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12/19 10:06:04
來源:昆明日報

昆明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不斷上新

字體:

  在昆明文廟&&·春秋——春城會客廳擼貓、喝咖啡,在大觀公園奔來書屋體驗書畫、品茗聞香,在工美有集近距離感受木工文化,在狀元樓文化空間來一場主題研學……今年以來,昆明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不斷上新。

集萃苑內的復古風置景。陳思伊 攝

 

  圖書閱讀、非遺體驗、藝術展覽、沙龍論壇、影音鑒賞、演齣劇場……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大量涌現,是城市公共文化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也為城市文化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點燃文化創新和消費熱情。截至12月4日,全市已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間324個,2024年新增24個。

  城市漫游的全新體驗

  位於昆明文廟內的&&·春秋——春城會客廳是一個多元複合型文化空間,可以讀書、逛展、聽講座等,已成為春城文化漫游的好去處。自今年9月試營業以來,&&·春秋——春城會客廳吸引無數市民和游客前來體驗。11月29日,記者在這裡見到前來擼貓的市民喻鈺,她説:“與傳統文化空間不同,這裡的空間設計更簡約、明亮,提供的服務也比較多,綜合性很強,不僅能看書、喝咖啡,還可以玩玩小貓,很愜意,一待就是一下午。”市民李佳嶼也&&:“這裡書很多,比較溫馨,點一杯咖啡看看書太適合我了。”

  “我們希望實現空間利用最大化,在空間設計上分為不同的功能區,對應提供不同服務,賦予其文化功能、博物館功能、休閒功能等,讓不同的社會群體都能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空間,把昆明的愜意帶給來這裡的每一個人。”&&·春秋——春城會客廳負責人常昆介紹,不同於傳統公共文化設施聚焦於公共閱讀或藝術普及等某一方面,&&·春秋——春城會客廳以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需求為導向,充分整合各類社會力量、空間資源,融合多種業態,為市民提供集輕食飲品、講座沙龍、藝術展廳與培訓等於一體的多樣化公共文化服務。

  目前,&&·春秋——春城會客廳完成空間一期(一樓和二樓)建設,並對外開放運營,正抓緊推進二期(三樓、四樓、桂香樓)施工建設。

市民在&&·春秋——春城會客廳擼貓。陳思伊 攝

  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服務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隨着文旅融合愈發深入,簡單的文化供給已無法滿足多元化、市場化需求,將文化藝術、體驗互動、購物消費、娛樂學習等相結合,不斷創新消費體驗模式,在滿足市民公共文化服務的基礎上,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內容和文旅新體驗,才能真正拉近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與大眾的距離,塑造更加豐富多彩、人文氣息濃郁的城市生活。

  文化藝術的交流&&

  標記、刨削、倒角、端切……在位於五華區青年路271號的工美有集創新文化空間,你可以體驗木工製作,近距離感受生活中的美學藝術,也可以和非遺傳承人一同品香喝茶,感受傳統文化。“與傳統的展覽不同,非遺體驗空間提供一個親身感受和學習傳統文化的&&,讓參與者可以全方位感受到非遺魅力。”工美有集負責人佟佳介紹,通過手工製作這種具有生命力的文化體驗方式,一方面可以加大非遺産業創新力度,搭建非遺和市場經濟之間的橋梁;另一方面,可以積極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讓老字號品牌跳出傳統發展模式,成為新時期有品牌力量的“新潮牌”。

  煮水飲茶、花藝審美、木工體驗、玻璃手作,除了展示功能,工美有集還設置工作坊和講座,讓非遺技藝與現代潮流藝術互相結合、互相帶動,真正實現文化的活態傳承。“通過開發豐富多彩的民間工藝及潮流藝術活態體驗、研學項目,豐富市民文化娛樂活動。同時,有效展示本土老字號、特色民間工藝與潮流藝術碰撞創新的魅力,打造具有亮點的手工藝文化創意産業特色空間。”佟佳説,這種模式不僅讓非遺項目得到更廣泛的傳播,還為相關産品開拓新的展銷渠道,形成一種全新的文旅融合態勢。

  作為可供市民沉浸式體驗藝術文化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古色古香的集萃苑自建成起就受到廣大市民的喜愛,以極高的“出片率”成為雲南省大劇院的標誌性空間。集萃苑由現有建築的閒置空間加上演出後的閒置道具改造而成,經過活化利用,並配以完善的配套設施,該空間成為有內容、有溫度的公共文化生活新地標。

C86山茶坊。黃曉松 攝

  集萃苑總體設計為中式復古風格,一面古典園林洞門墻作為入口,苑中放置倣真草地、竹林、花樹等置景,正中間配有古戲&和荷花池,呈現出一個古色古香的“世外桃源”。古戲&前的區域常設一琴、一箏、一鼓,古戲&斜前方的兩側還配有專業的燈光、音響、話筒、調音等設備,每個進入集萃苑的市民都可以用其進行演奏,感受傳統民樂的魅力。入口右側的區域設有3個經典書籍展示櫃,放置有文學、藝術、兒童等國內外諸多題材、種類的優質書籍,供市民免費取閱;中心的空地放置了10張古式案桌,並配有24個草編蒲團,可供市民落座觀看演出、讀書、休憩。

  公共文化空間不僅是一個閱讀空間,更是一個文化交流&&。“我們希望將文化體驗融入劇院的更多區域,拉近市民與藝術的距離,所以決定利用劇院閒置場所打造一個優質公共文化空間,不定期承接業餘愛好者、民間樂團、藝術機構等帶來的精彩樂器、舞蹈演出,給有舞&夢的人一個展示&&。”集萃苑負責人耿錦奎説。

