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曲靖市羅平縣自古就有“姜之鄉”的美譽,羅平小黃姜也因辣味充足、含油量高、色澤鮮美、芳香濃郁、活性成分高等特點,備受市場青睞。經過多年發展,羅平縣深耕小黃姜産業鏈,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供應鏈、加工鏈和銷售鏈,構建了良好的産業生態。
群眾在采收小黃姜(11月1日攝)。侯映 攝
生産有支撐:技術集成,單産提升
拔姜、剪葉、抖土、裝箱、稱重、運輸……立冬以來,羅平縣各大姜田洋溢着豐收的喜悅。
據羅平縣生薑技術推廣站統計,羅平縣連續3年生薑種植面積穩定在23.5萬畝左右,擁有姜農3萬餘戶,種植專業合作社100余家。
“姜瘟病造成的連作障礙已經攻克,今年是我們的最佳豐收年。”談及今年收成,種植面積約140畝的姜農陳木林幸福滿滿。
陳木林所説的姜瘟病是生薑種植上百年來難以解決的重大難題,是一種毀滅性土傳病害,由青枯勞爾氏菌引起,以往通過輪作改善土壤、降低細菌感染率。近兩年,羅平縣逐步開展土壤熏蒸消毒、開溝起壟、水肥一體化等種植集成技術的推廣,為羅平縣小黃姜單産提升和品質提升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技術集成是豐收密碼。”羅平縣生薑技術推廣站站長葛麗清介紹,經過土壤熏蒸、開溝起壟、翻地、入種、施肥、蓋土,小黃姜每畝能增産500至1000公斤,還能有效阻斷病蟲害傳播。
羅平小黃姜大數據交易中心(資料圖)。侯映 攝
收入有保障:銷路順暢,帶農增收
種得好,也要賣得好。
“這些年羅平小黃姜不愁賣。”羅平縣板橋鎮“雲上花鄉”鄉村振興示範園的鄉村職業經理人朱興函介紹,羅平縣板橋鎮秋禾服務專業合作社100余畝小黃姜早在6月就被貴州客商提前以每公斤6元的價格認購了。
在羅平縣臘山街道青草塘社區青草塘村,田間機耕道上各種轎車來回奔馳、主路口大貨車正在裝車、地裏姜農們正在忙着拔姜。
“路上看到的轎車大都是‘姜老闆’來看姜的。”陳木林介紹,大部分小黃姜都是在地裏被“姜老闆”看中,直接談好價錢就成交了。
“隨着小黃姜産業鏈的不斷延伸,小黃姜市場銷路順暢。”羅平産業園區黨工委副書記王謙介紹,除提前簽署銷售訂單外,姜農還能通過菜市場批發、工廠收購等多渠道銷售。
王謙介紹,按照羅平縣常年種植小黃姜23.5萬畝、平均每畝可獲純利潤1000元的數據計算,羅平縣姜農每年可收益2.35億元,按照每年3萬戶姜農計算,平均每戶姜農收益7833元。除此之外,小黃姜産業還在土地流轉及生薑種植、運輸、加工、銷售等方面帶動農民增收。
另據羅平縣生薑技術推廣站測算,小黃姜産業每年可累計為全縣農民帶來直接和間接增收4.85億元,如果把異地流入鮮姜加工交易帶來的增收也併入全縣增收額計算,全縣每年因小黃姜産業發展帶動增收在5億元以上。
部分小黃姜成品(8月21日攝)。羅平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産業有前景:全鏈發力,數字賦能
鏈上發力,是羅平小黃姜産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近年來,羅平縣通過建機制搭&&、精準靶向招商、加快新技術研發應用等,大力推進優勢農特産業延鏈、補鏈、強鏈,産品附加值、品牌影響力顯著提升。
從加工規模來看,羅平縣擁有核心龍頭企業29家,初步構建了一支規模化、現代化、專業化的加工集群和管理營銷人才隊伍,已形成具有80萬噸生産加工貿易規模的小黃姜産業。
從産品形態看,包含鮮姜、幹薑片、薑茶、姜精油、姜辣素、姜酒、姜日化用品、姜保健品等100多個姜系列産品遠銷日本、新加坡等地。
從銷售規模來看,羅平縣一産産值長期穩定在10億元以上,二産産值穩定在7億元以上,三産産值穩定在3億元以上,三産總産值穩定保持在20億元以上。
數智升級,為羅平小黃姜産業轉型提質開拓了新路徑。
今年10月23日,羅平小黃姜數字經濟産業園正式開園,京東科技憑藉數據資源優勢,為羅平縣小黃姜産業提供可視化數據分析服務,實現一網“雲”天下姜、一屏看“姜來事”。
走進羅平小黃姜數字經濟産業園小黃姜大數據中心,生産監測、價格監測、産業布局、産業概況、價格指數、&&交易等信息一“幕”了然。
“羅平小黃姜數字經濟産業園,是建設現代數字羅平的重要載體。”王謙介紹,通過大數據&&,農戶可以清楚地了解小黃姜産品供給狀況,進而主動調整種植面積,姜企也能有效對接供需雙方信息,預測未來市場需求,實現決策優化。
“擁抱‘姜’來,我們信心滿滿。”王謙&&,“技術有支撐、收入有保障、産業有前景就是我們的底氣。”未來,羅平將不斷沿“鏈”聚合優勢資源、技術、人才、市場,擦亮羅平小黃姜金字招牌。(完)(錢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