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雲南 | 楊:清白傳家、四知門第_新華網
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8/02 14:46:02
來源:雲南網

清廉雲南 | 楊:清白傳家、四知門第

字體:

  在雲南這片多彩的土地上,照壁作為傳統民居的獨特元素,不僅是建築的點睛之筆,更是家族文化、家風家訓與文化的傳承象徵。每一面照壁背後,都鐫刻着家族的歷史記憶與家風家訓,講述着一個個關於忠誠、正直、清廉與和諧的故事。這些故事,是雲南人千百年來智慧與美德的積澱,它不僅僅是一面墻,更是家族成員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行為準則和精神家園,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生動體現。

  “學習強國”雲南學習&&、大理州學習&&攜手雲南發布、雲南網、雲南宣傳網、雲南文明網,共同推出“照壁傳家訓 清廉滿庭芳”系列策劃,挖掘照壁背後的家風故事,展現雲南家庭清廉美德與高尚情操,激發社會各界對家庭教育的重視與思考,共同營造風清氣正、和諧向上的社會風尚。

  楊姓照壁上題寫的“清白傳家”,源於東漢楊震的故事。楊震,字伯起,東漢弘農華陰人,漢昭帝時為丞相,封安平侯,是東漢著名學者,明經博學,諸儒稱“關西夫子”。據《後漢書·楊震傳》載:“楊震為東萊太守,當之郡,道今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羞愧而出。楊震性公廉,不受私謁,子孫長蔬食步行,後轉涿州太守,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生産,震不肯,曰:“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以上這段文字説的是漢朝的楊震,調任東萊太守,前往上任時,途經昌邑,昌邑的縣令是他往日所選拔的荊州茂才王密(茂才:秀才,由於避漢光武帝劉秀名字的諱,故改秀才為茂才)。王密來求見他。夜裏,王密從袋中取出十斤黃金送給楊震,楊震不肯接受。王密説:“收了吧,夜裏無人知道的!”楊震説:“天知,地知,我知,您知,怎麼無人知?”王密慚愧地離去。後來,楊震又轉調涿郡太守,有人勸他買些産業,將來留給子孫,楊震説:“我要使後世人稱我家為‘清白吏的子孫’,把這種美譽留給後人,不是更豐厚的産業嗎?”

  楊震是中國封建社會中身居高位的太尉,在當時營私舞弊、貪贓枉法的腐化社會中,他能做到將深夜懷金送禮之人拒之門外,保持自己的高尚人格,這在當時是極少見的。他的“四知”故事名揚中外,婦孺皆知,因此,“清白傳家”成了後世楊姓人家教育後代的光輝典範,也借此表達他們潔身自好的傳統美德。

  除“清白傳家”外,極少數的大理楊姓人家照壁也題“清河世家”“四知門第(家風)”“清白人家”“關西世第”等。

  統籌:張正唐莉娜趙瑋李怡

  策劃:唐莉娜李怡許茹蕓

  編審:郭瀟雅許茹蕓

  海報設計:張艷萍

  資料來源: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院

【糾錯】 【責任編輯:丁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