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悅聽】李白《將進酒》中“進”的是什麼酒?
2025-02-14 10:00:00 來源:新華網
“新華悅聽 值得一聽”,大家好,這裡是《新華悅聽》,我是本期主播曉虹,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文章是《人生得意在長安:詩説大唐》一書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進”的是什麼酒?》(節選)。
《將進酒》,是樂府舊題,屬於漢樂府鼓吹曲辭中的“鐃歌十八曲”之一。本來是軍樂,加入了西北少數民族音樂元素,調子比較慷慨悲壯。説完曲調,再説説題目的意思。將,就是請的意思,“將進酒”大白話一下,就是“請喝酒”。而在敦煌殘卷裏邊,這首詩還有一個題目,叫作《惜罇空》。就是惋惜酒杯空了,趕緊滿上、再醉一場的意思。&&詩中“莫使金樽空對月”以及後來的“呼兒將出換美酒”,似乎也挺妥帖的。無論是《將進酒》還是《惜罇空》,用途都差不多,大抵以“飲酒放歌”為意,類似於今天的勸酒詞。
李白“進”的是什麼酒?
既然題目是《將進酒》,我們就先從這場酒宴説起。詩歌中寫到酒宴的場面:“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可見這場宴會,規模不小。讓人身不能至,心嚮往之。我曾和一個朋友討論過,假如能夠跨越時空,來到那場宴會上,最想做什麼。我説一定抓緊機會,問李白幾個懸而未決的學術問題。比如這首詩到底是哪一年寫的。而我朋友回答,他最想的是,端起金樽嘗一口,看看唐代美酒,到底是什麼滋味。
這位朋友,是好喝酒的。他要真嘗一嘗李白喝過的酒,恐怕都有一個感覺:“甜”。這不是一般的甜,簡直是甜如蜜、甜如飴啊。
我們從唐詩中,就能體會到這種口感。鄭嵎《津陽門詩》:“白醪軟美甘如飴。”甜軟甘美,不僅如此,還比較黏,留在酒杯上,有挂壁的效果。姚合《乞酒》雲:“聞君有美酒,與我正相宜。溢甕清如水,黏杯半似脂。”説這個酒,在酒甕裏的時候,像水一樣清澈。但倒在杯子裏,則像凝脂一樣濃厚。
愛喝酒的朋友可能覺得不習慣了,這不是酒,簡直是酒味的糖水啊。咱們今天喝的白酒,雖然也會有回甘,但主要還是清冽、辛辣的。那唐代的酒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和古人的釀造工藝有關係。酒的蒸餾技法在元代才普及,之前是純粹的釀造酒,穀物糖分未能充分酒化,滲透在酒液之中。宋元以後,文人稱讚酒,多以勁、烈、辣之詞來形容。而唐人則很少有這麼誇的,而是誇酒軟甜醇厚。可以想見,唐代酒的酒度遠遠低於現代。所以我們看李白寫的“會須一飲三百杯”,能喝這麼多,除了藝術誇張外,也因為他們喝的,是度數較低的甜酒。要是蒸餾酒,神仙也遭不住。
説完酒的度數外,再説説唐代酒的種類。李白那個時代,酒的種類非常多。按照原料來分的話,可以分為糧食酒和水果酒兩類。
糧食酒,當然就是用米等穀物釀成的了,這是中國的傳統産物,又按照釀造技藝高低以及過濾的程度,分為清酒和濁酒。清酒,顧名思義,就是酒液相對清澈。濁酒則相反,看上去比較渾濁。有時候,米的渣滓還會漂在酒面上,泛泛然如同浮蟻。故而唐人咏及濁酒,多以“蟻”字來形容。白居易名篇《問劉十九》裏邊説:“綠蟻新醅酒”,可不是螞蟻釀造的酒,而是濁酒中的渣滓,貌似浮蟻。清酒釀造時間較長,酒度較高,甜度稍低,檔次要高於濁酒。
李白大部分詩中出現的酒,都是清酒。《行路難》的“金樽清酒鬥十千”,《客中作》的“蘭陵美酒鬱金香”,都是清酒。再説《將進酒》裏這場酒局,最後喝得主人都扛不住、“言少錢”了,要用“五花馬、千金裘”去換的程度,自然應該是名貴的清酒。
除了傳統的糧食酒外,還有一類舶來品。那就是從西域傳來的水果酒。張騫出使西域時,將葡萄酒的釀製方法一起帶回了中原。唐太宗平定高昌後,把當地特産的馬奶葡萄種在長安的苑囿裏,又根據中原人的口味,親自試驗改良葡萄酒配方。漸漸地,長安城中都嘗到了這款“中西合璧”的美酒。
那麼回到一開始這個話題,李白進的是什麼酒呢?前面説過,李白這次喝的是“友情局”,去洛陽嵩山訪友,設宴歡飲。詩歌裏看不出特殊節令,最可能的便是就地取材,去附近酒家買一些“清酒”。又由於這位朋友和李白都有點道家背景,也可能提前準備一些松酒。
松酒,其實是一種調味酒。就是把松脂、松節、松花、松葉加到酒裏邊,又稱松醪酒、松醪春。這是為什麼呢?由於松樹是常青植物,松酒便有祝人健康、長生的寓意。唐代隱士、修道者圈子裏,很流行喝這種酒。李白既然是與道友相會,喝點松酒也正合適。
當然,這樣的友情局,喝的就是情誼。酒裏邊加什麼並不重要,關鍵是和誰一起喝。
《人生得意在長安:詩説大唐》
辛曉娟 北京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脫胎於央視《百家講壇》“詩説唐朝”系列節目,以陳子昂、杜甫、孟浩然、王之渙等唐朝詩人的21首著名詩歌為線索,呈現了唐朝生活的多個側面。
譬如以長安物價為切口的經濟史、以科舉活動為代表的制度史、以李杜等詩人命運為核心的文學史等,還旁及唐代飲食、唐代樂舞、唐代妝容服飾等內容。
本書力圖將詩的浪漫與史的厚重相結合,溝通感性與理性,歷史與當下。讓讀者能穿越千年時光,與李、杜、王、孟相聚於席間,推杯換盞,在感受盛唐氣象的同時,也獲得新的體悟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