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12/17 10:02:50
來源:雲南日報

雲南:兜牢民生保障底線 築牢百姓幸福之基

字體:

  5年來,全省民政事業取得新成效、實現新發展,有力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兜牢民生保障底線 築牢百姓幸福之基

  “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愛在七彩雲嶺”雲南省第一屆集體婚禮系列活動舉行。本報記者 陳飛 攝 昭通市民政部門工作人員幫助困難群眾入住敬老院。供圖 昭通市民政助理員定期走訪探視留守兒童。供圖 玉溪市老年公寓護理員對老人開展日常照護。供圖 工作人員開展“紅峨線”行政區域界線聯合實地踏勘。 供圖

  暖心——家門口的養老服務中心建起來,老年幸福食堂的飯菜營養實惠,還對老年人實行補貼價,居家養老更便利。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生活、教育等保障措施不斷完善,有力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貼心——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困難群眾可以在居住地就近就便申辦救助,殘疾人兩項補貼實現“跨省通辦”,內地居民結(離)婚登記實現“全省通辦”。

  安心——低收入人群納入動態監測、獲得常態化救助幫扶,全省保障低保對象269.18萬人,城鄉低保標準逐年提高……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第二十次全省民政會議召開的5年來,群眾通過身邊的一件件民生實事,感受到民政事業發展的溫度,體會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

  這5年,全省民政系統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政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實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紮實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職責,全面深化改革,全力推動保民生、兜底線、優服務、促發展,全省民政事業取得新成效、實現新發展,有力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進一步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兜牢底線 精準救助解決困難群眾急難愁盼

  “謝謝你們的幫助,每週都有工作人員上門服務,我和母親病情都有好轉。”近日,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動臘縣動臘鎮曼納傘村委會曼崗小組低保戶董真紅對前來走訪的民政工作人員表達感謝。

  董真紅的父親視力殘疾,他和母親均因腦梗癱瘓在床,家中還有兩個孩子在讀書,只能靠妻子一個人照顧。今年西雙版納州民政局實施社會救助“物質+服務”試點工作後,動臘縣民政局除了為他發放低保金,還引入第三方服務機構,每週上門為他的母親提供助浴服務。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的醫生上門為董真紅和母親開展針灸、火罐、推拿等康復理療。如今,董真紅能夠下床行走,母親能自己坐立,生活逐漸往好的方向發展。

  一個小故事折射出社會救助工作的大變化。近年來,雲南省民政部門把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記在心頭,進一步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建立了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綜合高效的社會救助體系。

  救助更有力度。這5年,全省民政部門圓滿完成脫貧攻堅兜底保障任務,全省實現農村低保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把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特困供養範圍,應保盡保、應納盡納,並保持過渡期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政策總體穩定。目前,全省認定低收入人口355.6萬人,保障低保對象266.09萬人。城鄉低保標準連年提高,目前城市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8820元,農村低保提高到每人每年6400元,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11472元。全省還實現了低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居住地申請辦理。

  救助更有溫度。2023年,省民政廳在全省21個縣(市、區)開展社會救助“物質+服務”改革創新試點工作,對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在提供救助資金等物質救助的基礎上,探索開展照料護理、康復訓練、心理疏導、資源鏈結等服務。同時,統籌政府職能部門、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社工志願者等力量,推進社會救助項目化多元化發展,由單一物質救助轉向“物質+服務”綜合救助,在試點基礎上這一模式逐漸在全省推廣開來。全省救助管理站持續推行真心、傾心、精心、貼心、舒心“五心”服務理念,打造救助管理站“愛心驛站”服務品牌,讓臨時遇困人員切實感受到尊重和溫暖。

  救助更加精準。民政部門與18個部門實現數據共享,嚴格核對新申請對象家庭經濟狀況。全省統一按月通過“一卡通”&&發放低保金並短信告知結果,同時推廣使用線上&&“掌上辦、指尖辦”。全省實現低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居住地申請辦理。

