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點帶面 激勵幹部擔當作為
——清廉大理建設“激勵行動”2024年工作綜述
投資項目審批跑出“加速度”,工業産業重塑“新三樣”振興起勢,“青苗工程”為鄉村振興“添動力”,“書記院壩(樓宇)協商會”架起幹群溝通連心橋……2024年以來,大理州各級組織部門深入開展幹部擔當作為“激勵行動”,真正讓有為者有位、能幹者能上、優秀者優先,進一步提振幹部幹事創業精氣神,奮力實現大理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扭住發力點,樹好幹事創業“風向標”
有什麼樣的用人導向,就會有什麼樣的幹部隊伍。着眼發展需要,大理州鮮明樹立選人用人正確導向,健全完善一線識別考察機制,動態更新“七個一批”優秀幹部儲備庫,着力在基層一線、經濟戰線、困難火線精準識別幹部,積極探索幹部資源統籌調配機制。今年10月,州委組織部組建16個調研組,全覆蓋開展州管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蹲點調研暨政治素質考察工作,實事求是作出分類評價,有針對性地提出幹部培養儲備、班子調優提質的工作措施。大理市引導幹部在實踐中答好政績觀“三問”,推動廣大幹部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通過有為者有位、能幹者能上、優秀者優先、吃苦者吃香的鮮明導向,讓幹實事、實幹事在大理市幹部隊伍中蔚然成風。”大理市委常委、市委組織部部長、市直機關黨工委書記尹智説。
大理市在幹部擔當作為“激勵行動”中,明確方向,依託“實績標尺”樹立實幹導向,激勵幹部在洱海保護、綠美行動、城市品質提升等一線擔當作為。圖為大理市年輕幹部在鳳陽邑村與群眾共同研究茶馬古道攤位規範經營事宜。(黃迎春/攝)
大理州深入踐行“十種鮮明導向”,認真落實“四用四不用”選任要求,旗幟鮮明為幹事擔當者撐腰,有序推動幹部流轉。永平縣打破年輕幹部選育管用“一鍋煮”壁壘,探索建立培養、選用、考核差異化模式,進一步樹牢選人用人“風向標”、用好考核“指揮棒”。彌渡縣謹防幹部“一下了之”,突出下有依據,跟蹤管理形成“能下亦能上”正向激勵,實現幹部選拔任用的良性循環。今年以來,全州各級提拔使用表現突出的優秀幹部700名,進一步使用幹部142名,調整不適宜擔任現職幹部51名,1118名紮實工作、履職較好的幹部晉陞職級,108名受到處理處分影響期滿、表現突出的幹部得到進一步使用或晉陞職級,形成了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
找準突破點,打造幹部隊伍“充電站”
“欲築室者,先治其基。”高質量做好幹部教育培訓工作,讓廣大幹部練就擔當作為的硬脊梁、鐵肩膀、真本事。大理州持續加大幹部教育培訓力度,制定幹部教育培訓五年規劃,深入實施幹部政治訓練、履職能力提升、主題班次等培訓計劃。今年以來,全州舉辦各類幹部培訓班、選調生綜合能力素質提升培訓班、新任領導幹部專題培訓班培訓3204人次;立足高水平服務大理經濟社會發展,提升幹部擔當作為本領,舉辦各類履職能力培訓班培訓17175人次。祥雲縣運用多媒體、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講好紅色故事,讓革命先烈“活起來”,讓時代楷模“現身説法”,指引廣大黨員幹部學習先進,先後涌現出全國“兩優一先”楊國旺和全省“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劉廠鎮政府等一批先進典型。
