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11/18 18:44:14
來源:昆明發布

開放春城 聯通世界——寫在2024中國國際友好城市大會開幕之際

字體:

圖片

  初冬時節,滇池之畔,風光秀美,活力無限。11月18日,2024中國國際友好城市大會在雲南昆明舉行。

  春城昆明,開放大潮奔涌——內暢外聯,“硬聯通”提速;互利共贏,“軟聯通”提效;民心相通,“心聯通”提質。國際“朋友圈”持續擴大,人文交流日益密切,經貿往來更加頻繁,城市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逐漸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邊城磨憨,開放活力迸發——客貨兩旺的中老鐵路“黃金大通道”效應凸顯,中老泰鐵路互聯互通,磨憨國際口岸城市建設按下“加速鍵”,逐漸成為對外開放新高地。  

  優勢在區位,出路在開放。站在國際舞&上的昆明,立足獨特區位優勢,敞開大門謀發展,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高能級開放&&搭建越來越多,開放合作的道路越走越寬,開放程度越來越深,和世界&&越來越緊密,開放引擎越來越強勁,正以“輻射中心 開放春城”建設新成效書寫着高水平對外開放新篇章。

圖片

  打開地圖,昆明獨特的區位一目了然。  

  地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大湄公河次區域、泛珠三角經濟圈“三圈”交匯點的昆明,是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重要門戶、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前沿樞紐,也是中國從陸上連接中南半島最便捷的省會城市。

  從歷史看,這座城市從不缺乏開放的基因。昆明自古就是南方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樞紐。700多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美麗的滇池湖畔,發出了“一座壯麗大城”的驚嘆;600多年前,出生在昆明的世界著名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寫下了古代中國與各國和平交往的不朽華章;100多年前,中國第一條國際鐵路——滇越鐵路通達昆明;中國第一條國際高速公路昆曼公路從昆明出發抵達曼谷……

  今日的昆明,從未止步於過去的成就,而是持續擴大對外開放,與世界的距離變得越來越近,其中最為直觀的體現就是交通的互聯互通。

圖片

“滬滇·瀾湄線”國際貨運班列

  2021年12月3日,中老鐵路開通運營。通車近3年來,這條跨越山河的鋼鐵巨龍,不僅大大縮短了中國和老撾的時空距離,也推動了沿線經貿發展和人文交流,成為中國與東盟之間內外聯動、便捷高效的“黃金大通道”。

  “鋼鐵新絲路”匯聚昆明,“黃金大通道”聯通世界。2023年4月13日,中老鐵路國際旅客列車正式開行;2023年10月8日,中老鐵路“滬滇·瀾湄線”國際貨運班列正式開行,上海—昆明—老撾萬象貨運列車實現直達;2023年12月3日,“中歐+瀾湄快線”中老鐵路國際貨運專列在磨憨站出境首發,“中老鐵路+中歐班列”國際鐵路運輸大通道正式打通;2024年9月24日,首趟中老泰多式聯運“一單制”貨運列車從昆明發車……自中老鐵路開通運營以來,“中歐、滬滇、湘滇、雲貴、粵滇、京滇”瀾湄線等國際貨運班列先後開行,“星光·瀾湄號”中老鐵路跨境旅游列車在昆明站首發,讓這條“鋼鐵新絲路”的“含金量”仍在不斷提升。

圖片

乘坐中老鐵路國際旅客列車出行的游客

  

  路暢其行,貨暢其流。數據顯示,中老鐵路開通運營以來,截至今年11月3日,累計開行旅客列車超過6萬列,發送旅客達4170萬人次,旅客來源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運輸貨物達4670萬噸,跨境貨物量達1070萬噸,跨境貨物運輸覆蓋老撾、泰國、越南、緬甸等12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國內31個省區市,跨境貨物列車每日開行數量由開通初期的2列增加到17列,運輸品類由初期的10多種擴展至2900多種,昆明國際班列集結中心正加速形成。

  中老鐵路的強勁增長態勢,為兩國和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也為區域合作、共同發展樹立了典範。

