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醫療駛入快車道 技術創新與政策支持重構診療生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3/12 16:28:25
來源:上海證券報

AI醫療駛入快車道 技術創新與政策支持重構診療生態

字體:

人工智能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重構醫療産業圖譜。

華為雲攜天津天士力打造中醫藥大模型取得權威認證、瑞金醫院借AI將病理診斷效率提升百倍、醫渡科技在多家頭部醫院實現智能中&部署……這場由大模型驅動的醫療革命已突破實驗室圍墻,深度嵌入診療全流程。在資本與技術的共振下,東華軟體、衛寧健康等上市公司加速布局,百奧賽圖、仁度生物等創新企業撬動研發範式變革。

多方協作下,技術突破、資源普惠、標準共建的産業閉環正在加速成形。

應用場景加速落地

日前,華為雲攜手天士力基於盤古大模型構建的數智本草中醫藥大模型,通過中國信通院相關評估並獲4+級高評級。該模型可賦能方劑篩選、輔助醫生問診,未來或助力新藥發現。華為雲也借此在醫療大模型競爭中處於領先地位。

稍早前,基於華為DCS AI解決方案,瑞金醫院發布了RuiPath大模型,將單張病理切片診斷時間從40分鐘縮短至秒級:每天處理6000張切片的醫生,從在鏡下找病灶轉變為審核AI標記結果,效率提升超100倍,緩解了病理醫生短缺的問題。

北京兒童醫院與百川智能合作的AI兒科醫生,基於300位專家經驗和海量病歷數據,診斷準確率接近專家會診水平,未來將推廣至縣域醫院。

近期,醫渡科技的“YiduCore+DeepSeek”在上海市肺科醫院、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等多家頭部三甲醫院完成本地化部署,醫渡AI中&將應用於臨床輔助決策、智能導診分診及醫院管理等場景,提升醫療服務水平。

進入2025年,AI醫療不再只是一個概念,而是正在轉化為深入診療核心的工具。除了上述公司外,包括衛寧健康、東華軟體、創業慧康、思創醫惠等在內的眾多企業也通過技術突破,努力破解醫療資源不均難題。

在研發端,行業今年同樣頻頻取得突破。比如,仁度生物研發出“體液驗癌”AI智判系統,並在迪拜發布“數字SAT-RNA癌症早篩技術”,借助AI精準識別癌症前病變標誌物。

AI不會取代醫生

AI醫療前景廣闊,卻也面臨技術、政策、倫理等方面的挑戰。技術上,須提升模型準確性與可靠性,優化數據質量和算法;政策上,要完善法規與監管,保障應用安全合規;倫理上,須明確AI在醫療決策中的定位,保護患者隱私。

對於AI在醫療領域的輔助角色,行業專家普遍認為,其核心價值在於提升效率與精準度,而非替代醫生。

針對醫療數據孤島問題,京東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曹鵬建議,由國家衞生健康委牽頭建設“國家醫療數據共享&&”,並研發隱私計算技術,打破數據壁壘。通用技術集團董事長於旭波則提出“可信數據空間”方案,認為可以利用區塊鏈和隱私計算技術確保數據安全共享,解決醫療機構“數據不出院”的顧慮。

AI被視為破解基層醫療資源不均的關鍵工具。好醫生集團董事長耿福能認為,AI可彌補基層醫生經驗不足的缺憾,建議普及“AI醫生”至每個診所,提供三級醫院水平的診療服務。中國科大附一院劉連新認為,AI輔助系統能顯著提高基層診斷效率,尤其是在急重症轉診決策中發揮作用。

面對技術風險,建立法律與倫理框架同樣緊迫。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教授甘華田建議,加快AI醫療立法,設立國家倫理審查委員會和事故責任認定機制,完善監管體系。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主任醫師劉忠軍則提醒,AI嵌入診療流程需謹慎驗證技術成熟度,確保準確率達標後再投入臨床。

行業專家的共識是,AI醫療需以“輔助+普惠”為核心定位,通過技術創新與政策支持雙輪驅動,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與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無論如何,當AI開始讀懂病理切片、開出中醫處方,這場醫療革命已不再停留於實驗室。技術終將回歸服務本質。正如大家所相信的,“AI不會取代醫生,但會用AI的醫生必將重塑未來醫療圖景”。

 

【糾錯】 【責任編輯:黃海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