  留守兒童、困境兒童關愛保護更加有力。近年來,雲南省兒童福利基本生活保障對象從孤兒拓展到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並多次提高保障標準。2024年7月,集中養育兒童、散居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保障省級指導標準提升至每人每月2000元和1350元。雲南省實施助學工程,對符合條件的孤兒給予每人每學年1萬元資助,對符合條件的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一次性給予2000元資助,促進更多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成長成才。全面完成兒童福利機構優化提質,全省47家兒童福利院優化為20家,開展兒童福利機構“精準化管理 精細化服務”質量提升行動,確定5家為分類集中養育機構。制定兒童福利機構養育孤兒成年後安置保障措施,促進孤兒更好融入社會。制定流動兒童在居住地享有關愛服務基礎清單,促進流動兒童均等享有高質量權益保障和關愛服務。省民政廳等15部門聯合開展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質量提升三年行動,多措並舉提升關愛服務水平。目前,全省配備兒童主任1.5萬餘名,實現村(社區)全覆蓋,常態化開展留守兒童關愛探訪。

  5年來,雲南省持續提高兩項補貼標準,並建立補貼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標準提高到每月90元/人,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一級標準提高到每月100元/人,二級標準提高到每月90元/人,惠及困難殘疾人56萬人、重度殘疾人48萬人。全省90%以上的縣(市、區)開展精準康復服務。民政部門還積極推進精神衞生福利機構聯合體建設,構建省—區域中心—州(市)—縣(市、區)—社區(村)五級協作體系,建立健全發現預防、救治救助、康復回歸全鏈條工作機制,不斷擴大精神衞生福利服務供給。

  擴大供給 多樣化服務讓老人晚年幸福成色更足

  幸福的晚年是什麼樣的?

  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澗彝族自治縣擁翠鄉安立村委會的69歲的阿增信來説,就是每天可以去村裏的“瓦車幸福小院”吃午飯、晚飯。“兒女不在身邊,我和老伴每天都來這裡吃飯,每餐3元錢,四菜一湯,大家在一起也熱鬧。”

  對於入住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開遠市鳳凰谷生命養護中心的蔣大爺來説,是每天都有醫護人員貼心照料。“醫護人員定時對我們的健康指標進行跟蹤檢查,生活上更是噓寒問暖。”

  對於從武漢來雲南旅居養老的退休職工呂尉來説,是每年冬天、夏天到雲南昆明、彌勒、騰衝等地的康養機構住上一段時間。她説:“雲南最吸引我的是舒適的氣候,還有淳樸的民風和多元的少數民族文化。”

  吃、住、醫、游……安享晚年,不同老人有不同需求,都要滿足。

  5年來,雲南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逐步構建起居家養老與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相協調,醫養與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服務對象和服務內容從針對特殊困難老年人的補缺型福利服務轉向面向全體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着力推動“老有所養”到“老有善養”。

  省政府連續13年將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列為民生實事項目。2019年以來,省級共投入資金37億元,優化養老服務供給。2020年起,省級每年安排1.55億元重點用於扶持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發展。目前,全省建設養老服務設施14575個,實現每個縣(市、區)建有一所縣級失能特困供養服務機構,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88.7%,運營老年幸福食堂709家,完成6.3萬戶困難老年人家庭居家適老化改造。近年來,雲南省還為80周歲以上老年人發放高齡津貼,惠及102萬名老年人;建立經濟困難老年人服務補貼和特困老年人護理補貼制度,惠及23萬名老年人。

  依託豐富的旅游康養資源,省民政廳與廣東、山西、寧夏等13個省(區)的民政廳簽訂合作協議,將全省符合條件的養老機構納入14省(區)旅居養老合作框架支持範圍,開發4條旅居養老線路,推出大理太保家園、朋陽老年公寓、開遠鳳凰谷生命養護中心、麗江甘美安養中心等50多家高品質旅居養老服務機構,“七彩雲南·養老福地”美名遠播,為“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注入新內涵。