  以“路”為媒,通達八方。作為雲南省會城市,近年來,昆明依託“八齣省五齣境”鐵路網、“七齣省五齣境”高速公路網等交通網絡,高速高效推進公路、鐵路、航空、水運、城市公共交通網絡建設,已基本建成面向全國、輻射區域、通達全球的區域性國際交通樞紐。

圖片

昆明長水國際機場

  “空中通道”也正向全球快速延伸,昆明長水國際機場躋身世界最繁忙機場之一。昆明位於亞洲5小時航空圈的地理中心,2小時航程可以到達東南亞多數城市,5小時航程基本覆蓋東南亞、南亞、東亞,發展航空運輸的條件十分優越。截至2024年初,昆明長水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最高達4808萬人次,航線總數396條、通航城市191個,南亞東南亞通航點達45個,成為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和連接亞歐的國家門戶樞紐機場。目前,昆明長水國際機場改擴建工程正加速推進,建成後年旅客吞吐量達9500萬人次、年貨郵吞吐量達100萬噸。

  一列列“鋼鐵駝隊”縱橫前行,一條條航線架起空中絲路,一條條公路聯通內外……隨着交通基礎設施“硬聯通”提速,物流、人流、信息流、資金流、技術流等要素在昆明加速聚集,展現出了春城對外開放的勃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圖片

  2022年4月,昆明擴大開放又迎來一個嶄新的契機——雲南省委、省政府決定由昆明市託管西雙版納州磨憨鎮共同建設國際口岸城市。

  磨憨,位於中老邊境,地處昆明、萬象、曼谷三大城市的中心節點位置,既是中國通往老撾重要的國家級陸路口岸及通向東南亞最便捷的陸路通道,也是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主體通道之一和建設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最佳接合部。

  昆明和磨憨,一個是省會城市,一個是邊境口岸,分別位於中老鐵路國內段兩個節點。託管磨憨,讓昆明成為中國唯一一個擁有“邊境線和邊境口岸”的省會城市。

  兩年多來,昆明全力推動資源向磨憨集中、政策向磨憨傾斜,按照“一年見成效、兩年有突破、三年大發展”的目標,以再造一座新城的魄力推動磨憨國際口岸城市建設,努力建設為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重要支點、中老命運共同體的樣板區、承接産業轉移和國際産能合作的示範區。

圖片

泰國榴蓮經中老鐵路運往昆明

  16噸進口榴蓮通關,需要多長時間?在磨憨鐵路口岸,答案是5分鐘。託管以來,昆明加速推動磨憨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智慧口岸建設,磨憨鐵路口岸進境糧食、水果、冰鮮水産品指定監管場地投入使用,通關便利化水平、口岸通行效能大幅提升。磨憨鐵路口岸已經成為全國通關效率最高、貨運增速最快、面向東盟最大的鐵路口岸。

  與此同時,作為昆明託管磨憨以來的首個中老雙邊跨境合作建設項目,磨憨—磨丁公路口岸綜合提升改造項目(一期)工程也正加快建設,提升改造完成後,雙向12車道及配套的場所設施將進一步提高貨物通關量和通關效率。

圖片

磨憨人才公寓

  “一天一個樣。”除了口岸的繁忙、貿易的繁榮,穿行於磨憨城中,處處活力奔涌,重點片區提速開發、項目加快建設、産業正在聚集,變化每天都在發生。

  人才公寓、邊民互市場、政務服務中心等項目投入使用,城市主幹道東盟大道提升改造完工,一大批項目正持續刷新“進度條”……2023年,磨憨—磨丁合作區完成固定資産投資31.58億元,同比增長370%。2024年,合作區建設重點項目共有132個,總投資616.2億元,年度計劃投資60.12億元。

  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目光瞄準磨憨,源源不斷的客商涌向磨憨,磨憨成了昆明招商引資的“金名片”和“最大IP”。2023年11月,磨憨更是精彩亮相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一組組亮眼數據、一個個喜人成績,彰顯了磨憨發展迸發出的澎湃動能,也昭示着精彩未來。

