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産力究竟“新”在哪兒?日前落下帷幕的第二十六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産業博覽會(下稱“科博會”)裏有答案。
作為我國高科技産業發展的一張名片,科博會創辦於1998年。翻出曾經的科博會照片,最初幾年,前來參展的展品還多是日韓企業的“明星産品”。2005年以後,音頻播放設備MP6、“歐麗寶”等離子電視、26英寸LED背光源液晶電視屏等國産展品開始代替松下、三星、LG佔據“C位”……
今年科博會又是一番新景象。海內外300余家企業和機構對話交流,1000余項硬科技集結“科技秀場”——機器人在“跳”,無人機在“飛”,智能生産線在“轉”……機器人、無人機、智能生産線,堪稱今年科博會的“新”三樣。跳、飛、轉三個動詞裏,折射了北京競逐新質生産力的生動圖景,也展現着新質生産力塑造未來的新引擎、新力量。
機器人“跳”起來
步入展區,穿過人群,一台身材頎長的人形機器人正向來者施展着自己的“運動天賦”。
這&名叫“匯童”的人形機器人是今年科博會上妥妥的“人氣王”。“匯童不僅能跳0.51米高、1.08米遠,還會打乒乓球,跑起來最快可達7.5km/h,是目前國際上跳得最高、最遠的電機驅動人形機器人。”北京理工華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匯童”已迭代到第七代,能實現“走、跑、跳、摔、滾、爬”六項全能。
跳,是它尤為突出的長板。跳得高又跳得遠背後,是我國自主研發的高扭矩密度伺服電機、高爆發力控關節,帶來的高靈敏的環境感知能力與運動控制能力。
“我們的核心技術是小而美的核心零部件,加上獨門平衡控制算法,軟硬體的結合能夠以更小的體積實現更大的扭矩。”北京理工華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佘浩田介紹,“匯童”的電機、關節已實現全國産化,峰值扭矩密度等指標已達國際領先水平。
談話間,一台銀色的機器狗“馱”着兩杯咖啡快步朝人群走來。這只由宇樹科技研發的“賽博小狗”在未打開電源時,如同睡着的柴犬一樣趴在地上。一旦開關啟動,它就可以敏捷地後空翻、立定跳遠。
“沒想到這些機器人能跑能跳,而且又快又穩,真是驚艷。”來到科博會現場的英國創業者賈斯丁·聖·喬治感慨。
機器人學會跳躍的同時,我國機器人産業也在“撐桿跳”。大模型加持下,自主思考、決策、行動的機器人,被認為是大模型最佳的落地場景之一,背後蘊藏着巨大的市場空間與廣闊的發展機遇。
2023年以來,北京、上海、廣東、重慶、浙江等地競相&&政策,加碼布局機器人産業尤其是人形機器人産業。致力於機器人攻關的科研院所、科技企業,瞄準伺服驅動器、運動控制、計算機視覺、定位導航、語音語義、機器人軟硬體設計等核心技術領域深入布局。眼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機器人産業集群已初見雛形。
“機器人特別是人形機器人,是新材料、精密製造、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集大成者,反映的是一國科技創新的綜合實力,是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之後重要的集成創新。”賽迪研究院産業政策研究所所長王昊説,作為未來産業的新賽道、風向標,它將成為科技競爭的新高地、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是一個生態工程。”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王仲遠認為,它的攻關不僅是一個科學問題,更是一個工程問題。只有上下游通力配合,打通産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才能破解技術瓶頸、成本控制、規模製造、場景落地等難題,摘得機器人産業皇冠上最耀眼的那顆明珠。
低空經濟“飛”起來
“飛行是人類永恒的夢想。終於有一天,‘車子’也能飛上天了。”科博會的無人機展區,一位曾懷有飛行員夢想的父親帶着兒子在翼展9.5米的一台大型無人機旁合影。
本屆科博會上,要説哪一個展區“求合影”的觀眾最多,無人機展區一定榜上有名。
“這裡展出了20家無人機企業研發的29款形態各異、功能不一的無人機。這幾天,從早晨開門到傍晚閉館,人群絡繹不絕,可以感受到無人機的熱度。”北京中關村延慶園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有旺説。
現實中,“解鎖”更多場景的無人機,正加速飛向天空。7月15日,4張高考錄取通知書已“乘坐”無人機,從華南理工大學起飛,經短短30分鐘飛行,抵達廣州市黃埔區某小區,把通知書穩穩交到4名考生手上。
配送錄取通知書的是中小型無人機。與大型無人機不同,中小型無人機側重於高效、快速的短途配送場景。
“我們自主研發的這款小型無人機已更新到第四代,可在零下20攝氏度至50攝氏度的中雨、中雪、6級風、弱光等環境中穩定飛行,能夠適應97%以上國內城市的自然環境要求。它的速度比外賣員要快,可在10分鐘內將2.4公斤重的物品安全配送給5公里範圍以內的收件人。”美團無人機的工作人員任翰指着展區一台最袖珍的無人機告訴記者。
