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這片多彩的土地上,照壁作為傳統民居的獨特元素,不僅是建築的點睛之筆,更是家族文化、家風家訓與文化的傳承象徵。每一面照壁背後,都鐫刻着家族的歷史記憶與家風家訓,講述着一個個關於忠誠、正直、清廉與和諧的故事。這些故事,是雲南人千百年來智慧與美德的積澱,它不僅僅是一面墻,更是家族成員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行為準則和精神家園,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生動體現。
“學習強國”雲南學習&&、大理州學習&&攜手雲南發布、雲南網、雲南宣傳網、雲南文明網,共同推出“照壁傳家訓 清廉滿庭芳”系列策劃,挖掘照壁背後的家風故事,展現雲南家庭清廉美德與高尚情操,激發社會各界對家庭教育的重視與思考,共同營造風清氣正、和諧向上的社會風尚。

趙抃,字閱道,北宋衢州人,宋仁宗景祐年間進士。他27歲中進士,宦海沉浮45年,經歷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在當時就是一位以清正廉潔著稱的人物。曾先後任武安軍節度推官、殿中侍御史,四川梓州、益州轉運使,成都知府等,官至參政知事,相當於副宰相。官位如此顯赫,趙抃一生卻十分清廉簡樸,為官剛正不阿,被譽為“鐵面御史”,當代許多包拯戲劇中的故事情節實則來自趙抃的故事。平時生活中趙抃情趣高雅,隨身無金無銀,他無論外出訪友,還是執行公務,只有一琴一鶴相伴,左右不離。

趙抃提倡“三廉”:一是廉於自身,從自己做起;二是廉於職務,不能利用手中的權力謀私利,要乾淨幹事;三是廉於社會,提倡節儉,反對奢靡。趙忭自律甚嚴,史載:“日所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示於天;不可告,則不敢為也。”意思是白天處理完公務,每到晚上,都要焚香拜天,口中唸唸有詞。有人好奇地問他在向上蒼密告什麼,趙忭笑笑説:“哪是什麼密告呀!無非是將自己白天做過的事,一件件一樁樁地在心裏説上一遍,藉以檢點反思。倘若一個人連在那種場合都不好意思啟口,那就必定做了什麼不該做的事,自己就需要警醒了!”

宋仁宗時,因為四川地處偏遠,一些官員不但沒有“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沒有做到勤政愛民,反而常常以酒食互相吃請饋贈,甚至郡衙旁邊都開了許多酒家。趙抃在擔任梓州、益州這兩地的轉運使時,首先,以身作則,帶頭節儉,一人單騎入蜀,隨身僅攜帶一張琴和一隻鶴;接着,嚴厲整頓貪污腐化的官場惡習,並將敢於頂風作案的頑固分子繩之以法,終於令四川官場風氣大為改變。神宗皇帝誇獎趙抃“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從此,“一琴一鶴”成為為官清廉的代名詞,人人稱讚,代代傳頌,而且在趙抃死後,賜“清獻”為其謚號,以彰顯其為官“公正清廉”的高尚品德。

關於趙抃,還有幾個有趣的典故:
一是在趙抃去世多年後,到了南宋景定年間,潭州知府林存離任赴京面聖,在衢江上岸後,徵調了1000余名衢州壯丁為其挑運行李。浩浩蕩蕩的隊伍路過蓮花山趙抃墓前時,與趙抃當年一琴一鶴匹馬入蜀的情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留下了一首諷喻詩:“千夫荷擔出山阿,膏血如何有許多。不若扁舟徑歸去,休從清獻墓前過。”相傳此後,再也沒有貪官敢從趙抃墓前經過。
二是趙抃的座右銘:“良田萬頃,日進二升;大廈千間,夜臥八尺。”趙抃一生能做到心無貪念,廉潔為官,從不為自己謀私利,“吾懷自信無污染,何必昇堂思始清。”這擲地有聲的宣言,就是他一生為官清廉的自白。後世裔孫為頌揚趙氏先祖趙抃為官儉約、輕車簡從的高風亮節,於是以“琴鶴”標額其堂,因此,大理的趙姓以“琴鶴家聲”為家訓並題書於照壁上。
統籌:張正唐莉娜趙瑋李怡
策劃:唐莉娜李怡許茹蕓
編審:郭瀟雅許茹蕓
海報設計:張艷萍
資料來源: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