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11/22 20:19:59
來源:雲南網

在雲南 擇一城 創一業 安一生

字體:

  初冬的雲南,暖陽高照。行走彩雲之南,滿目皆新,每座城、每個村、每條街區都涌動着“創業之城”的滾滾熱潮。

  在昆明,重新開門營業的海晏七彩落霞觀景創業村落以歷史生態人文藝術村為定位,村裏經營商家已達119戶,新增崗位1600多個,吸引了大量年輕人回村創業就業。

  在鎮雄,在外創業的昭通人組團返鄉創業,聚力打造“西南五金城”,打造面向西南、輻射南亞、東南亞的五金高新産業集群,計劃吸引10萬人返鄉就業,推動“勞務經濟”向“歸雁經濟”逐步轉變。

  在普洱,老爪箐創業村落以原鄉人生活共富、新鄉人發展共富,吸引更多小而美的業態和産業投資商落地鄉村,帶動100余名當地群眾實現就地就近就業。

  今年9月,雲南省23部門聯合印發《“創業雲南”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在這座“創業雲南”的大潮中,雲南正加大政策支持、優化創業環境、提升創業服務,大力促進一二三産業創業融合發展,着力構建“大創業”工作格局,打造“七彩雲南·創業福地”新品牌,助力更多人敢創業、能創業、創成業,吸引“雁”歸也吸引更多的“雁”來雲南。

  擇一城

  讚,孵化園“陪跑式”創業

  “出門左轉,就能諮詢稅務、工商等問題,還有創業導師‘陪跑式’服務,創業過程中的難點堵點在這裡都能解決。”2019年,剛畢業的雷邦嗅到了校園服務這一商機,於是計算機出身的他帶着2個同學決定搞校園App研發。

  雖然項目研究並不難,但“從何入手”的創業則複雜得多,如大多數年輕人一樣,首次創業的雷邦也遭遇“沒資金、沒場地、沒資源”的“攔路虎”,一籌莫展之際,一墻之隔的普洱市創業孵化園敲開了雷邦的創業之路。

  “經過學校老師推薦,我們申請入駐後,創業園對我們進行全方位創業指導,讓項目更加成熟落地了,也堅定了我留在普洱創業的決心。”雷邦説道,在孵化園的助力下,自己不僅免費入駐創業園,還指導企業申請大學生創業補貼和創業貸款等,最終成功創辦了靈躍科技(普洱)有限責任公司。目前,企業從最初的3人拓展至13人,研發的“天合校園”APP覆蓋普洱學院上萬名學生,未來還將繼續完善小程序,深耕校園生活服務品牌,帶動校園生活服務創新發展。

  雷邦點讚的就是普洱市創業孵化園,從創業前期服務、孵化期服務、出園後期服務等全生命周期為創業者提供“保姆式”和“陪跑式”全程跟蹤服務,累計孵化服務創業主體2243家,實現納統企業6家,直接間接帶動就業4700餘人。

  “除了靠前服務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我們還提供金融、知識産權、政策諮詢、導師智庫、資源對接等專業化服務,採取創業者‘下訂單’定制課程、‘菜單選學’等方式,‘一對一’解決創業難題。”普洱互創國際中心主任徐志敏介紹道,聚焦全鏈條孵化,實現企業從“萌芽”到“樹木”全生命周期孵化。

  離普洱市創業孵化園5公里外的月光小區,這座跨越近70年的老小區也在創業因子的作用下,悄然實現了“逆齡生長”,映入眼簾的不是傳統“老破小”的模樣,而是歷史和新興共生、情懷和時尚共舞:導航找不到的特色寶藏小店越來越多,餐飲、文創、設計室等多種業態隱藏在老小區的肌理之中,碰撞出又一個創業空間。

  許熊峻宇是一名90後,從小就在月光小區附近長大玩耍,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在他眼裏都是鄉愁。於是,2019年,留學歸來的他決定回到這裡開一家咖啡店,也是最早一批入駐社區的商家。“這裡不僅有記憶中的味道,而且創業氛圍濃厚。”目前,這家小店已是網紅店,每天都會吸引幾十來人前來“打卡”。

