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11/15 14:32:53
來源:新華網

“法治築基 創新引領 共塑司法新篇章”昆明法院系列訪談│⑩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人民法院

字體:

  問:2023年以來,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人民法院取得了哪些工作成效?

  2023年以來,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人民法院(以下簡稱“尋甸法院”)忠實履行憲法法律職責,做深做實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2023年收案11586件,結案11285件;2024年截至8月31日,收案8830件,結案8215件,審判運行態勢良好。具體來説,尋甸法院主要做了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強化依法履職,全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尋甸法院堅持嚴懲與深治並行,審結刑事案件1071件,追究刑責1233人,其中,審結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電信詐騙罪等案件231件,追究刑責337人;堅持定分與止爭並濟,審結各類民商事案件11565件,其中調解、撤訴4772件;堅持剛性與柔性並進,執結各類執行案件6743件,兌現6.14億元。

  緊盯形勢任務,服務保障尋甸高質量發展

  尋甸法院司法護航優化營商環境,審結涉企商事案件3990件,涉案金額達232.28億元,執結涉企案件1054件,執行到位標的2.37億元,審結破産案件6件;服務綠美尋甸生態建設,審結非法採礦、濫伐林木、非法捕撈水産品等涉環境資源犯罪案件11件,追究刑責37人,審結涉環境資源行政案件8件;開展“庭審走近民眾”陽光司法活動86件次,送法進學校、進企業,講授法治課11次,通過“兩微一網”發布以案普法稿件281篇,以司法普法助力全民守法。

  踐行司法為民,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司法獲得感

  尋甸法院審結衣食住行、安居樂業等領域民事案件6129件;審結婚姻家庭、贍養撫養等案件2096件;審結勞動爭議案件63件。同時暢通優化立案服務,踐行首問負責制要求,網上成功立案5095件,網上立案成功率為61.11%;深入開展執法司法案件(事項)當事人監督評價回訪工作,對當事人不滿意事項22件次進行及時回訪、靶向整改,推動群眾安全感、滿意度不斷提升。

  深化改革創新,推進審判工作現代化

  尋甸法院“抓前端、治未病”,訴前成功調解案件3214件,向主管部門、行業組織(行政組織)等發出司法建議8份;嚴格管理審限,法定審限內結案率98.49%;深化分調裁審工作,民事速裁快審案件7596件,佔比65.69%,小額訴訟案件適用率提升到56.8%,案件平均審理天數同比從40.25天減少到31.37天。電子送達6736次,電子送達率86.1%。

  強化政治引領,鍛造忠誠乾淨擔當法院隊伍

  尋甸法院強化教育培訓,組織幹警2300餘人次參加各類培訓172期,做實“從政治上看、從法治上辦”,在一案一事中厚植黨的執政根基;持續加強司法實務研究,1個案例入選《中國法院2023年度案例》,1個案例入選雲南省高院行政審判白皮書年度典型案例,2篇論文入選全省法院首屆“六優”評選“優秀學術論文”初評名單;紮實開展黨紀學習教育,狠抓防止干預司法“三個規定”落實,幹警填報“三個規定”記錄2113條。

  問: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人民法院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提供創新的司法服務?有哪些具體措施和成效?

  尋甸法院所在轄區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23%,居住着漢族、回族、彝族、苗族等16種民族,民族分佈上存在“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經濟發展上既有企業密集的産業園區,也有條件艱苦的高寒山區。對此,尋甸法院緊扣創新導向、問題導向、民生導向,通過傳承紅色文化、深挖民族傳統潛力、融會現代司法理念,以優質高效的司法服務,切實回應人民群眾期待,服務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傳承紅色文化精髓

  尋甸法院充分挖掘中央紅軍長征兩次過尋甸的紅色革命史,將紅色革命精神與司法為民宗旨相結合,着力打造柯渡“紅色法治”特色法庭,不斷探究新時代鄉土糾紛解決路徑,以不怕任何艱難險阻的長征精神,實踐全程、全心、全力調解的“三全調解”新機制,努力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發揚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的長征精神,設立“丹桂飄香家事調解室”,設身處地想當事人之所想,急當事人之所急;從保留至今的“紅軍絕對保護回家工農群眾利益”標語中,汲取紅軍重視民族平等團結的紅色法治思想,設立“石榴籽民族團結調解室”,為轄區群眾提供更好的司法服務。2023年以來,柯渡法庭結案1291件,其中調解結案745件,撤訴148件,調撤率69.17%。

  深挖民族傳統潛力

  在傳承中華傳統法律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尋甸法院將“以人為本”“孝敬”“謙讓”等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司法實踐相結合,牢固樹立“每一個司法案件都是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意識,創新糾紛調解方式,積極回應民生訴求,用心用情穩妥處理衣食住行、安居樂業等領域的民生案件6129件。針對轄區山區面積廣,少數民族居住較為分散的特點,利用“街天”群眾聚集趕集,以及少數民族節慶活動等契機進行普法宣傳,通過“趕集普法”和“節日普法”,進一步提高了轄區群眾的法律意識,引導群眾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

