路智庫共同體建設。聯動智庫、專家學者、企業、媒體、政府等國內國外資源,開展政策研究、産業諮詢,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提供更多切實可行、接地氣、可操作、見實效的諮詢意見和政策建議,大力支持“絲路科學城”建設工作,為地方政府突破發展瓶頸、深度融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提供決策支持。

  三是依託“智投中國”創新賦能&&,整合高端智力資源和優質金融資源,推動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産業,推進“財經橋”上市公司服務&&建設,共建“專家工作站”,支持數字能源、數字環保、低碳項目落地,助力數字絲綢之路、綠色絲綢之路建設。

  四是加強案例推廣與人才培養。總結魯班工坊、光明行等成功經驗,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模式。依託絲路國際人才交流港、絲路國際知識産權創新港,聚焦科技創新、現代産業體系、外向型經濟等重點發展方向,提供專業化人才服務,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培養創新型、技能型、複合型、應用型人才。

  五是持續推進“國家中心城市傳播工程”。重點圍繞北京、上海、西安、鄭州、深圳等城市,創新敘事方式方法,不斷呈現城市在科技創新、産業發展、自貿試驗區建設、共建“一帶一路”、文旅融合、人才發展等領域取得的新進展新成效,結合《城市漫步》雜誌國際傳播,推動城市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助力區域融入全球産業鏈。

  會議提出,陜西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樞紐與重要節點,被國家賦予建設內陸改革開放高地和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通道、開發開放樞紐等重大任務,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不斷展現新作為、實現新突破。中國商業史學會“一帶一路”專業委員會應把陜西作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重點研究、服務對象,為陜西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西安高質量建設“一帶一路”核心樞紐城市提供智力支撐。尤其是要深化人文交流,依託陜西歷史文化、旅游等優勢稟賦,探索“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打造標誌性工程和有影響力的人文交流品牌,為講好中國故事、進一步推動與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作出貢獻。

  特別是大唐西市集團以大唐西市博物館為核心發展文博文旅産業集群,在高新技術研發、數字文化産業等方面積極探索,通過科技賦能、創新引領、&&支撐讓文化活起來,讓旅游旺起來,為西部地區推進博物館數字化進程、發展數字文化産業以及探索“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樹立了標杆。集團發起成立的絲綢之路國際總商會,已擁有來自82個國家的218個團體成員,搭建了國際經貿合作與人文交流的新&&,被譽為國際工商界推動“一帶一路”合作發展的“超級聯絡人”。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西安市主會場活動,將於5月17日在大唐西市博物館拉開帷幕。

  會議要求,中國商業史學會“一帶一路”專業委員會應將大唐西市集團作為探索“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的樣本案例進行研究,總結形成更多示範性、引領性成果,着力培育“大唐西市”文旅品牌,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民心相通。支持大唐西市博物館致力於保護珍貴歷史文化遺産、傳承弘揚絲路文化、傳播人類文明的探索和實踐,大力推動海南國際文化藝術品交易中心建設工作,強化數字文化産業知識産權成果保護,為守護傳承展示中華文明優秀成果、推動落實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以及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貢獻力量。

【糾錯】 【責任編輯:黃海榮 高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