祥雲縣紀委監委結合實際,加強與組織部門的協調聯動,修訂完善《幹部容錯免責清單》,並通過向被容錯糾錯幹部發放體現組織關懷的“政治關愛提醒卡”,進一步提振幹事創業精氣神。(普艷華/攝)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大理州堅持把基層一線作為幹部成長的“大熔爐”和“磨刀石”,讓幹部在實踐中提升本領、增長才幹。州委組織部承接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6個培養計劃,接收24名博士、34名碩士、23名本科學生到大理實崗鍛煉,通過實施“1+X”導師幫帶機制,幫助學生建立與社會的真實鏈結,吸引優秀學子扎根大理。將選調生墩苗歷練納入全州年輕幹部培養選拔計劃及“青苗工程”,全州共選派157名選調生到村任職。聚焦産業發展和幹部選育管用,精心選拔處科級幹部組建駐長三角、環渤海、珠三角等招商小分隊,讓幹部在招商一線培養鍛煉。南澗縣實行“上挂+下派+輪崗+實踐”,聚焦全縣産業、經濟等發展重點,加強專業型年輕幹部培養和跨系統多崗歷練,選派優秀年輕幹部到重大項目、招商引資、園區建設等關鍵崗位實踐鍛煉,為幹部成長“提能加速”。
聚焦薄弱點,織好關心關愛“暖心被”
“越是擔子重,越要愛護挑擔人。”大理州認真落實激勵關懷政策,實打實為幹部排憂解難,對長期在艱苦邊遠地區任職、身患重大疾病、家庭出現重大變故的幹部給予關懷幫助,營造安心、安身、安業的幹事創業環境。漾濞縣全力落實好幹部體檢、慰問、工會關懷等制度,改善山區和偏遠鄉鎮幹部工作生活條件,豐富文體活動和精神文化生活。州委組織部組織開展公務員表彰獎勵,對2023年表現突出的465名州級機關公務員給予嘉獎,對連續三年考核優秀的90名州級機關公務員記三等功,督促各縣(市)建立完善定期開展公務員三等功獎勵制度。
雲龍縣紮實推進澄清正名工作,及時為受到失實檢舉控告的幹部澄清正名、消除影響,大力營造風清氣正、積極向上的幹事創業氛圍。圖為雲龍縣紀委監委召開澄清正名會,為受到不實舉報的紀檢監察幹部澄清正名。(楊銀湘/攝)
充實保障基層工作力量是為基層減負的重中之重,大理州打好基層減負“組合拳”,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現象,全覆蓋開展鄉鎮(街道)權責清單摸底評估和動態調整,平均減少權責事項50項。儲備懂治理、會經營、能致富的村黨組織後備力量1609名,不斷優化村黨組織書記隊伍。制定《鼓勵引導高校畢業生返鄉興村工作方案》,招聘社區(村)基層治理專幹353名,推動工作力量下沉一線。支持一老一小“幸福小院”建設,構建1.4萬個“全科網格”,常態化開展“書記院壩(樓宇)協商會”,進一步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專項整治村級組織“濫掛牌”2萬塊,全面完成村(社區)“4+2”標牌標識規範更新,切實為基層減輕負擔。
好幹部是選出來的,更是管出來的。州委組織部建立全州組織系統涉組涉幹問題線索處置一體貫通機制,促進各類監督貫通協調,回訪調研受到處理處分幹部,及時掌握幹部思想動態、工作表現和意見訴求等,激發幹部知錯改錯、再立新功。祥雲縣實施“立體式”回訪教育模式,因人施策擬定回訪方案和談話提綱,為受到處理處分幹部“復診”,促“有錯”變“有為”。大理州推動容錯糾錯機制落實與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深度結合,今年以來,全州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綜合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處理4218人次,其中充分運用第一種形態批評教育幫助2450人次,發出紀檢監察建議書252份。着力推動“三個區分開來”,旗幟鮮明為敢於擔當、踏實做事、不謀私利的幹部撐腰鼓勁。今年以來,全州紀檢監察機關對51件77人實施容錯糾錯,為受到不實舉報的165名黨員幹部和27個單位(黨組織)澄清正名,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誣告陷害他人的問題線索1件。賓川縣綜合運用書面、當面、會議、通報等方式,“一人一策”分層分類及時開展澄清正名,在澄清正名現場和後續的回訪中,被澄清的幹部擔當決心不減、履職熱情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