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11/18 16:58:29
來源:雲南日報-雲新聞

七彩雲南·創業福地丨墨江曼海村:盤活鄉村資源 打造創業村落

字體:

  雲南高度重視創業工作,今年起開始實施“創業雲南”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着力構建“大創業”工作格局,打造“七彩雲南·創業福地”品牌。隨着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落實落地,一二三産業創業融合發展的典型經驗和生動案例如雨後春筍紛紛涌現。

  即日起,雲南日報-雲新聞客戶端推出“七彩雲南·創業福地”特別報道,跟隨記者鏡頭,一起見證雲南積極拼搏、踔厲奮發的創業實踐。

  曼海自然村隸屬於墨江縣聯珠鎮碧溪村,常住人口62戶277人,外出戶17戶,漢族、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基諾族6個民族在此團結聚居、共同發展。

  近年來,墨江縣緊緊抓住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和普洱共建“創業之城”的機遇,利用曼海組獨特的區位優勢、土地資源優勢和非遺文化優勢,有效盤活資源,按照“綠美村莊+創業村落+非遺研學中心”發展思路,整合鄉村文化、民族文化、非遺文化資源,大力開發“研學游”“周末游”“休閒游”“度假游”等旅游産品,帶動群眾就地就近創業、群眾增收致富。

  盤“活”資産 “變”村寨為經營場所

  曼海村引入專業團隊開展規劃設計、建設實施、運營管理等一系列工作,通過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實現社會化服務、産業化經營;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轉政策,通過土地的兼併及入股,形成新型業態發展。

  村內閒置土地資源被盤活,曾經廢棄的烤煙房、廣場變為民宿、研學中心、竹編非遺展示中心、田園會客中心等場所;村民紛紛加入“改造大軍”,不少農戶發展起了庭院經濟,打造一窗一景、一戶一景、一步一景,真正讓村寨變為經營場所,讓農戶參與到村莊整體發展中來。

  村民李成梅就是其中之一。通過村集體流轉農戶閒置宅院,李成梅在曼海村經營起了一家名為“豆花小院”的小店。經過李成梅的苦心經營,“豆花小院”已經成了曼海村的網紅打卡點。不少游客到了曼海村,都要到這裡嘗一嘗茶水豆花、花生涼粉等特色小吃。

  曼海村制定了一戶一方案,在全面提升人居環境的同時,有效盤活村內資産,推動農文旅高質量融合發展。建立鄉村零工驛站,建成鄉創中心,給就業創業者搭建&&,講好就業創業者的故事,同時對入駐創業者和返鄉創業者、當地村民提供房屋免租、貸款支持、技能培訓、創業指導等一站式創業服務。

  用“活”優勢 “變”資源為經營産品

  今年暑假,曼海村迎來了眾多高校研學團隊和各地游客。大家在曼海村鄉村非遺體驗中心體驗竹編、扎染、刺繡、陶藝等非遺體驗項目,在美麗鄉村庭院中觀景品茶享受愜意的鄉村慢時光。

  曼海村通過打造鄉村非遺體驗中心,整合竹編、扎染、刺繡、陶藝等非遺體驗項目,簽約30名非遺大師,系統性開發非遺文化研學課程體系,有效利用農業資源、文化資源,實現優勢資源變經營産品。在人社部門和運營團隊的助力下,按照“培訓對象精準、培訓工種精準、培訓服務精準”的要求,結合曼海産業發展規劃、用工需求等開展種植技術、民族刺繡、接待禮儀等方面的培訓,很多曼海村村民都成了非遺研學講師、民宿老闆、商店店主等經營主體。今年6月份以來,累計接待研學團隊2400餘人,研學綜合收入約36萬元,農戶戶均增收1000余元。

  激“活”動力 “變”農民為經營主體

  曼海村以“激發、凝聚、引領村民內生動力”為主線,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戶為資源,充分激發農民群眾參與共建共治共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圍繞鄉村運營“餐飲、民宿、活動”標準化業態,打造以農民為主體的能力提升課程,讓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回鄉創業發展,為鄉村注入新活力。運營公司對農戶庭院經濟實行一戶一方案,讓每個經營的農家都有特色、有收益,提升農民參與積極性,讓農家變景點,實現農民穩定增收。

  目前,17戶外出戶已經有5戶返鄉村民改造院落,自主經營返鄉村民自主創業4戶,3戶院落出租;帶動本村創業就業40人;本村應屆大學畢業生返鄉創業2人。村民務工收入67萬元,村集體分紅達13萬元,戶均增收2000余元,村裏現有20戶村民固定在周末和節假日出攤經營特色小吃和農特産品,農戶最高單日營業收入超過3000元,平時周末穩定收入達戶均300元。

【糾錯】 【責任編輯: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