這&無人機有着小小身板,但應用廣泛。截至2024年6月底,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的31條航線,都有了這&袖珍無人機的身影。小小的它已累計完成訂單超30萬單,辦公、社區、景區、校園、公園、圖書館等日常場景均有覆蓋。
這樣日常的場景、高頻的飛行,如何保障無人機安全飛行而不至於墜落傷人?“這&無人機為6軸多旋翼飛機,當一軸失效,飛控可以通過其轉速與指令不一致的程度進入容錯控制狀態,隨即使飛機進入有限可控狀態,然後控制飛機安全降落。”任翰指着無人機6個輕巧的黑色旋翼説。
寫字樓間,無人機“拎”着外賣從天而降;農場上方,無人機成為高效生産的新標配;還有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飛躍湖海……今年以來,多個城市的低空空域有了前所未有的熱鬧與繁忙。
“當前,頂層規劃和地方政策正共同發力,讓‘天空之城’的想象加速成為現實。目前,北京長城腳下正加快建設無人駕駛航空示範區。”北京市延慶區科委副主任陳昕説,無人機還參與到文物保護、經濟作物植保、應急防火、森林巡查、河湖巡查、基層治理等方方面面。
從點上的技術創新,到線上的規模化應用,再到面上的産業化發展,低空經濟正乘風飛起。
2023年12月被定位為戰略性新興産業、2024年3月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低空經濟加速“起飛”。數據顯示,過去一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已超過5000億元,2030年有望達到2萬億元。
賽迪顧問智能裝備産業研究中心負責人楊嶺認為,隨着低空飛行活動日益增多,智能物流、智慧交通、應急巡查、生態監測等新場景的涌現,低空基礎設施投資拉動成效也將逐步顯現,未來幾年我國低空經濟將呈持續快速增長態勢,實現從“起飛”到“騰飛”。
“當前我們正加快推動長城景區物流場景向無人機開放。不久後,來爬八達嶺長城的游客登頂後想要喝一杯長城腳下的咖啡,可由無人機快速送達。”陳昕説。
智能工廠“轉”起來
北京,科博會京城機電展區。一進門,一套智能生産線正有序轉動。這是一個釀酒智能生産線1:30的微縮模型,過去20000人的工作,有了它,2000人就能完成,而且更加精準、高效。
四川,瀘州老窖的智能工廠。高溫車間裏,幾乎看不到來回穿梭的工人揮汗如雨的場景。小小的顯示屏變多了,不同形狀的銀白色機器轉動輪軸,入窖、上甑、攤晾、接酒等生産環節,都被賦予了智能的“基因”,讓生産變得可控、穩定。
“看,最前端的褐色小方塊是酵池,發酵好的酒糟通過‘小車’轉運到提升機,與濕潤的糧食、稻殼進行均勻攪拌,混合物翻轉至料斗,經上甑機器人均勻攤鋪在酒甑裏,進入蒸餾環節……”北京京城智通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銷售經理劉漢清在展&前對記者説,制曲、釀造、蒸餾、貯存,智能化生産大大釋放了生産力。
智能化生産線上輪軸轉動,省去了其他生産要素的來回“轉”動。劉漢清介紹,經測算,智能化制酒車間可節省土地資源60%,節水78%,節省天然氣17%,顯著提高了土地使用率,降低了能源消耗。
不僅如此,智能釀造設備還實現了物流的集約化高效率運轉,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確保了産品質量的穩定。
智能,讓傳統産業在轉型中蝶變。“智能化生産,正在成為釀酒産業由重體力、高耗能、資源消耗型的傳統工業,向以人為本、資源集約、環境友好轉型的推動力。”北京京城機電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市場營銷主管李雲峰説。
據李雲峰介紹,智能生産不僅已用於“食”,還應用於“行”。“大家乘坐的高鐵,其關鍵零部件也都在我們的智能化生産線上高效、精準、穩定地生産出來。”
李雲峰身後,還有三支明黃色的機械臂在揮舞。高速轉動的機械臂端起兩個托盤,每個托盤裏盛放有彼此間隔僅1厘米的6罐可樂。另一隻機械臂從上方伸出長針,使針在高速轉動的可樂罐的間隙裏繞來繞去。儘管持續高速運轉,機械臂卻游刃有餘,針、罐互不接觸,托盤中的可樂始終穩穩噹噹。
“多軸聯動控制技術,能夠實現如此精準的高速運動控制,簡直太棒了。”來自蘇裏南共和國的麥蒂感慨。
當前,以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5G、人工智能等技術為支撐的智能製造,已滲透到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産業鏈的各個環節。截至2023年底,我國已培育421家國家級示範工廠、1萬餘家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
賽迪研究院未來産業研究中心所長韓健認為,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産業的深度融合,正加快推動傳統生産“上雲、用數、賦智”,提升傳統産業現代化水平,實現産品高端化發展,更好地賦能新型工業化。
“未來製造的核心是智能製造。高速、高精度、高穩定性、高可靠性,正是智能製造高質量、高水平的體現。”北京京城機電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滕明智説,智能化、數字化技術將使機械設備“如虎添翼”,將人從艱苦、繁重、危險的人工作業中解放出來,從事更有創造力、更有意義的工作。(記者 張漫子 余佩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