  融會現代司法理念

  尋甸法院積極投身普法強基補短板專項行動,要求幹警“沉下去、聽進去、説出來”,向群眾闡釋解決糾紛的方法途徑,引導群眾樹立多元解紛觀念,並通過“拉家常、擺事實、講法律、明是非、化矛盾”等方式來處理糾紛,一系列矛盾糾紛得到有效化解。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需求,積極開展“互聯網+”電子訴訟服務。同時踐行首問負責制要求,推行“陪伴式服務”“雙語服務”,幫助老年人、殘弱群體、少數民族群眾跨越“數字鴻溝”“語言障礙”。

  此外,尋甸法院紮實推進“2+3(1)+N”機制實體化、規範化運行,與派出所、司法所建立庭所聯動機制,“庭所”各負其責,形成調解、穩控、解紛“司法合力”,跑出司法為民“加速度”,將矛盾糾紛化解於萌芽。

  拓展延伸司法服務

  尋甸法院以創建“楓橋式人民法庭”為契機,完善巡迴審理機制,將法庭服務主動延伸延展至群眾家門口,實現“審理一案、教育一片”。在巡迴辦案過程中,還時刻關注群眾的所需所盼,特別是農村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和務工人員等群體,如有糾紛則就地調解及時化解。2023年以來,人民法庭審結案件4520件,巡迴審理案件數2165件。此外,立足轄區産業園區企業密集的現實情況,在金所法庭成立工作專班,快速有效化解涉企糾紛。2023年以來,審結涉企案件3990件,開展送法進企業、走訪企業等活動共計11次,全力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

  問:在強制執行工作開展過程中,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人民法院如何優化執行工作機制、加大執行力度,確保執行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一?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成效如何?

  尋甸法院圍繞1個“大中心”+N個“小團隊”和“大前&、強後&”的管理模式開展執行工作,明確界定每個執行團隊核心職責,以此為基礎進行分權,將大約90%的事務性工作歸集於指揮中心,讓案件承辦人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專注於研判和決策,推進執行案件盡快執結,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在執行指揮中心實體化運行的基礎上,尋甸法院推行“分段執行+團隊辦案”模式,實現案件繁簡分流,團隊協同配合,全局工作整體推進,有效提升了執行質效。

  追求實效,窮盡執行措施

  尋甸法院以“如我在執”的執行理念,結合自身實際,腳踏實地,追求實效。為找到更多可供執行財産,避免被執行人隱匿財産、逃避執行,在做到線上“總對總”“點對點”查詢全覆蓋的基礎上,堅持現場調查常態化,所有線上查詢無財産可供執行的案件,必須進行現場調查。尋甸法院還將執行局領導的&&方式對外公開,只要有被執行人下落或者財産線索,不論白天黑夜,不論節日假日,不論地域遠近,都可以電話&&,執行局幹警24小時待命,保證到場處理。2023年以來,執行局幹警深入被執行人戶籍地、被執行人財産可能的隱匿地現場調查1000余次,通過實地調查,拘傳被執行人,恢復執行完畢案件607件。

  加大執行力度,用足用好強制措施

  從傳喚到拘傳,從搜查、罰款到拘留,從限制高消費、限制出境到納入失信,從查凍扣到評拍售,直至追究拒執刑事責任,都體現了執行的強制性。在執行工作中,一直堅持標準不降、力度不減,在傳喚、拘傳時,對當場&&拒不履行的被執行人的人身及住所依法進行搜查,對拒不申報財産或申報不實、轉移隱匿財産、有履行能力拒不履行的,依法採取搜查、罰款、拘留等措施。2023年以來,尋甸法院執行局通過申請執行人提供線索及主動前往被執行人住處走訪調查等方式,依法拘留228人,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1075人次,限制高消費3725人次。2023年執行完畢率為36.65%,執行標的到位率42.3%;2024年1-8月執行完畢率為38.44%,執行標的到位率48.51%,執行工作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切實提升人民群眾對執行工作的滿意度。

  堅持善意文明執行

  在執行工作中,強化善意文明執行理念,踐行“鮑衛忠工作法”,在堅持強制性不減的同時,最大限度減少對被執行人正常生産生活的影響,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積極促成執行和解,助力確有困難的被執行人和企業渡過難關。比如在2023年的一起借款合同糾紛案件執行過程中,被執行人是尋甸一家橡膠衞生器材有限公司,公司成立20多年,一直正常經營,雇用的員工三分之一是殘疾人,因特殊原因,企業陷入困難。執行過程中,執行幹警依據法律規定,對公司廠房及設備進行活查封,允許公司繼續使用,並多次到被執行人公司實地走訪,邀請申請執行人一同到公司實地調查,經過積極溝通協調,雙方當事人最終達成執行和解,申請執行人申請解除了對公司賬戶的凍結,保障了被執行企業正常有序運行。(完)

【糾錯】 【責任編輯: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