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雲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緊緊圍繞省委“3815”戰略發展目標,按照産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深挖資源優勢,破解發展難題,高效凝聚工作合力,採取“一産業一專班”模式,按照“短中長”期結合、“前中後”端建鏈的發展路徑,全局謀劃、系統布局、整體推進,全縣農業産業結構不斷優化、發展質效持續提升。
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堅決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統籌抓好耕地保護、高標準農田建設、春耕備耕等重點工作,不斷夯實糧食生産基礎,持續鞏固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積極探索“稻+豆”“稻+蔬菜”等糧經協同種植模式,深入開展糧油作物單産提升行動,全縣水稻、玉米、大豆等主糧産量實現增産增收。
堅持綠色化優質化品牌化茶産業發展道路,以“大白茶”為突破口,大力推進有機茶産業園建設,持續打造大白茶區域公共品牌,成功發布團體標準《景谷大白茶加工技術規程》和《景谷大白茶》,完成數字白茶産業鏈追溯&&和古生物化石展陳館建設。組建大白茶産銷聯盟,成功創建“中國大葉白茶縣”,大白茶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大白茶生態、經濟、社會價值持續凸顯。2024年1—9月,全縣實現茶葉綜合産值43.48億元、預計年末可達57.3億元。
用好用活糖料蔗核心基地縣政策優勢,印發蔗糖産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産業發展目標,紮實做好産業發展規劃,堅持以“增加新植面積”和“強化宿根管理”並重,持續在品種選育、技術提升、機械推廣方面下功夫做文章,全力推動蔗糖産業優化升級。目前,全縣甘蔗種植面積達16.84萬畝,實現産量58.27萬噸、總産值7.66億元,達到了蔗農增收、企業增效、財政增長的預期效果。
充分發揮土地、壩區、光熱、水利等資源優勢,將蔬菜産業確定為調整優化農業産業結構、吸引群眾就近就地就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新興産業進行培育發展,用好用活“院縣合作”&&,修編《現代農業産業發展規劃》《永平現代農業産業園規劃》,全速推進永平現代農業産業園建設,輻射帶動威遠、民樂、鳳山、動班等鄉(鎮),因地制宜發展鮮食玉米、番茄、豆類等産業。成功舉辦蔬菜産業發展大會,積極吸引優質經營主體入駐,鼓勵合作社、大戶等協同發展,構建起“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産業發展模式,推動蔬菜種植向綠色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方向發展。2023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13.07萬畝,實現農業産值4.72億元。2024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預計達13.4萬畝,蔬菜産業已成為最具特色的農業産業。
瞄準産業興旺目標,將魔芋列入農業重點産業發展體系,提出“3125”工作思路,圍繞益智鄉為核心,碧安鄉、鳳山鎮為兩翼的産業布局和人工思茅松商品林下種植這一重點,制定完善全縣魔芋産業發展規劃,採取“大産業+新主體+新&&”路徑,依託“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形成了集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産業鏈,選育的“興邁4號”“興邁6號”“雲彌5號”3個珠芽魔芋新品種通過雲南省非主要農作物品種認定。2023年全縣魔芋産業實現綜合産值4000萬元,2024年全縣魔芋種植面積已達8613.2畝。
始終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探索推行種植前端管理、中端支撐、後端保障的銜接聯動管理舉措,成功組建産業協會和産業聯盟,打通生産、加工、銷售全産業鏈發展中梗阻,緊抓藥食同源發展機遇,成功與雲南白藥集團中藥資源有限公司簽訂茯苓交易市場合作框架協議,有力推動茯苓産業從無序散亂到專業化、規範化、集約化、品牌化發展。2023年,全縣種植茯苓約1.6萬畝,生産茯苓幹品4.03萬噸,産值約5.73億元;茯苓交易量達5.34萬噸,交易額7.6億元。2024年全縣種植茯苓面積約1.3萬畝。
下一步,景谷將持續挖掘資源優勢,紮實作好發展規劃,加大統籌引導力度,科學抓好産業布局,確保優勢特色主導産業和自發種植合規産業互補互促、高質高效發展,有力促進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記者 郭麗 通訊員 周孝平 楊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