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水育好藥。雲南具有豐富的藥物資源,是中藥材種植大省,也是全國中藥材重要産地,中藥材種植面積、産量、農業産值等主要經濟指標均居全國前列,已成為全國産業規模大、品種全、品質優的道地藥材主産區,被譽為“藥材之鄉”。目前,全省中藥資源達8875種,其中藥用植物特有種類1562種,佔全國的49.59%。近年來,雲南省以多樣品種為基礎,全力實施中藥材産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着力打造全球最重要的中藥材産業基地,截至2023年底,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030.48萬畝,綜合經濟總量1650億元。
動臘縣
林下種砂仁 添綠又增收
從動臘縣城出發,沿着213國道往關累鎮動遠村方向,一路可見生長茂盛的天然橡膠林。在南貢山片區橡膠林下,種植的砂仁枝繁葉茂、鬱鬱蔥蔥,三五名工人穿梭林間正在開展除草管護工作……這片9000余畝的砂仁由西雙版納春輝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動臘分公司承包種植,今年已是第四個年頭,從原來的800萬株分芽發展到約6000萬株。
近年來,動臘縣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林下生金”已成為鄉村振興之路上的一塊翠色版圖。其中,全縣林下砂仁種植達14.187萬畝。
“砂仁一般在三四月份開花,八九月份採果,這9000多畝屬於陽春砂品種,目前已與廣東藥業、雲南白藥等藥企合作進行訂單式種植收購,市場廣闊。”春輝農業公司總經理範文澤介紹,砂仁生長在林下陰濕處,一般種下3年便可結果采收,每年都會分株生長,能連續收穫25年,動臘縣的氣候最適合砂仁生長。“在砂仁采收季節,每天需要約400名采收工人,加上日常管護,一年的人工成本在200萬元左右。”大産業帶動小增收,砂仁種植産業在提供就業崗位、帶動群眾增收上成效顯著。
全國90%的陽春砂仁都來自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動臘縣是最主要的産地。近年來,動臘縣在陽春砂仁的種苗培育、種植技術研究、病蟲害防治等方面不斷探索。今年6月,雲南墾融林業發展有限公司在動臘農場五分場橡膠林下砂仁種植示範基地種植130畝雲砂8號和丹頂紅兩個品種的陽春砂仁,示範種植成功後,將在動臘縣19.13萬畝橡膠國家儲備林建設項目上推廣種植。
耿馬縣
種植中藥材 致富開良方
在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大興鄉岩榴村臨滄道地中藥材種植科技有限公司的中藥材種植基地裏,各類中藥材長勢喜人,縷縷藥香撲鼻而來。
岩榴村平均海拔1800米,地處氣候陰冷山區,空氣濕度大、土質肥沃,適宜種植中藥材。2019年,為推動中藥材産業發展,大興鄉招引道地中藥材科技公司落戶岩榴村。公司向群眾一次性支付租金182.4萬元,流轉林地4560畝,林下種植滇重樓、滇黃精、滇雞血藤、滇龍膽等12種中藥材。
近年來,耿馬縣依託資源和生態優勢,引進培育龍頭企業,強化科技力量,大力發展中藥材特色優勢産業,為群眾增收致富開良方。
道地中藥材科技公司總經理白奕介紹,自落戶岩榴村以來,公司帶動岩榴村94戶村民發展林下中藥材種植1200余畝。
林下種植中藥材,讓岩榴村走出“土地集中流轉+産業規模發展”的産業發展新路子,群眾實現了“土地流轉租金+務工薪金+産業發展現金”三增收。
截至2023年末,耿馬縣種植中藥材達7萬畝,實現農業年産值1.2億元,帶動3150戶9450人發展中藥材産業,培育中藥材産業經營主體22戶。
玉龍縣
天麻喜豐收 村民笑開顏
走進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石頭白族鄉桃花村委會勝利村民小組天麻種植基地,只見村民熟練地採挖天麻、裝袋、搬運……每個環節都有條不紊,人人臉上都洋溢着豐收的喜悅。“自從村裏發展林下種植天麻後,我們到基地打工每天就能有100多元收入,既掙了錢又可照顧家裏。”勝利村民小組天麻種植戶段麗梅説。
勝利村民小組天麻種植基地依託老君山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以“林場+黨組織+合作社+公司+農戶”的種植發展模式,建設石頭老君山優質天麻良種繁育和林下種植示範基地,推廣優質天麻良種繁育與林下倣野生種植技術,今年種植天麻1000畝,基本形成全民參與、戶戶受益的良好局面。目前,石頭鄉已建成玉龍縣最大、最集中的優質天麻良種繁育和林下種植示範基地,到2025年底將輻射帶動周邊鄉鎮、村(社區)種植天麻3000畝。
祿勸縣
當歸收益好 鄉村活力足
入冬以來,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馬鹿塘鄉田間地頭隨處可見挖當歸的群眾。當歸豐收,為海拔兩三千米的高寒山區農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今年我家種了27畝當歸,預計收入超過20萬元。自從種了當歸後,生活越來越好了。”正在地裏採挖當歸的馬鹿塘鄉新槽村村民龍光才滿臉笑容。
近年來,為了推動高寒山區産業發展,提高群眾收入,馬鹿塘鄉引入祿勸生綠雲中草藥種植專業合作社、雲南裕智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雲南開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7家中藥材企業,通過“黨建+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構建合作網絡,培育種植大戶,流轉土地打造示範基地,帶動村民就業,有效提高村民收入。今年,全鄉種植當歸8000余畝,平均畝産約800公斤,預計每畝收益超過1萬元,總産值超8000萬元。同時,育苗基地為縣內外多地提供大量種苗,收益近千萬元。
此外,馬鹿塘鄉創新探索“青稞+當歸”等不同組合的“糧輪藥”“菜輪藥”種植模式,在保障糧食生産的同時大幅提升土地經濟效益,實現糧食與經濟作物雙豐收。
廣南縣
茯苓變“金蛋” 民富生態美
當下,正值茯苓收穫季。走進廣南縣者太鄉大田村委會蚌古村民小組,種植戶穿梭林間,小心翼翼地採挖茯苓。大家圍坐一起,比較着手中的收穫,歡聲笑語回蕩在樹林間。“今年這茯苓長得可真好,應該能賣個好價錢。”一名種植戶難掩喜悅之情。
茯苓是中成藥、保健品等的重要原料,還能成為餐桌上的佳肴,市場前景廣闊。者太鄉因地制宜,推行林藥間作與倣野生種植模式,讓這片山林煥發出新活力。如今,全鄉600余戶農戶紛紛加入茯苓種植行列,種植面積超1000畝,戶均年收入4萬餘元。
者太鄉的茯苓品質優良,不僅在本地暢銷,還遠銷廣西、湖南等地。種植戶收穫後由合作社回收加工,不愁銷路、收入穩定。此外,茯苓産業還為周邊村民帶來了大量就業機會。(記者 林麗華 和茜 黃興能 李春林 李彤 黃鵬 通訊員 和星昀 陳會平 勾永龍 羅雲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