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民族村寨旅游産業促進其他産業發展,推動民族村寨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品位、帶動強的農文旅融合示範點,在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走出以旅游提升示範、保護髮展、文化傳承、産業融合發展的“四條路”。
加強部門協同
統籌民族村寨旅游提升示範之路
緊扣“民族特色鮮明、人居環境優美、産業支撐有力、文化氛圍濃厚、民族關係和諧”的目標,全縣一盤棋考慮,加強民宗、發改、住建等部門間的協調合作,將民族村寨旅游發展與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城鄉綠化美化三年行動、鄉村振興“百千萬”示範工程、人居環境提升整治等工作有機融合。推薦上報了磨黑鎮星光村木成箐村民小組、德化鎮那遷村那遷村民小組、同心鎮石膏井村良子自然村為第一批(2023年度)民族村寨旅游提升村寨。截至目前,在民族村寨旅游提升示範村建設項目中,磨黑鎮星光村木成箐村民小組已完成進度的70%,德化鎮那遷村那遷村民小組已完成進度的40%,同心鎮石膏井村良子村民小組已完成進度的100%。
完善體制機制
推動民族村寨保護髮展之路
突出基層黨組織示範帶動。各鄉(鎮)發布綠美行動倡議書,教育引導群眾主動拆除私搭亂建、綠化美化庭院,全面提升村莊整體風貌,推動群眾自我建設、自我治理、自我管護,形成共建共管共護共享的常態化機制。截至9月25日,各鄉(鎮)累計拆臨、拆違、拆舊4549宗42.59萬平方米,綠化、美化完成149.95萬平方米,全面提升村莊的整體風貌,為村寨旅游提升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重視人才培養和回引。充分利用鄉(鎮)黨校、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種植養殖基地,加大茶葉種植加工、肉牛養殖、餐飲服務管理、農村電商等實用技術培訓,培養致富能手、創業帶頭人。截至目前,全縣開展各類實用技術培訓5918人次。同時,積極回引、匯聚各類人才。通過定期召開座談會,在資源開發、産業發展、鄉村治理等方面為相關人才提供用武之地。全縣組建縣、鄉(鎮)幹部規劃家鄉工作聯絡站10個,建立鄉鎮、村級、村民、回鄉幹部及技術員共同參與村莊規劃的編制組60個,積極動員822名幹部積極投身參與回鄉規劃編制。
傳承民族文化
鑄就民族村寨文化傳承之路
因地制宜,構建民族文化服務“舞&”,充分發揮民族村落、紅色文化、鹽井文化、産業特色等資源優勢,深入挖掘民族民間文化、農耕文化和紅色文化的豐富內涵,傳承民族風情,以文帶旅,激活鄉村旅游市場。注重民族特色文化習俗傳播。以民族傳統節日為依託,在民族村寨旅游提升示範村舉辦“火把節”“油菜花節”“燒烤節”等各種節慶活動,通過欣賞民間歌舞表演,參與民俗活動,品味民族美食等,讓游客充分感受當地的民族風情,為鄉村旅游添人氣。2023年彝族火把節期間,全縣旅游接待人數達10.2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7795.01萬元。德化鎮那遷村以“共慶火把節·共圓同心夢”為主題,舉辦了極具觀賞性和互動性的彝族火把狂歡盛宴,實現旅游收入16.5萬元。突出非遺文化傳承。堅持創新和傳承融合發展,依託秧歌舞等傳統民間舞蹈形式,將美好寓意通過“舞”與“動”展現出來;用好、發揮好農村書屋、智慧書吧、鄉愁書院等陣地作用,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同時,組建文化服務志願隊,廣泛開展民族民間文化活動,豐富鄉村文化生活。
挖掘農業元素
探索民族村寨産業融合發展之路
立足民族村寨優質農産業資源,堅持“鄉村旅游+産業融合”理念,積極整合資源,着力培育打造集生態農業、採摘體驗、休閒觀光於一體的新型農業基地。同時,以村集體經濟組織為紐帶,以示範帶動為引領,通過“村集體+農戶”的發展模式示範種植林下中藥材、沃柑、油菜等,有效推動了農村增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同心鎮石膏井村利用當地豐富的土地資源,通過“黨組織+合作社”模式向農戶流轉連片土地300余畝,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寧洱豐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對土地進行專業開發建設和管理運營,逐步形成“黨建+産業+文旅”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今年3月,在同心鎮石膏井村舉辦的首屆油菜花鄉村旅游節期間,設攤位130余個,實現旅游收入60余萬元。(記者 劉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