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武定縣委宣傳部了解到,該縣持續賦能彝繡産業發展壯大,助力鄉村振興,5800名繡娘實現顧家與賺錢兩不誤,今年1至9月彝繡産值2200萬元,同比增長8.6%。
彝族服飾製作有上千年歷史,是彝族女孩的“必修課”,2014年,彝族服飾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近年來,武定縣抓住楚雄州大力發展彝繡特色産業的機遇,充分挖掘發揮彝繡文化資源優勢,整合人社、移民搬遷、統戰等資源,通過搭建交流&&、組織培訓、強化項目爭取等方式,全力打響武定縣彝繡品牌。
精美的彝繡文創産品
截至目前,武定縣有彝繡協會1個、彝繡企業7戶、彝繡經營戶58戶、彝繡合作社1個、彝繡文化創意産業基地1個、彝繡車間11個、繡坊42個;有繡娘5800人,其中10人為彝族服飾代表性傳承人,此外還有51人為高級技師、技師、技術員及雲南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2024年1至9月,武定縣共組織繡娘培訓15期1456人,培訓內容涉及剪紙、針法、配色、剪裁、設計等。同時加大對彝繡産業帶頭人的培養,&&支持彝繡産業發展金融優惠政策,建立“傳、幫、帶”師徒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提升繡娘的技藝水平。
普玉珍繡的《清明上河圖》和《百子圖》
普玉珍是彝族服飾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她介紹,彝族服飾包括衣服、鞋子、鞋墊等,製作很講究,單刺繡技法就逾180種,她能熟練掌握其中的挑布繡、火把針繡、堆繡等150余種技法。“我3歲起就跟着奶奶學習刺繡,一開始只是學習簡單的針法,後來自己設計圖案,自己搭配色彩,到現在能熟練掌握挑布繡、十字繡、平繡等150多種技法。”普玉珍説,“在武定,我的徒弟有2000多人,其中一半多和我長期合作,她們將繡好的服飾交給我銷售,價格從幾十元到幾萬元都有,主要銷往全國各地,部分銷往國外。”
乘着彝繡産業發展的“東風”,武定縣5800多名繡娘拿起繡花針,在家門口就業。
家住武定縣獅山鎮紅土田社區的那菊芬,為方便照管孩子,選擇在家門口的彝繡扶貧工廠上班。“可以一邊帶孩子一邊在社區裏做刺繡,每個月能有三千多元的收入,我很滿意。”那菊芬説。
那菊芬在紅土田彝繡扶貧工廠繡花
武定彝族女孩李蕊吟自小喜歡彝繡産品,後來開了自己的繡坊。“在我看來真正的時尚元素是對傳統的繼承與發展,堅持傳承與創新並舉。第二屆楚雄時裝周上我還展示了三個主題的彝繡産品,最貴的一套衣服賣到了3萬多元。”她介紹,她的彝繡作品結合時尚元素,吸引了一大批年輕的群體,産品遠銷英國、泰國、緬甸等國。
李蕊吟在第二屆楚雄時裝周上
第二屆楚雄時裝周李蕊吟專場秀上展示的時尚彝族服飾
據統計,2023年,武定縣實現彝繡産值1620萬元,同比增長14.81%,繡娘人均增收約2500多元。2024年1至9月,實現彝繡産值2200萬元,同比增長8.6%。(通訊員 武學成 延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