圖片

磨憨邊民互市場

  在磨憨國際口岸城市建設過程中,創新央地合作模式、創新東西部協作模式等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正不斷“加碼”。兩年多來,昆明依託中老鐵路,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昆明片區、昆明經開區、昆明綜合保稅區、磨憨—磨丁合作區“四區”疊加優勢,實現要素保障、政策支撐和制度創新效益最大化。在昆明和磨憨分別規劃承接産業轉移園區、沿邊産業園區,推動在老方磨丁片區開發建設“園中園”,充分發揮“兩國一園”優勢,創新實施“昆磨聯動”區域發展模式,着力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投資興業新熱土、承接産業轉移新優勢。今年5月,又創新推出《昆明市重點“飛地園區”跨區域協作管理辦法(試行)》,把磨憨—磨丁合作區和滬滇臨港昆明科技城2個市級重點“飛地園區”統籌確立為全市承接産業轉移的核心承載區,推動招商引資和産業轉移項目在重點“飛地園區”優先落地、高效聚集,加快構建合作共贏、利益共享的跨區域協作機制。

  目前,中老雙方圍網區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實現物理圍網閉合,初步具備“兩國一園”封關運營的硬體基礎。“沿中老兩國國境線兩邊跨境圍網,按照‘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原則,在圍網區內實現互聯互通。”磨憨—磨丁合作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圍網封關和“一線放開、二線管住”政策落地後,“兩國一園”將立足中老雙方資源稟賦,充分發揮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優勢,實現産業聯動、協同發展、互利共贏。

  優勢在區位,出路在開放。如今,磨憨正將開放之路越走越寬,這座昔日的“邊陲小鎮”已逐漸蛻變為魅力綻放的“國門明珠”,成為連接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黃金口岸”,也向世界遞出了“開放春城”的新名片。

圖片

昆明滇池國際會展中心

  同樣傳遞着開放信息的,還有昆明舉辦的各類展會,這座城市曾連續多年入選中國最具競爭力會展城市。已經成功舉辦了8屆的中國—南亞博覽會就是其中的典型。

  跨越山海而來,共赴開放之約。作為中國同南亞東南亞國家最為重要的經貿交流活動之一,在今年7月舉行的第8屆中國—南亞博覽會暨第28屆中國昆明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上,共有82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會,進館參展企業2000多家。本屆南博會期間共促成投資合作總金額超100億元,其中昆明市投資項目簽約金額佔南博會簽約總額的32.9%,貿易簽約金額佔南博會簽約總額的60.4%。

  一系列展會的成功舉辦,不但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也吸引了更多的外商來昆投資興業,一大批世界500強和國內知名企業紛至沓來。目前,昆明與203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57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在昆明投資興業。

圖片

俯瞰昆明城區

  乘着開放的東風,昆明對外經貿合作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2023年,昆明進出口總值達1346.78億元,入選中國外貿百強城市;昆明市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24戶、較2022年增加244戶;實際利用外資5.48億美元、增長14.9%;雲南國際大宗商品(橡膠)交收中心、緬甸貿易中心(昆明)暨緬甸商品館等&&先後在昆明揭牌……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當前,昆明正處於蓬勃發展的大好時期,對外開放多重優勢疊加、多重機遇交匯、多重利好集聚,“大開放”必將吸引越來越多海內外資本、企業投資昆明、共享機遇、共同發展。

圖片

  國之相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

  1981年昆明締結第一個國際友城。43年來,昆明積極擴大國際“朋友圈”,與五大洲26座城市締結友好城市、27座城市成為友好交流城市,與南亞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締結友城數量居中國第一,相繼獲得“國際友好城市特別貢獻獎”“國際友好城市交流合作獎”等榮譽。

圖片

2024雲南國際友城青少年交流周閉幕式活動現場

  

  “遠隔大海重洋,讓我們親密挽着手,情誼永不相忘,讓我們來舉杯暢飲,友誼地久天長……”2024年10月,在雲南民族大學的禮堂中,來自美國丹佛市等地的10余名青少年與昆明市青少年手拉手,用一曲《友誼地久天長》結束訪問昆明的行程。短短幾天,他們與昆明的青年朋友一起品美食、做手工、同唱一首歌,昆明的形象在友城青少年心中清晰立體起來,他們説:“昆明真板扎,我們還要來。”