  為了讓養老更安心、更放心,省民政廳聯合有關部門連續4年實施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專項行動、民辦養老機構消防安全達標提升行動,投入6.63億元,完成1.08萬個隱患點的整治。實施養老服務市場失信聯合懲戒對象名單管理制度,集中開展養老服務領域非法集資專項整治行動和打擊整治養老服務詐騙專項行動,切實守護老年人的“養老錢”“救命錢”。

  今年以來,省民政廳調整組建新一屆省老齡委,成立雲南現代老齡事業發展研究院、雲南省老齡協會,更好地發揮統籌協調作用,推動全省老齡工作規範有序開展,提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政策研究水平,為老齡事業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凝心聚力 引導社會組織在服務發展中擔當作為

  社會組織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過去5年,是雲南省社會組織領域深化改革、健康有序發展的5年,更是社會組織在基層治理和服務社會中大展拳腳、成效顯著的5年。

  省民政廳堅持培育和管理兩手抓,將社會組織黨建與登記、章程核準、年檢、抽查、評估、培訓同步推進,實現黨組織應建盡建、“黨建入章”應入盡入、黨建指導員應派盡派。持續推進社會組織監管機制和監管政策體系建設,深入開展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清理整治行業協會商會違規收費等專項行動,累計為企業減負2.3億元,持續凈化優化發展環境。制定政府購買服務支持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實施意見,實施培育社區社會組織三年行動,培育壯大社會組織,引導其服務發展大局。

  服務高質量發展見行動。實施行業協會商會服務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全省行業協會商會先後制定標準242件、行業自律制度1108項,發布行業自律宣言和倡議1255項,舉辦各類交易會等活動111場次,幫助各地推進招商引資項目落地131個。

  參與鄉村振興有分量。全省社會組織共籌集13億元投入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230個社會組織與129個縣(市、區)結對幫扶。他們廣泛鏈結資源,在産業就業、消費幫扶、技能培訓、數字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慈善公益、文旅融合等領域實施幫扶項目,為雲南鄉村振興賦能。

  服務就業創業添光彩。2023年以來,省民政廳聯合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連續舉辦4場社會組織專場招聘會,1097家社會組織及會員單位現場提供崗位18076個,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

  慈善事業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這5年,雲南省不斷健全完善慈善事業政策體系,積極培育扶持慈善力量,切實加強慈善活動規範管理、深入普及慈善文化,廣大慈善組織和慈善參與者聚焦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疫情防控、基層社會治理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動全省慈善事業邁上了新&階,據不完全統計,累計募集資金超過100億元。

  堅持一手抓培育發展,一手抓規範管理,省、州(市)、縣(市、區)三級慈善會實現全覆蓋,目前全省共有慈善組織246家。2023年組織開展了首屆“雲嶺慈善獎”評選表彰活動,每年組織開展“中華慈善日”系列宣傳活動,積極宣傳普及慈善法、大力弘揚慈善文化,堅持守正創新,探索建設慈善街區、慈善廣場、慈善公園、慈善驛站等慈善陣地,設立社區慈善基金。倡導從商向善、以善促商,動員有意願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開展消費捐、運動捐、讓利捐等,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公眾慈善意識,實現物質和精神的雙富裕。 積極發展慈善信託,備案21單354萬元。認真實施“陽光慈善”工程,加強慈善事業規範管理,着力提升公益慈善活動透明度和公信力。2019年以來,全省銷售福利彩票420.81億元,籌集福彩公益金138.19億元,為雲南福利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改革創新 做實公共服務擦亮為民愛民底色

  今年七夕節當天,“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愛在七彩雲嶺”雲南省第一屆集體婚禮系列活動在16個州(市)129個縣(市、區)的“公園式”婚姻登記點同步舉行,全省1409對新人在雲嶺美景中喜結連理。雖然適逢周末,民政局的工作人員依然堅持“為愛加班”,組織舉辦集體頒證、集體宣誓、傳統婚俗體驗、手寫寄語、家風故事分享等活動,倡導文明婚俗禮儀、文明婚姻價值觀,受到了廣大新人及家屬點讚。