  依託月光小區的區位優勢,普洱市探索實踐“城區改造+創業”模式,在小區內打造了一個特色創業區域——大院1955青年創業社區,整合老舊小區改造項目資源,實行“微改造、精提升”,串聯大院復古老建築點位,利用小區生活場景和別致空間,打造充滿創造力和生命力的沉浸創業場域,推動創業主體實現社區共建、共創、共融、共治。目前,月光路小區匯集了像許熊峻宇這樣約40家創業實體,聚集了餐飲、咖啡、雜貨、理髮、烘焙、茶飲等多個領域的創業青年,帶動就業150餘人。

  擇一城,築一夢。創業,就是一場人才與城市的雙向奔赴,在雲南這座隨處透露朝氣與活力的城市,一條雙向奔赴的創業之路日漸清晰……全方位賦能主體、全覆蓋發掘項目、全地域&&支撐、全要素數智融合、全過程提升能力、全渠道資金支持、全領域品牌示範,雲南創業促進就業優良生態體系將逐步形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創一業

  看,鄉間田野變“詩和遠方”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思緒總會情不自禁地飛回魂牽夢縈的故鄉,飛回生我養我的烏蒙大地。”在外整整打拼20年的劉慶波決心返鄉創業,“看到家鄉的很多人,為了生計不得不背井離鄉,離開父母和妻兒。”

  2023年10月,劉慶波與金華市昭通商會成員一起,組團返鄉創業,在以勒鎮“西南五金城”成立巨成門業鎮雄分公司。目前,公司擁有5層樓廠房,布局了3條5G智慧木門、2條櫥櫃衣櫃面板、2條集成墻板生産線。生産及銷售崗位預計解決600餘人就業,年産值達1.5億元。

  “在外飄蕩20多年,除了想帶着鄉親們一起返鄉外,更重要的是家鄉的發展給我帶來了創業的希望和溫暖。”和當初出去打工不一樣,此時再看鎮雄,劉慶波的觀感早已大不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政府的大力支持、日漸便捷的交通等都是他把企業搬回家鄉的動力,也更堅定了回鄉創業發展的信心。

  因為這份“鄉愁”之情,他們選擇在鄉村的沃土上逐夢,腳下的這塊熱土也給予了創業的動力。

  在村裏的老人眼中,她有點“飛”,趁着母親不在家的幾天內,她把家裏的房子拆了,她就是老爪箐創業村落的“爪長”,在去了一趟上海看到大城市的精彩後,回到老爪箐的她,帶領一幫80後村民經過幾番“折騰”,硬生生把從小生活的鄉間田野變成了別人心目中的“詩和遠方”。

  “2018年,我到上海旅游,住進了一家由老理髮店改造成的民宿,房間裏的每個角落拍照都很好看、很有氛圍感,回來後我萌生了做民宿的想法,想把我家的老房子改造成‘茶馬古道’風格的民宿。”回到家後,王霞説幹就幹,雖然手裏資金不足,但是區人社局及時將創業貸款送上門,王霞得以將自家的老宅改造成了現在的網紅打卡點——風雨橋民宿,成為了村裏的創業帶頭人。

  老爪箐創業村落位於思茅區思茅鎮三家村居民委員會,面朝洗馬湖,背靠普洱茶山,城市旅游環線盤繞整個村落,依山傍水的老爪箐在王霞看來有着打造鄉村旅游的先天優勢。

  “我想帶領村民一起建設家鄉,把鄉間田野變成‘詩與遠方’。”2021年,王霞牽頭成立了普洱市思茅區老爪箐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帶領村民們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徑,鄉村咖啡館、茶文化空間、研學基地等新業態不斷涌現,村民們大多也轉型為“兩棲農民”——“扛起犁耙種田地,放下鋤頭搞旅游”。“以前村裏的年輕人要出去打工,現在在家門口直接就能實現就業致富,甚至還吸引了城裏人來村裏就業創業。”

  寇建雯就是王霞“口中”吸引過來創業的城裏人,因為老爪箐宜居的生態和人文情懷,在北京工作7年的寇建雯離職後,選擇投身自己喜愛的鄉村,在這裡成為了一名“數字游民”。“非常喜歡普洱,也想為這裡做一點事情。”

  在寇建雯的心中,有一個“土星計劃”,未來將在老爪箐落地一個以“共享”為核心價值的數字游民社區,為E時代的城市精英提供選擇一種全新的生活與工作方式的可能性,並以此為基點,獲得回歸土地,尋找文化認同與實現自我價值的路徑。同時,搭建多元文化交流&&,建立文創農産品品牌矩陣,促進區域文旅産業升級。

