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12/16 12:01:58
來源:雲南日報

雲南昆明:古村展新顏 鄉愁意韻長

字體:

  清晨,旭日破曉,海鷗翩飛,滇池如詩如畫。沿岸村莊傳統民居錯落有致,村間小巷一塵不染,兩側的綠道將滇池、濕地、小集市等串聯起來,讓慕名而來的游客沉浸式體驗慢生活的愜意。

  一年的時間,滇池南岸的晉寧區昆陽街道太史村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村莊蝶變為“網紅村”,客流量峰值超過每日2萬人次。

  太史村地處滇池“最美環湖公路”沿線,一路之隔的太史灣是看日出、賞滇池、觀海鷗的熱門地,但很少人關注過太史村,眼看著龐大的客流從眼前溜走,村民們頗感遺憾又覺無力。

  2023年2月,昆明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印發《昆明市滇池沿岸重點鄉村改造提升方案》,以滇池保護治理為底線,全面啟動滇池沿岸鄉村改造提升工作。太史村名列其中,村落蝶變迎來重大契機。

  “以前,村民們在家門口空地搭建臨時建築,不僅臟亂差,還嚴重影響車輛通行。對此,村委會工作人員挨家挨戶宣傳動員,並以身作則帶頭從自家房前屋後做起,開展綠化美化村莊。”太史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啟指着村民家門口的一個個精緻的小花園説,美麗鄉村建設從這些不起眼的地方開始,經過各方努力,長期擁擠的道路變寬了,房前屋後的小花園扮美了村莊,越來越多的村民主動參與,成就了如今的小巷通暢與美麗。

  人居環境整治、建築風貌改造、産業業態豐富、濕地生態修復,太史村建成了保持鄉土風貌、體現鄉韻鄉愁、融合人文山水的美麗村莊。在資源整合過程中,太史村深挖文化資源特色,打造獨具特色的網紅打卡點,並採取村企聯營等方式,實施了多個經濟項目。“綠野仙蹤”小森林、虎山集市等盤活了沉睡的集體資産,也探索出一條保護環境與産業發展融合共促之路。如今,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30萬元,50余名村民在家門口解決了就業問題,10多戶村民在虎山集市實現了就業增收。

  滇池,高原明珠。沿岸有183個自然村落,如何處理好“湖、村、人”的關係,走好生態化、可持續的鄉村振興之路?昆明市選取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地理民俗價值的46個自然村進行重點提升改造,其餘137個自然村全面推進綠美鄉村建設,因地制宜走好滇池保護治理前提下的鄉村振興之路,推進滇池生態、村莊形態和産業業態“三態”協調發展。

  昆明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李啟斌&&,每個村的資源稟賦各異,46個自然村的提升改造突出“一村一策”,通過不同主題進行有機串聯,力爭構建“有生態、有特色、有文化、有風貌、有業態”的“滇池鄉居圖”。

  走進呈貢區烏龍街道臥龍古漁村,明清時代的古建築群古樸典雅,山水林田盡收眼底。烏龍街道宣傳委員樊嬌介紹,臥龍古漁村是有着600多年歷史的渡口,老呈貢八景之一的“漁浦星燈”就出自這裡。2019年3月整村搬遷完畢,2021年完成村落的規劃編制,修舊如舊讓村子較完整地保留了古建築風貌。村莊在改造中完善了環保設施,通過反向截污排流管網實現了“不讓一滴污水進入滇池”。在街道工作人員看來,該村的文化和生態價值尤為突出,方圓10多公里都是濕地,寫生、觀光、研學等體驗式活動很受歡迎,每年有近30萬名游客慕名到訪。

  一村一特色,文化是靈魂。在與臥龍古漁村隔湖相望的西山區碧雞街道百草村,中醫藥文化元素遍佈村中各個角落。百草文化巷以壁畫形式科普藥材知識、民居小院中種植多樣中藥、曲煥章故居展示着中醫藥的歷史……西山區觀音山社區百草村居民小組組長王學介紹,突出中醫藥文化傳承這一IP,該村正朝着打造“百草”藥膳養生谷的方向發展。“滇池沿岸鄉村改造提升工作開展以來,村裏開起了11家以養生藥膳為特色的農家樂,家家生意都好。”王學説,隨着村莊名氣的打響,游客數量也隨之增長,最多的時候一天有8000多人。村莊人氣旺了,許多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回流村中,開辦了民宿、咖啡屋、麵包店等,實現了就近創業創收,也豐富了村莊業態。

  一年多時間,滇池沿岸46個重點村實現了人居環境、景觀打造、業態植入、生態保護、居民增收等的整體提升。

  在小漁村感受漁耕文化並進行藝術創作,在福保村享受運動休閒時光,在海晏村欣賞七彩落霞……一個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找得到鄉愁的村落,從願景走進現實,激發了環滇村莊的發展活力,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村民增收致富蹚出了新路。

  2024年國慶期間,滇池沿岸46個重點村共有626個業態營業,客流量高達119.17萬人次,實現營收2231.41萬元,成功實現了從“流量”到“留量”的轉化。下一步,昆明市將通過村莊改造重塑滇池沿岸鄉村建設、鄉村産業,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現路徑,新增發展動力、發展模式,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記者 王琼梅 張雁群 舒倩)

【糾錯】 【責任編輯: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