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微紀錄·雲南故事】“選礦能手”黃道軍:在千淘萬漉中錘鍊匠心

2021年05月01日 08:42:34 | 來源:新華網

  和往常一樣,下班回到家中的黃道軍,仍穿著一身工作服。“心時刻懸著,就怕工序出問題!”果然,剛吃過晚飯,電話就響了起來,黃道軍跟妻子匆忙交代了兩句,就趕往廠裏。

  黃道軍是雲南馳宏鋅鍺股份有限公司彝良馳宏選礦廠磨浮工序工序長,“磨浮”包括磨礦和浮選兩大作業,簡單而言,就是將礦石磨成顆粒,以礦漿形式送入浮選機中,利用礦物顆粒表面物理化學性質的差異,借助氣泡的浮力進行礦物分選,富集礦物中的有用組分。磨浮工序關乎産量、品質,是整個選礦廠的“心臟”,而因礦石性質復雜、設備操作難度大,這顆“心臟”時有異常,每當這個時候,工友們都會第一時間想到黃道軍。

黃道軍(左)在為所帶徒弟講解技術要點。新華網 趙普凡 攝

  趕到廠裏後,工友們都認為是礦石性質發生了變化,但憑借多年的經驗,黃道軍覺得另有“病因”。巡查一圈後,通過礦漿表面懸浮的一層油脂,黃道軍判斷出問題所在。原來,工友們在回收礦漿時,把二號油一起掃了進來,造成浮選液面異常。“把水打開,快速降濃度!”在黃道軍的指揮下,半小時左右,就排除異常情況。

  僅憑一層油脂,就能迅速發現問題所在,令工友們嘆服的專業本領背後,是黃道軍多年的刻苦學習和鑽研。2000年,18歲的黃道軍進入昭通市鉛鋅礦(彝良馳宏的前身)工作。一名毫無專業技能儲備的初中畢業生,面對復雜的磨礦及浮選工藝流程,可想而知黃道軍當時的壓力有多大。從零開始,黃道軍抓住一切機會跟老師傅學技術,還自掏腰包購買各類專業書籍,並在企業的組織下積極參加培訓和技能競賽。通過不斷地鑽研和實踐,曾經一知半解的學徒逐步成長為技術能手、工友們信賴的“急救隊長”。

黃道軍在查看浮選情況。新華網 趙普凡 攝

  多年來,黃道軍參與過的“急救任務”不計其數。其中最讓他難以忘懷的,是2011年7月28日那次——當天是兒子出生的日子。黃道軍至今仍清楚地記得,下午2點30分左右,妻子剛出産房,他就接到電話,球磨機的襯板損壞了,礦漿開始泄漏,急需組織人員更換,否則損失大!艱難的心理鬥爭後,黃道軍只得將妻子交由母親照顧,匆匆離開醫院趕回廠裏。“相當內疚,覺得對不起家人。”談及往事,黃道軍説。

  回憶起那次經歷,妻子張太芬雖有些生氣,但更多的是心疼,“在工序連續加了30多個小時的班,第二天晚上才回到家裏,衣服上、鞋子裏、頭髮上全部都是礦漿,累得連站著洗澡的力氣都沒有了。”

  苦、臟、累,是浮選崗位的常態,21年來,黃道軍一直堅守在生産線上,一次又一次地解除故障和異常,保障著生産的正常運轉。不僅如此,他還精益求精,不斷鑽研,帶領工友們完成了多項技術攻關,其中最讓他難忘的,是去年高頻振動細篩的順利投産運作。

黃道軍在查看設備運作情況。新華網 趙普凡 攝

  2020年,為了優化磨礦工藝,彝良馳宏選礦廠新上了一套高頻振動細篩。在調試階段,最讓大夥兒頭疼的,是進入高頻振動細篩的礦漿量一直不穩定,新設備無法良好運轉。敢想敢試的黃道軍,提出了新增穩流箱的解決方法。事實證明,這一創新思路行之有效,問題得以解決,新設備也隨之發揮作用。帶來的效益是,鋅回收率提升了近0.5%,每年增加的利潤接近500萬元。

  在班組會議室裏,貼有8個字——洗盡鉛華,綻放鋅光。這些年來,憑借過硬的專業技能,黃道軍獲得了昭通市勞動模范、曲靖市五一勞動獎章等諸多榮譽,並被昭通市聘任為職業技能培訓鑒定專家,還成立了技師工作站。

  “想的、做的,都是不斷地鑽研和磨練技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到最好、做到極致,這也是我理解的工匠精神。”黃道軍説。(完)

黃道軍在檢修設備。新華網 趙普凡 攝

出品人 王江

監制 李霞

編導 羅春明

攝影 趙普凡

剪輯 羅春明

撰稿 念新洪

外聯 陳思羽 黃雪梅

  往期回顧

  【微紀錄·雲南故事】灘地管理員——守護洱海的那一抹橙

  【微紀錄·雲南故事】洱海邊有群上海來的“治水人”

  【微紀錄·雲南故事】“單腿村醫”李紅奎:拄著拐杖去行醫

  【微紀錄·雲南故事】畢懷中:一條腿也要闖出脫貧致富路

  【微紀錄·雲南故事】金沙江邊種柳人

  【微紀錄·雲南故事】鄉村教師農加貴 一師一校堅守“麻風村”34年

  【微紀錄·雲南故事】一波三折的“天麻扶貧路”

  【微紀錄·雲南故事】從“阿地馬底”到“阿路底”——余友鄧下山記

  【微紀錄·雲南故事】“托厄哈扒”桑南才:32年峽谷郵路 百萬郵件傳深情

  【微紀錄·雲南故事】富村青年鬥貧記:“90後”帶3000留守婦女“指尖致富”

【糾錯】 [責任編輯: 范芳鈺]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2021139916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