  此外,借助雲南省大劇院豐富的演出資源,集萃苑會邀請一些劇目主創團隊成員、參演的藝術家等,帶來零距離藝術大師課、創作分享會、劇本圍讀會等優質活動,拉近高雅藝術與觀眾的距離。同時,會配合國風主題演出,邀請非遺傳承團隊在集萃苑進行相關技藝、文化展示,並提供&&給他們售賣周邊産品,合適的活動還會設置觀眾親身參與體驗非遺內容的環節,給非遺的傳播普及、傳承提供助力。

  閒置空間的活化利用

  在春雨937文創園二期·趣山野運動文化營地內的時光印刻文化空間,參與者既可以沉浸於知識的海洋,又可以近距離擁抱自然,還可以休閒、運動,有趣的公共文化活動形式和內容廣受市民好評。“我們本來是過來露營,沒想到這裡還有書屋,文化氣息非常濃厚,可以一邊圍爐煮茶、一邊閱讀書籍,感覺非常好。”市民王女士説。

  時光印刻文化空間最大的特色是打破“空間即建築”的傳統觀念,將超大面積的室外閱讀空間與多功能聚合的活動場地等開放性空間視為空間場所,以書為媒,整合露營、書吧、咖啡、茶飲、文創産品、綠植産品等多種元素,因地制宜為消費者提供綜合、全面的産品展示及閱讀體驗服務,形成“閱讀+”多元融合的互通格局,進一步推動書香昆明建設,讓閱讀與美好生活相伴,點亮昆明城市的閱讀之燈。

&&·春秋——春城會客廳吸引市民、游客前來體驗。楊艷輝 攝

  “營地承載着生活本應自然的理念,集合自然體驗及生活美學,在這裡除了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務,還有足球、射箭、網球等運動休閒項目,為市民提供一個集文化、休閒、運動、娛樂於一體的一站式、多元化自然社區。”趣山野運動文化營地負責人李奕奎介紹,在滿足讀者需求的同時,將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打造成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觸摸城市脈搏的&&。

  “雲南紡織廠·公共文化空間”同樣是依託雲南紡織廠舊址,傾力打造的集文化、體育、藝術、演藝、創意、設計於一體的跨界文化空間。這裡不僅保留着完整的紡織生産線和各個年代的紡織設備,還通過現代設計理念和運營手段,賦予其新的生命和功能。

  在雲紡文創園裏,建設有包含雲紡博物館、雲紡劇場、雲紡心舞&等公共文化空間,通過互動體驗、展覽展示、演出活動、文化交流、全民閱讀等形式,提供多樣化的文化、體育、藝術等服務,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人群,將傳統工業建築轉變為現代都市的文化休閒地標。“一方面,我們積極引入高質量的文化、體育、藝術活動,豐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我們加強與學校、社區、企業的合作,拓展項目的受眾群體。同時,運用數字化手段提升運營效率,實現線上線下深度融合。”雲紡文創園運營負責人趙若希説。

  此外,五華區、盤龍區、官渡區也在屬地範圍內,依託舊工業廠房區開闢出拾翠雲南民藝公園、C86山茶坊、871文化創意工廠、神犁文創園等一系列新型公共文化新空間,設置多功能活動廳、時尚寬敞現代的舞蹈教室、圖書閱讀區、室外演出舞&及場地,讓傳統工業遺址重新煥發生機,帶來以距離近、時間短、隨心性、慢體驗為特點的社區“微旅游”。

狀元樓書院。陳思伊 攝

  今年4月,閒置10年的狀元樓經過翻新,成為“才貌雙全”的新型城市文化空間,使得“大魁天下”的風采重新展示在市民面前。重新改造後的狀元樓,白天是供市民閱讀、學習、喝咖啡茶飲的文化活動場所;夜晚,遠遠望去燈火璀璨,儼然成了一座城市新地標。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挖掘狀元樓的歷史文化,設置一些相關歷史文獻、民間傳説和影像資料的展覽,賦予狀元樓新的內涵,使其成為傳承歷史、銜接當下、展望未來的文化共享空間。”狀元樓文化空間負責人林芊妤介紹,希望游客能享受公共文化空間帶來的服務,同時能深入了解昆明悠久的歷史文化。

  主客共享的文化打卡點

  今年以來,昆明市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服務供給,不斷促進公共文化場館、設施和空間的多元業態融入,加強與酒店、文化園區、商圈、金融機構、學校、社區等不同主體的合作,持續推進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通過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織密昆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嵌入式”文化服務激發公共文化新活力,營造出與春城調性相契合的文化氛圍。

集萃苑。陳思伊 攝

  截至目前,昆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入選、入圍全國、全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間”12個,29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成為昆明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典型案例。融合圖書借閱、藝術展覽、文化沙龍、文創産品和旅游商品展示、輕食餐飲等服務的“城市書房”“文化驛站”新型文化業態在春城綻放新顏。

  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服務處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昆明市將繼續推進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通過空間共享、內容迭代、科技賦能、服務升級,全面提升特色、品質和效能,拓展、豐富新空間業態,讓文化空間活起來,成為市民、游客“主客共享”的文化資源打卡點和城市亮麗風景線。同時,鼓勵符合條件的文化空間創建A級景區,讓昆明在古典與現代的交融中活力涌動,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和旅游公共服務融合發展、綻放光彩。(記者陳思伊)

【糾錯】 【責任編輯: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