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綠茵遍野。近日,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景訥鄉動板村養殖的小龍蝦進入收穫季,肉質肥美的小龍蝦大量上市,繪就了村民增收致富的好“錢”景。
“稻蝦共作”養殖基地航拍(3月21日攝)。供圖
據動板村小組組長白貴梁介紹,動板村主要通過“稻蝦共作”的模式養殖小龍蝦。今年小龍蝦産量可觀,工作人員清晨開始捕撈,經控水、稱重、分類等環節,及時將小龍蝦打包運到機場,空運至外地銷售。
近年來,景訥鄉引入和推廣“稻蝦共作”模式,使農民依託良好農田生態拓展了增收致富渠道,有效解決了耕地“非糧化”“非農化”問題,讓良田長出了“新經濟”。
村民展示基地養殖的肥碩小龍蝦(3月21日攝)。供圖
“稻蝦共作”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結合了水稻種植和小龍蝦養殖,集約化的模式不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還能夠增加農産品的多樣性。在這一模式下,稻田中的害蟲和微生物成為小龍蝦的食物來源,而小龍蝦的排泄物又滋養了水稻,形成生態循環。
農戶分揀稱重小龍蝦(3月21日攝)。供圖
自2020年起,白貴梁開始嘗試“稻蝦共作”模式。為掌握小龍蝦養殖技術,他購書自學並外出考察,通過不斷學習研究,成功解決了技術和管理難題。養殖技術成熟後,白貴梁帶領村民採用“村集體+合作社+種植大戶+農戶”的經營模式共同發展小龍蝦養殖,目前,動板村的小龍蝦已銷售至北京、上海、廣州等地。
打包發往外地的小龍蝦(3月21日攝)。供圖
如今,隨着合作社的發展壯大,全村已有132戶養殖戶參與稻蝦養殖,養殖面積達到1267畝。小龍蝦的年平均畝産量達到了150斤,畝産效益從原來單種水稻的1000元突破至9000元,每戶年均增收達7萬餘元,形成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穩糧增産、糧漁共贏”的農業産業發展新局面。
剛出鍋的麻辣小龍蝦(3月21日攝)。供圖
景訥鄉黨委副書記、鄉長王毅&&,景訥鄉將繼續推進鄉村振興,大力培育“稻蝦共作”等生態農業産業新模式,推動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優化産業結構,將景訥鄉打造成為“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美麗鄉村典範。(完)(張文艷 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