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3 10/11 16:04:25
來源:普洱日報

普洱市瀾滄縣:保護最好的地方 就是發展最好的地方

字體:

  走進位於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的景邁山,雲海是美的,森林是美的,掩映在茶林中的村寨也是美的。

  近年來,普洱市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深入挖掘景邁山茶文化、民族文化、生態文化精髓,把保護和弘揚民族文化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機融合起來,通過文化建設推動綠水青山煥發生命活力。

  傳承保護好人與自然共同的作品

  景邁山上的村莊,仿佛停留在時間之外。景邁山2.8萬畝古茶林及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被譽為“茶文化歷史博物館”,是人類悠久茶史的“活化石”和“茶祖朝聖地”。

  傳説布朗族的先民在遷徙途中發現茶,並用茶葉拯救了病疫中的族人,之後他們到大森林中找回野生茶苗、茶籽種植,開始對野生茶樹進行馴化。布朗族和傣族先民在景邁山安居,在村寨周圍栽培茶樹,創造了可持續的山地人居環境。

  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景邁山茶被指定為貢茶後,茶林種植面積逐漸擴大,茶葉産量進一步提高,茶林成為世居民族的重要經濟來源,人們與茶相生相伴。古茶林、古村寨、佛寺、金塔、雲海、神樹組成了景邁山,形成了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化、生態技術、生態産業,延續千年並依然充滿活力。

  瀾滄縣不斷推進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工作,充分發揮景邁山核心資源優勢,構建“一核輻射、多點串聯”的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格局。不斷加大對古茶林周邊環境的監測,嚴格管控公路沿線居民的建設活動,嚴防破壞自然環境等行為,實施消防、安防、防雷、排水、污水處理等項目。同時,在原有村寨風貌的基礎上修繕傳統民居,保持古樸村寨的傳統風貌不變,保護好人與自然共同的作品。

  2013年,景邁山古茶林被農業農村部列為第一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景邁山古茶園被國務院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邁山芒景村、芒景村翁基寨和景邁村糯崗寨被住建部、文化和旅游部、財政部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芒景村、芒景村翁基村寨、景邁村糯崗村寨、芒洪村寨、芒景上寨、芒景下寨列入國家文物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集中成片傳統村落”試點工程。

  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互促共進

  清晨,景邁山村民迎着晨霧走進茶林,像他們的祖先一樣開始手工採摘茶葉;傍晚,村民們又披着晚霞回到家中製作加工茶葉。

  近年來,普洱市、瀾滄縣先後制定了多個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的工作方案,力爭建立適應新時代需求的傳統村落保護髮展長效機制,實現保護與發展的相互促進和良性循環。

  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優越的生態環境,景邁山開展“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創新思路、大膽實踐,探索出“愛山護山”“育山富民”的發展路徑,讓景邁山老百姓在保護綠水青山的過程中切切實實獲得實惠。

  景邁大寨是公元14世紀傣族先民遷徙到景邁山後的第一個部落聚居點,也是當時傣族首領居住的地方,是景邁山對外交通樞紐。景邁村黨總支書記岩賽亂説:“這些年來,村容村貌、基礎設施建設有很大變化,村民們更加堅定了保護好家園的信心,更加理解了什麼是‘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芒景村位於惠民鎮南部,村民以布朗族為主。通過多年的宣傳教育,村民們對“森林— 古茶林—村落”的空間關係以及由獨特茶文化維繫的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有了更為深層的理解。芒景村黨總支書記科哎華説:“村民們一條一條商量着定下村規民約,約定要堅持以傳統方式管理好古茶樹,不能打鳥,不能採花,不能挖野生藥材,要管好護好生態環境。”

  茶産業是景邁山上大部分村民的主要産業,現有茶園面積7萬餘畝,其中古樹茶2.8萬餘畝、生態茶4.2萬餘畝;實有採摘面積6.16萬餘畝,其中古樹茶2.8萬餘畝、生態茶3.36萬餘畝。

  芒景、景邁兩個村均將古茶樹管理納入村規民約,規定春秋採摘、夏季留養,讓茶樹得以休養生息,穩步推進綠色有機茶園建設工作,不斷提升茶葉品質,提高茶葉經濟價值。2022年11月“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2023年1月,景邁山傳統手工制茶技藝被列入雲南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今年53歲的岩賽亂經歷了景邁山從閉塞走向快速發展的歷程,對未來有了更加清晰的規劃。他説,景邁村將以千年萬畝古茶林為依託,以茶文化為載體,建設具有民族特色,集普洱茶種植、生産、營銷、旅游為一體的特色民宿,拉動鄉村休閒旅游業發展。

  景邁山確立了保護開發、規範建設、科學利用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互促共進。“村民現在已經認識到,古村落、古茶林保護得最好的地方,就是發展最好的地方。”科哎華這樣説。(記者 王福蓉 通訊員 劉建華 子涵)

【糾錯】 【責任編輯:徐華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