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雲南省普洱市景谷縣威遠鎮各村田間地頭的冬季“糧經”作物長勢喜人,讓群眾在主導産業收入之外,又有了冬季農業開發收入的盼頭。威遠鎮採取農作物“輪作”模式發展,通過提高土地復種指數和土地利用率,讓“冬閒田”變“增收田”,促進農業穩定增産、農民持續增收,為鄉村振興發展注入新活力。
走進威遠鎮南景村,成片綠油油的無筋豆、辣椒、花生、水稻等糧食作物映入眼簾。村黨總支在發展區域經濟過程中,充分利用水稻采收後充足的水肥條件和便利的基礎設施,盤活土地資源,打造特色産業,實現群眾雙重增收。“今年,全村通過稻後輪作種植了辣椒620畝、豆子280畝、其他蔬菜600余畝,年産值約900余萬元。”威遠鎮南景村黨總支書記謝福英介紹,“近年來,南景村以黨組織為引領,充分發動群眾,與一些公司合作,積極發展‘訂單農業’,讓村民在家門口增收致富。”
周開平是南景村芒賽組小組長和支部書記,也是産業發展帶頭人。他帶頭試種稻後辣椒,並積極發動寨子裏其他農戶一起發展冬早蔬菜産業。“辣椒的市場價在5至8元一公斤,隨着我們種植經驗的成熟,畝産可達3噸左右,一畝能有將近1.5萬元收入,現在我們寨子種植辣椒200畝,今年還引進了貝貝瓜種植150畝,都不愁賣,老闆自己到寨子里拉。”周開平高興地介紹説。
在他的帶動下,芒賽組種植辣椒的農戶從5戶增加到現在的51戶,村民的態度也從最初的將信將疑轉變為現在的積極跟隨。隨着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他還聘請了附近的村民幫忙,實現了一年種植兩茬經濟作物,即增加了收入,又帶動了村民就近就業。
據統計,威遠鎮2024年冬季農業開發完成甜脆玉米、無筋豆、辣椒、番茄等冬早蔬菜種植1.27余萬畝,預計總産量可達1.47萬噸,可實現冬季農業産業收入4400萬元。
近年來,景谷縣積極引導全縣農民根據不同區域氣候、水肥特點和市場需求,及早謀劃、科學指導、強化保障,做到“宜糧則糧、宜蔬則蔬、宜果則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