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注重典型引路,以創建“四面流動紅旗”為依託,在全縣掀起一股示範帶動、比學趕超的新風潮,有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鄉村振興步伐邁得更加堅實有力。
爭先進 奪紅旗
曼達村位於寧洱縣德安鄉,雖然距鄉政府只有17公里,但開車行駛在崎嶇的山路上要40多分鐘才能到。正是因為地處山區,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條件差,曼達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後。2021年,曼達村黨總支因組織作用發揮不明顯,被評定為軟弱渙散黨組織。面對差距,曼達村黨總支找短板補弱項,以“四面流動紅旗”創建強黨建、興産業、促發展為目標,變“跟着走”為“帶頭闖”,主動謀劃,衝在先、做在前。
在村“兩委”班子的帶動下,全村完成了民房翻新、道路硬化到戶、住戶100%水衝式廁所改造,生産生活環境得到全面改善。同時,利用山寬地廣的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在陡坡地,用套種的方式積極推廣堅果種植,現已發展到1260畝。2023年已投産800余畝,戶均增收7000元以上,到豐産期總産值預計可達500萬元以上。”看著成片的堅果地,曼達村黨總支副書記白文軍細數起村裏這些年來的發展變化,“目前,全村黃牛存欄達到了1500余頭,成為全縣為數不多的養牛‘千頭村’。”
2022年,曼達村成為德安鄉增收幅度最大的村,被評為“鄉風文明紅旗村”,首次獲得了一面流動紅旗。從崎嶇小路到平坦的水泥路,從“找水喝”到“有水喝”,從零散種植到産業化發展……曼達村正朝着富起來美起來強起來邁進。
曼達村的變化只是寧洱縣以“四面流動紅旗”引領鄉村振興發展的一個縮影。寧洱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朱曉濤介紹,2020年以來,全縣開啟“四面流動紅旗”創建工作,圍繞基層黨建、産業發展、宜居鄉村、鄉風文明4個方面,按照村級季度自評、鄉(鎮)半年分類申報、縣級半年覆核、授予流動紅旗的程序,每半年爭創1次、每年度總評1次“紅旗村”“紅旗鄉鎮”。
據介紹,“基層黨建流動紅旗”主要內容是以黨建促基層治理,積極探索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提升服務群眾、引領群眾的能力;“産業發展流動紅旗”是以興産業促農村發展,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着力構建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的産業格局,大力鞏固茶葉、咖啡、烤煙、畜牧等傳統優勢産業,抓好水果、蔬菜、生物藥等為主的特色産業發展,積極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宜居鄉村流動紅旗”主要是抓整治促鄉村宜居,全面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和鄉村振興示範點打造行動;“鄉風文明流動紅旗”着重於以揚新風促鄉村文明,不斷推進鄉村善治,實現鄉村宜居。從生産生活到鄉風文明,“四面流動紅旗”成為寧洱縣鄉村發展方向的旗幟,也成為鄉村振興成果的標誌。
亮成績 增動力
作為全縣獲流動紅旗最多的村,磨黑鎮團結村曾面臨有産業但形不成産值、有産品卻推不出品牌,群眾增收致富成效不顯著等問題,捧着金飯碗卻過着窮日子。團結村“兩委”通過“黨支部+基層治理+産業發展”的模式和“開好三個會、管好三類人、上好三堂課”機制,充分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質量,將黨組織建在生産線上,3年斬獲8面流動紅旗,成為寧洱縣鄉村振興的典型示範。
“我們堅持走出去、引進來、強起來的發展理念,多次帶領黨員幹部、村民小組長、致富帶頭人到昆明、楚雄、玉溪等地考察學習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運營等方面的經驗做法。”團結村黨總支書記李文希介紹,通過不斷建立完善“三個三”工作機制,團結村構建起村、社、企、戶“四位一體”發展模式,打造了“芒果、蔬菜種植+冷庫租賃+村級服務”的示範樣板,全村種植甜脆芒果5300畝、烤煙2100畝、茶葉3304畝、冬早蔬菜2000畝,實現産業立體多元發展,2023年實現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45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22.27萬元。
亮出業績、評出成果、獎出動力,在“四面流動紅旗”創建工作的推動下,寧洱縣各鄉(鎮)、村積極探索鄉村治理新模式、産業發展新方向,形成了以團結村、和平村等為代表的一批具有典型示範作用的鄉(鎮)、村。寧洱縣委、縣政府為充分發揮好典型的示範引導作用,不斷加大“四面流動紅旗”創建工作的宣傳力度,對爭創為“紅旗鄉(鎮)”“紅旗村”的,提供獎金及其他獎勵政策,並組織獲得流動紅旗的鄉(鎮)總結推介先進工作經驗,引導各村對照“紅旗村”標準,查不足、知差距,明方向、鼓幹勁。
如今的寧洱,村村有産業,戶戶能增收,以黨建為引領持續激發出鄉村振興新活力。通過爭獲流動紅旗、典型引路示範帶動,一個個像曼達村、團結村這樣的鄉村,正你追我趕奮力建強基層黨組織,發展産業,建設綠美宜居鄉村,持續助力村級集體經濟、群眾雙增收,加速推進鄉村振興。(記者 胡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