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7/02 16:03:39
來源:昭通新聞網

昭通巧家:城市蝶變 向美而生

字體:

  千年歷史的年輪在這裡定格,堂瑯璀璨的文化在這裡綻放,秀美的金沙江在這裡奔流不息……

  駐足回看巧家這座城市成長的軌跡,因水而美、因水而興的征途,都被印刻成文明的記錄。飛鳥游魚,鋪展底蘊,靈峰與秀木自成畫,綠水與青山共為鄰,編織成了不期而遇的生態之美,繪就出了發展的動人畫卷,泛起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的鄉愁。 

  “環境好了,生活便利,現在住的都是大樓房!”家住北門安置區的張桂美是土生土長的巧家人,她見證了腳下的這片土地從田地、泥瓦房,蛻變成高樓大廈。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近年來,巧家按照省委、省政府“結合移民搬遷安置打造巧家縣特色旅游城鎮”的目標和市委、市政府對巧家“兩區一地”新發展定位,以高峽平湖、湖濱生態旅游城市為主體,借助白鶴灘水電站建設的東風,紮實做好“産、城、人”三篇文章,緊扣建設“湖濱美麗城市”目標,立足“一面山、一江水、一座城”的資源稟賦,打造出宜居宜業宜養宜游的高品質新巧家。

  “到公園散散步,和老朋友聊聊天,美得很!”乾淨整潔的道路、優美和諧的建築、花團錦簇的公園……這是生活在巧家這座城市的市民的共同感受。

  城市之美,美在細節。細微之處,窺見真章。近年來,巧家縣堅持以人為本、以水為脈、以綠為基、以文為魂,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順利改造了4395戶棚戶區住戶和64個老舊小區,新建和改擴建城區道路11條,新建公園和景觀節點13個、“燈明景靚”工程27個,“三縱四橫”的幹道路網全面貫通,基本形成15分鐘生活圈,同時為城區增綠71.23萬平方米。此外,巧家還立足臨江18公里岸線的資源優勢,做活“水”文章,規劃“有行、有座、有景、有活力”的濱江景觀體系,打造集城市文化、品質生活、生態功能、活動空間為一體的“一廊三灣多點”湖濱公園。

  城市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貫穿於整座城市的規劃建設、資源利用和常態化管理全過程。巧家通盤考慮空間布局、生態建設、産業提升、歷史文化傳承等,構建了山、水、城“三位一體”的發展格局,謀劃了美麗鄉村、休閒度假、城市景觀休閒等旅游業態,通過七里漂浮碼頭、縣人民醫院醫養結合與康復樓、北門濱江旅游中心等項目建設,促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以馬樹生態旅游景區、凱希曼·文旅樂園等項目為依託,着力打造巧家文化旅游一體化品牌,將得天獨厚的文旅和生態資源優勢更多更好地轉化為區域競爭力、發展推動力。

  城市的發展就像一列不斷前行的列車,不僅沿途的風景在不斷變換,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隨之悄然改變。

  陳生堯是巧家縣七里安置區的移民,搬遷後的他在縣城裏經營一家火鍋店,吸納了10余名移民群眾就業,實現自己創業創收的同時,也帶動了更多移民就業。如今,縣委、縣政府將移民安置工作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新型城鎮化建設深度融合,移民群眾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真正走出了一條從“移民”到“富民”的康莊大道。

  城市“骨架”逐步延展、市政功能持續完善、生態環境不斷優化、民生福祉節節攀升、“智慧城市”廣泛應用……城市中處處體現着以“新”換“心”,傳遞着民生至上的溫度。(通訊員 顏微 文/圖)

【糾錯】 【責任編輯:柴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