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6/01 09:01:18
來源:新華網

【微紀錄·雲南故事】深山裏傳來孩童讀書聲

字體:

  清晨時分,距離雲南省大理州賓川縣城百餘公里的大山裏,拉烏完小的學生們從晨讀開始了一天的學習。朗朗讀書聲,在校園內回蕩。

  這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制學校,位於賓川縣拉烏彝族鄉,始建於1935年8月。數十年來,久居深山的村民們長途跋涉,把孩子送進學校讀書學習,希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而當地的教育者們則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為懷揣夢想、砥礪前行的學子注入力量。

崔思敏(中)和父母(4月10日攝)。新華網 范芳鈺 攝

  “時人不識農家苦,將謂田中谷自生”

  2023年,來自拉烏完小的學生崔思敏在“大浪淘沙”環節中脫穎而出,登上中國詩詞大會主舞&,並先後參加兩場對抗賽,最終收穫兩枚金徽章。

  崔思敏對於古詩文的熱愛始於3歲,那年父親崔貴澤給他買了一個電子玩具,能播放好幾首古詩,崔思敏常跟着讀,久而久之便喜歡上古詩詞。

  如今,年僅10歲的他能背誦詩詞數百首,但印象最深的還是那句“時人不識農家苦,將謂田中谷自生”。崔思敏説,“這句詩寫的就是我們農民,以前確實有這樣的情況,語言很生動。”

  崔思敏家在拉烏彝族鄉大廠村委會石烏拉村民小組,距離學校還需要車程大約30分鐘的山路。每逢休息日回家,崔思敏就幫父母幹農活。他認為,許多詩詞都形象地刻畫着現實的生活場景,“詩裏面會有歷史、能教人道理。”

閒暇之餘,崔思敏坐在操場看書(4月9日攝)。新華網發(溫昌盛 攝)

  為了能記住更多詩文,他在許多書中找詩詞,記在白紙上,揣在褲兜裏,隨時背誦。崔思敏説:“如果想表達一個事物,卻又不能用更好的方法表達出來,這就需要多讀書,查字典。”

  有空的時候,父親崔貴澤會和崔思敏一起學習。年輕時因為各種原因,崔貴澤沒有繼續上學,回到家裏幹農活,但他仍記得以前學過的知識。利用自己現有的文化水平,再輔以學習工具,他幫助着崔思敏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制定孩子的學習任務、監督學習進展、騎車在放學路上聽孩子背誦……崔貴澤放棄了和鄉親們去山外面發展的機會,選擇在村裏陪着孩子,他不希望孩子像自己一樣留下遺憾。

航拍賓川縣拉烏鄉(4月10日攝)。新華網發(溫昌盛 攝)

  “閱讀是山裏孩子的一扇窗”

  “改變從閱讀開始”“人生沒有白讀的書,每一本都算數”……在這所山區學校嶄新的教學樓裏,這些標語挂在外墻、樓道、窗台下方,格外顯眼。

  校長張若恒説,學校現在有243名學生,其中220名是住校生。學校很注重學生自理能力、生活習慣、與人交往能力的培養。“怎樣充分地利用這些課餘時間培養孩子?我們思考的是推動閱讀,通過閱讀來豐富學生的思想。”

  張若恒認為,“每個孩子都在尋找一個人生的密碼,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永遠都是不停推開新的門、新的窗,這個鑰匙從哪來?我想是從閱讀當中來,閱讀能夠給我們打開人生的不同窗口,不同的門。”

  “閱讀是山裏孩子的一扇窗。”張若恒希望孩子們能通過閱讀看到更廣闊的世界、了解歷史,從而為他們培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打下很好的基礎。長大後,孩子們會有一種正確的觀念、觀點來看待我們的世界、社會,能以正確的方式來跟同伴相處。

航拍拉烏完小(4月10日攝)。新華網發(溫昌盛 攝)

  張若恒説,近年來,賓川縣開展“書香校園”建設,這項工作開展了十幾年。在這期間,學校也得到上級部門、社會各界的幫助和支持,舉辦過一些閱讀推廣活動,讓孩子把讀過的書,以故事形式介紹給其他小朋友。

  夜晚,拉烏完小開展“睡前聽故事”活動,學校給每間宿舍安裝小喇叭,統一播放睡前故事。現在,學校每週開辦“共同閱讀課”,課上開展閱讀分享,進行知識延展。

  張若恒介紹,在六一國際兒童節到來之際,學校會開展游園活動,並舉行文藝表演、閱讀分享。此外,平時還有運動會、籃球足球比賽、課間跳廣播操和民族打跳等,培養學生拼搏精神,鍛煉體能,同時傳承民族文化,“讓學生在多樣化的學習中,發現自己的特長。”

  “要讓孩子熱愛學習,有終身學習的思想。老師只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很短的陪伴者,但我們能夠在他成長當中打下堅實的基礎,埋下一個種子。”張若恒説,“這個種子可能是善良的種子、是樂觀的態度、是堅強不屈的品格。所以第一是培養品德,第二才是學習知識。”

校長張若恒帶領學生早讀(4月9日攝)。新華網 范芳鈺 攝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是崔思敏最喜歡的一句詩,“當時人們立下志向,有了決心,不畏艱難都要把一件事做好。”崔思敏深受觸動,他希望自己也能成為這樣的人。

  對於未來,崔思敏有兩個願望,一是想當老師,把山區裏的孩子帶出大山;二是想當軍人,培養堅毅的性格,為國家貢獻力量。

  在學習中,崔思敏給自己制定了“加減分”的學習表格,完成計劃就加分,沒完成或者被批評就減分,每個星期他就拿出來與之前比較、總結。

老師張福銀帶領學生們學習(4月9日攝)。新華網發(溫昌盛 攝)

  在崔思敏的語文老師張福銀眼中,班裏許多孩子在崔思敏的帶動下,也積極開始了讀書。“崔思敏去參加活動回來給同學們分享時,講到精彩處,就會帶着同學們去學去記一些詩文。”

  張福銀認為,崔思敏不僅能管好自己,還經常管着家裏,“在學校他要操心弟弟的學習,如果下雨他就開始操心家裏的核桃該撿了……事情可多了。”

  同樣操心的還有崔貴澤,在他看來,兄弟倆一文一理,“崔思敏弟弟語文不好,但數學成績挺好,上次還拿了滿分。”崔貴澤雖然很關心兄弟倆的學習,但他不希望孩子每次都拿第一,他只希望孩子們在任何事上都要做到盡心盡力。崔貴澤説,“我想盡我們父母的力量,盡量培養他們,最終把他們培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有道德、有素質的人。”

出 品 韓海闊

監 制 李 霞 劉馨蔚

編 導 吳洪彪 范芳鈺

拍 攝 吳洪彪 溫昌盛

剪 輯 溫昌盛 丁 凝

文 稿 范芳鈺

外 聯 黃曉英 趙 彬

海 報:游娟

新華網雲南頻道 賓川縣融媒體中心聯合出品

鳴謝

中共大理州委宣傳部

中共賓川縣委宣傳部

【糾錯】 【責任編輯: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