  婚喪嫁娶皆民生,與群眾息息相關。這5年,民政部門以群眾所需所盼為突破口銳意改革,優化服務供給,提升服務效能,為群眾的美好生活助力。

  不斷優化婚姻登記管理服務,助力婚姻家庭更加和諧、穩定。近年來,雲南省在內地居民婚姻登記實現“省內通辦”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婚姻登記服務內容,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將婚姻登記機關設置在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的開放式公園等有紀念意義的標誌性場所,優化婚姻登記環境,全面提升婚姻登記和頒證服務質量,增強當事人結婚登記儀式感。目前,全省16個州(市)共設立並投入使用“公園式”婚姻登記服務點106個。建立健全頒證制度,將頒證引入日常登記流程,提升婚姻登記儀式感。同時,優化婚姻家庭輔導服務環境,通過購買服務、發動志願者等方式,提高輔導服務規範化、專業化水平,倡導簡約適度婚俗禮儀、傳承良好家風家教、做好優秀婚姻家庭文化産品供給。

  持續深化殯葬改革,讓逝者有所安,為後代留青山。5年來,全省投入資金11.38億元,用於支持殯儀館新建、改擴建、更新設施設備和建設農村公益性公墓。目前,全省建有殯儀館124個,實現縣級行政區域殯儀館全覆蓋;鄉鎮農村公益性公墓1128個,鄉鎮覆蓋率達82%,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規模適度、服務便捷的殯葬公共服務體系。93%的縣(市、區)實施惠民殯葬政策,67%的縣(市、區)實施節地生態安葬獎補政策,對死亡後遺體火化的城鄉困難群眾一次性補助1000元。今年以來,省民政廳在滄源佤族自治縣、動海縣開展生態安葬試點工作,將雲南獨特地理條件與部分少數民族實行不保留骨灰或遺體深埋不留墳頭不立碑的傳統生態葬俗相結合,積極探索生態安葬的雲南路徑。

  區劃地名工作是重要的行政管理工作,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資源。5年來,雲南省積極健全標準規範和制度機制,穩妥有序推進行政區劃專項調整。認真貫徹《地名管理條例》及其實施辦法,省、州、縣三級全面建立地名管理工作協調機制,統一監督管理、分級分類負責的管理新格局初步形成。制定&&省級地名文化遺産認定規程,認定、公布一批省級地名文化遺産名錄。深入推進“鄉村著名行動”,積極推動開展“七彩地名我來講”系列宣傳活動。全省通過“地名採集上圖”小程序採集上傳地名4.2萬多條、糾錯5500多條,讓地名文化資源賦能鄉村振興。

  5年來,全省民政系統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自覺性顯著增強。不折不扣落實黨中央關於機構改革的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完成機構改革任務,民政主責主業更加聚焦。深入推進民政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不斷鞏固拓展,為民政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在第十五次全國民政會議上,雲南省民政系統5家單位被表彰為全國民政系統先進集體,2名個人獲全國民政系統勞動模範稱號,3名個人獲全國民政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

  時間是忠實的記錄者,它定格奮鬥者的身影,鐫刻奮進路上的足跡。5年來,民政部門認真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時刻把群眾的冷暖安危放在首位,推出一項項暖心政策,實施一個個民生項目,托起群眾穩穩的幸福,書寫好為民愛民大文章。

  展望未來,全省民政系統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目標,牢牢把握新時代新征程民政工作的職責使命,強化系統觀念、持續深化改革,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辦,一年接着一年幹,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為譜寫好中國式現代化雲南篇章貢獻民政力量。(記者 郎晶晶 通訊員 趙江)

【糾錯】 【責任編輯: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