  這是昆明與國際友城交往中的一個動人瞬間。相知相融,方能更親更近。多年來,昆明以國際友城為&&,在國際友城人民間架起互學互鑒、相知相親的橋梁,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人文交流活動,讓友城人民越走越近、友誼愈加深厚。

  在與英國利物浦青少年奔跑的足球場上,在與尼泊爾博克拉市戶外越野挑戰賽的賽場上,吶喊聲、歡笑聲詮釋着“友誼第一”;在海外“昆明書屋”,瑯瑯書聲講述着中國故事;“民族+現代元素”的昆明歌劇去到馬來西亞、新西蘭等國家,讓民族文化和風土人情遠揚海外;優秀國際文藝精品也漂洋過海來到昆明,2021年以來已引進國際商演項目17個……昆明與國際友城之間,在交流互動中合奏美美與共的友誼之聲。

圖片

國際友城青少年游石林

  “走親戚”、品文化、談合作……以民心相通為紐帶,昆明與國際友城之間開展了多領域務實合作,“友城+文化”“友城+科技”“友城+旅游”“友城+經濟”等方面成果豐碩。其中,瑞士蘇黎世市是合作成果最為豐碩的友城之一,兩市在城市供排水、公共交通、總體規劃、舊城保護、滇池治理、低碳合作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被譽為“中國對外友城合作的典範”。此外,依託國際友城建立了“昆明國際友城教育合作聯盟”等制度,開展教育、文化等領域的深度交流;與美國丹佛市開展的中美非技術合作項目,獲聯合國“南南合作獎”;牽頭成立昆明國際友城旅游聯盟,目前已發展為覆蓋7個國家、擁有16個會員城市的國際性旅游組織。

  國際友城的交流交往,給昆明帶來了攜手合作與發展的新機遇,也讓昆明開放的門越開越大。7個國家在昆設立總領事館,昆明國際友城旅游聯盟、中國—上合組織青年交流中心等紛紛落地,金磚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等在昆設立,COP15第一階段會議、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領導人會議、中國國際旅游交易會、中國—南亞國際文化論壇等相繼在昆明成功舉辦,昆明對外開放的廣度、深度日益擴大。

圖片

昆明半程馬拉松

  交流合作的渠道越來越廣,合作內容越來越豐富。在昆明譯製的多部電視劇在南亞東南亞國家熱播;上合昆明國際馬拉松、昆明高原半程馬拉松、昆明滇池國際龍舟爭霸賽、昆明環滇池高原自行車邀請賽、西甲希望杯中國(昆明)賽等體育品牌賽事舉行,昆明開始為更多的外國人所熟知,並連續4年入選“外籍人才眼中最具潛力的中國城市”。

  如今的昆明,“朋友圈”越來越廣、“國際范”越來越足,正以更加開放包容、文明熱情、活力綻放的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讓世界認識昆明、讓昆明走向世界。

  “這座城市是許多道路的會合點,既是一條鐵路的終點,又是若干馬幫旅途的起點;既是東西方最後的接觸點,又是東西方最早的接觸點;既是通向古老亞洲的大門,又是通向中國荒蕪邊疆的大門。”1930年,25歲的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經滇越鐵路進入昆明,寫下了這段話。

  時隔近百年後,踏入昆明的人們會發現:昔日偏居中國西南一隅的昆明已經跨越山海、聯通世界,不僅成了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開放前沿,也是中國對外開放的新高地。

  春城好時節,又迎新機遇。昆明南站、昆明長水國際機場,往來人流如織;地面上,一列列鋼鐵巨龍穿梭不息;天空中,一架架飛機展翅騰飛。放眼遠望,這座生機勃勃的“春城”,正沿着對外開放之路繼續前行,用更高水平的開放走向更加廣闊的天地。

  來源:昆明日報

  撰文:賈獻培 董宇虹 宗衛

  圖源:周密 王俊星 劉凱達 新華社

  製圖:張偉

【糾錯】 【責任編輯:范芳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