  這份計劃,無疑是對這塊土地最好的熱愛。在好風景中生活,在好風景中創業,在好風景中共富,老爪箐創業村落以“綠美鄉村+創業”,整村運營、串線開發,吸引更多小而美的業態和産業投資商落地鄉村,吸引回鄉青年、村民社會組織、公益群體等匯聚鄉村,帶動100余名當地群眾實現就地就近就業。

 安一生

  暖,全民創業共富鄉村

  推窗見青山,憑欄聽流水,古道蹄聲響,入夢那柯裏。走進普洱市寧洱縣那柯裏村,眼前木墻灰瓦,腳下深深淺淺的馬蹄印還留在青石板上,不遠處鬱鬱蔥蔥的山林,無不講述着這座茶馬古道上的重鎮的風土人情。

  在213國道路畔,有一家百年馬幫菜館吸引了不少的游客慕名品嘗,普洱市非物質文化遺産“馬幫菜製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趙毅,正在火爐邊忙活着製作菜肴“馬幫三兄弟”和“馬幫三姐妹”。

  “一口鍋做一桌菜,可食之材皆可成菜。”趙毅説,常年行走於茶馬古道間的馬幫,翻山越嶺、風餐露宿,這種樸素的飲食方式也成為馬幫菜的特點。

  從爺爺的爺爺那一輩算起,到趙毅這一輩已經是第五代了,1993年,趙毅的父親開了第一家馬幫菜館,不少游客專門前來這家老店品嘗馬幫菜並了解其歷史。在祖輩們耳濡目染下,大學畢業的趙毅在外工作一年後還是選擇回到家鄉,接過了父輩們肩上的擔子,希望更多的人到普洱走一走茶馬古道,嘗一嘗馬幫美食。“為了讓更多人接受和喜愛馬幫菜,在傳統馬幫菜的基礎上,探索將咖啡和茶葉融入裏面,茶香牛肉、茶葉蛋餅、咖啡排骨這些創新菜也頗受大家的喜愛。”

  作為一座“左手咖啡右手茶”的城市,普洱厚重的資源稟賦為創業者留下了取之不盡的財富,解決了創業“幹什麼”的難題的同時,也為創業者提供了更多無限可能的機會。

  離趙毅不遠處的高仕興,因為祖輩都種茶,於是“家鄉寶”的他一開始就選擇了制茶專業,學成歸來回到家鄉成立了“仕興號茶葉農民合作社”,並將自家的老房子改造成一個獨特的茶空間——“高老莊”,“庭院經濟+體驗式茶莊”的創業模式應運而生,這家“高老莊”體驗式茶莊吸引着前來的游客親手打造一塊專屬茶餅。“很多游客來尋訪茶馬古道,再上手體驗一下普洱茶製作,感受了文化也帶走了産品。”

  如今,這裡已成為集少年研學、青年休閒、老年品茶於一體的綜合性小院。高仕興説:“我要讓游客在這裡直觀看到普洱茶·貢茶製作步驟,體驗製作過程,真正做到技藝傳承。”

  歲月更迭,馬幫退去,通過挖掘傳承文化、文旅互動、以旅促農,昔日的茶馬古道驛站又重現往日的繁華。目前,那柯裏深入挖掘普洱茶文化、茶馬古道文化和馬幫文化,積極探索“文旅康養+創業”模式,從2008年僅有3家農家樂到現有105家創業主體,創業成功率達到72.38%,主要有農家樂、客棧民宿、咖啡店、古法制茶、絕版木刻等經營業態,用工543人,帶動就業比例1:5。

  守住了鄉愁,找到了發展的金鑰匙,村民們在家門口就業創業。曾經的馬幫驛站早已蛻變為創業小鎮,通過全體村民的創業奮鬥,那柯裏群眾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8年的998元,增長到了現在的41500元,那柯裏群眾的生産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全民創業,共富鄉村”的美好願景。

  擇一城,創一業,安一生。而今,處處透露出創業創新朝氣與活力的雲南,努力為創新松綁、為創業加油、為創造助力,打造創業“夢工廠”,讓雲南成為創業者的嚮往之地。(記者 楊萍)

【糾錯】 【責任編輯: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