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養寵人士對寵物的情感需求逐步增加,養寵標準水漲船高,精細化養育漸成寵物消費新趨勢。(2月13日《半月談》)
零食、玩具、服飾、美容、體檢……作為一名養寵新手,筆者打開自己的“購物清單”,屬於“毛孩子”的消費記錄已經佔據了“半壁江山”。不可否認,近20年,寵物經濟迎來了巨大的變化。從1.0的養家護院、2.0的情感互動,到如今進入3.0時代,寵物地位已大大提升——寵物主已然變身“鏟屎官”。有人自己吃着垃圾食品,卻給“毛孩子”精心搭配營養餐;有人給自己買東西費心比價,給寵物買單卻“眼都不眨”……許多人&&,儘管上班掙錢辛苦,但看著“毛孩子”在家“吃香喝辣”,辛苦也值了。
不可否認,養寵標準提升的原因是複雜的。這背後,既有快節奏發展下,養寵人對寵物情感需求提升的內因;也有公眾消費能力增強、開始關注寵物全生命周期服務的外因。種種因素的交織,將寵物“擬人化”、實行“帶娃式”養寵也在情理之中。在此背景下,以“它經濟”為核心,圍繞衣食住行、美容、保險等展開的精細化、全生命周期養寵服務已形成新的發展態勢。數據顯示,預計到2025年,我國寵物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8114億元。面對日益蓬勃的市場,不妨給“帶娃式”養寵多點支持,讓其成為拉動消費需求、拓寬消費場景的“新杠桿”。
細化規範。當前,我國對動物福利及權利方面的立法仍有欠缺,寵物服飾、食品的生産銷售流通存儲、寵物醫療救助以及寄養等都欠缺針對性的法律法規。隨着寵物角色和養寵理念的轉變,寵物身上不僅有情感紐帶的維繫,也關聯着大量的財力物力投入。面對新形勢新變化,還應加快推動相關立法工作,以司法手段捍衛養寵人權利,給養寵家庭提供法律護航。
強化監管。産業的長效發展,離不開強有力的監管。當前,寵物産品五花八門,寵物商店、醫院遍地開花。市場熱辣滾燙之餘,寵物商品質量標準、寵物賽道從業人員資質等仍存在不少問題。基於此,有必要加強監督管理,讓産品合格、商家合規,讓養寵人放心買單,推動寵物經濟良性發展。(劉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