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學宣布從2025級起全面取消績點(GPA),不再在各類本科學業評價中使用績點作為量化標準。這一舉措迅速登上熱搜,引發教育界和社會輿論關注。輿論之所以如此聚焦,既是因為北大的改革力度很大,更因為“績點焦慮”在中國高校早已不是個別現象,而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制度性困境。
績點,是一種源自西方的學業量化工具。績點制度曾被認為是量化評價學生學習成果的實用工具,便於排名、評優。但長期實踐中,這套制度逐漸從“評估工具”異化為“評價霸權”,不僅主導了部分高校的教學資源配置,更在無形中綁架了一些學生的成長路徑。
一些不良現象開始出現。比如,有的學生在校期間不敢自由探索知識的海洋,而是把寶貴的大學時光用來刷題和追求高分。部分學生放棄感興趣卻難度較高的課程,轉而選擇容易拿分的“水課”。有人為了拉高績點反復重修分數不理想的課程。一些課程被學生評價為“坑課”,並不是因為知識內容無意義,而是因為影響績點。一些高校甚至出現“老師用績點和學生交換評價”的情況,嚴重損害教育公信力。
北大此次取消績點,不是簡單地“去掉一個數字”,而是一次從理念到機制的深層次改革。從“分數導向”到“成長導向”,高等教育不應再以“可比分數”作為唯一標尺,而應推動人才培養回歸教育本質,強調成長性、多樣性與創造力的綜合發展。
此次北大的改革,提出課程可採用等級制評價,並取消課程優秀率指標,部分課程允許以P/NP(通過/不通過)形式記載成績。看似寬鬆,實則為學生打開了挑戰性學習的大門。學生可以放心選修更具深度或跨學科的課程,參與科研項目、社會實踐乃至創新創業,而不必擔心這些事情“拉低分數”。教育的價值,也有機會擺脫“平均績點”的單一算式,重新建立起個性發展和多元評價的制度空間。
當然,“去績點”並不意味着“去評價”。學生依然需要被激勵,優秀依然應當被識別。真正的挑戰,是如何構建一套更科學、更公平、更可持續的多元評價體系,既能識別能力,又能激發潛能。
高校應着力推動過程性評價、項目式考核、個性化成果記錄,如項目成果、課堂參與、小組協作、論文寫作、社會實踐等都可納入評價體系,就更有機會真正實現“因材施教”。教師也要更新教學理念,跳出分數邏輯,注重 啟發式、批判性、跨學科教學,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學生更需轉變心態,從“績點焦慮”走向“能力培養”,摒棄“功利學習”的心態,主動拓寬視野、提升綜合能力,以興趣驅動發展方向,特別是在科研實踐、跨學科融合、創新競賽等方面大膽嘗試,樹立終身學習理念。與此同時,學校也要明確制度邊界,防止評分主觀化、標準不透明等新問題。
中國高等教育需要破除“唯分數論”“唯升學率”的桎梏。真正從制度上緩解“內卷”,打破“分數焦慮”,仍需更多高校跟進改革,形成教育理念上的合力與制度創新上的協同。
社會對高分的迷信,也需要進行反思與修正。無論是用人單位對學歷、績點的片面看重,還是學生家長將成績作為唯一衡量標準的焦慮投射,都在不同層面加固了“績點至上”的選擇。取消績點的“勇氣”,不能只留在校園,還要延伸到更廣闊的社會空間。這要求高等教育主管部門進一步完善教育評價制度,&&針對高校招生、畢業推薦、人才認定等方面的多元化改革方案,推動從“高分依賴”向“多元成才”轉變。
只有捋順“去績點”之後的育才路,打破“分數中心主義”的思維慣性,建立以能力為核心、以成長為導向的制度體系,我們的大學才有可能真正從“選拔者”變成“成全者”,為每一個年輕人鋪就通向未來的寬闊道路。(評論員 鄭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