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不斷提升中醫藥研發能力水平——
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做精産品
推進中醫藥全産業鏈發展,科技創新尤為重要。近年來,雲南省不斷推進中醫藥全産業鏈創新發展,從創新&&建設、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方面激發科技創新活力,以科技創新助力資源優勢向産業優勢轉化。
打造科創&&載體
臭靈丹為菊科六棱菊屬植物,收載於《滇南本草》,被雲南多個民族用來防治感冒、咽喉炎、支氣管炎。
雲南省南藥可持續利用研究重點實驗室科研專家、雲南中醫藥大學教授張榮平牽頭的臭靈丹助推雲南中藥材資源現代化和産業發展項目,榮獲2023年度雲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項目注重中成藥二次開發和提升,起草制定了臭靈丹草和靈丹草顆粒國家標準,並獲得3個新藥再註冊批件和1個醫療機構製劑批件,實現産業化生産。
在雲南中醫藥大學,傳統中醫藥與精準醫學總能碰撞出科技火花,點燃中醫藥發展的活力。
10月8日一大早,位於雲南中醫藥大學呈貢校區的雲南省南藥可持續利用研究重點實驗室,有關中醫藥實驗研究正在有序進行,天然藥提取分離、生物活性化合物分析、針對滇黃精和雲茯苓功效物質挖掘。
“2013年,學校牽頭成立省級協同創新&&南藥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在南藥資源品種、功效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基礎研究。在此基礎上,2021年,雲南省南藥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培育)成立。”實驗室主任俞捷介紹,實驗室開展了南藥醫藥理論體系傳承創新、南藥資源可持續利用、南藥質量標準制定及産品開發等科研攻關,為雲南發展藥用植物、健康食品、保健康養等中醫藥全産業鏈提供堅實的基礎條件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加強創新&&建設是集聚創新要素、加速中醫藥創新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近年來,雲南聚合省內涉農高校、科研院所、農業龍頭企業資源力量,加強中醫藥技術創新&&建設。截至目前,雲南天然藥物藥理重點實驗室、藥用植物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中藥和民族藥新藥創制企業重點實驗室、傣醫藥與彝醫藥重點實驗室、文山三七智慧農業&&等中醫藥領域研發&&相繼建成,並認定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103個、規範化種植(養殖)科技示範園144個、種質資源圃(庫)4個、“雲藥之鄉”60個,打造“十大雲藥”品牌,有效提升中醫藥研發能力水平。
推動創新産業融合
一丸、一膏、一湯……歷代中醫專家在多年臨床診療實踐中,積累了許多中醫經方、驗方及其他有效方劑,再經過嚴苛、周全的研發和生産過程,經由院內製劑呈現,經過無數患者的檢驗,世代相傳,歷久彌新。
紫連膏是雲南省中醫醫院在多年臨床經驗基礎上研發的院內製劑之一,誕生於1960年,由於在治療燙傷、燒傷、嬰兒紅臀等方面有很好的療效,深受患者認可。去年,雲南省中醫醫院製劑中心生産製劑數量約270萬盒(瓶),其中配製紫連膏約50萬盒。
雲南省中醫醫院製劑中心的提取車間、藥品粉碎車間、合劑灌裝線、濕法治粒機組、微生物實驗室、理化檢驗室等,各崗位技術人員將中藥飲片經過粉碎、提取、純凈等20道工序,加工製作成瓶裝、袋裝或盒裝的中藥製劑,滿足各科室臨床治療和患者使用製劑的需求。
“雲南中醫藥資源豐富,將名老中醫經方驗方與現代制藥技術在臨床實踐中結合,研發出更多療效顯著、質量穩定、患者需要的中藥製劑,成為中醫藥傳承創新的前沿。推進中醫藥産業化、現代化,是我們持續不變的追求。”該院副院長陳濤&&。目前,該院院內製劑主要有水丸劑、膠囊劑、顆粒劑等13個劑型,共87個品種,已有57個製劑獲准在雲南省中醫醫療集團123家成員單位內調劑使用。雲南省中醫醫療集團有13家成員單位共配製283個製劑品種,護佑着雲嶺大地人民群眾健康。
醫療機構中藥製劑日益成為中醫臨床創新和中藥新藥創制的重要節點。近年來,雲南通過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組織實施彝傣瑤等民族特色藥研究開發、佤藥等民族特色醫藥研究開發的相關項目,開展雲南省特色中藥大品種、醫療機構製劑等産品開發、質量標準提升、生産工藝改進等研究,提升産品的市場競爭力。
雲南從基礎、臨床、産業3個環節全鏈條支持中醫藥産業科技創新,開展中藥材質量標準研究、特色藥用動物養殖及開發、中藥(材)藥理藥效研究、特色民族藥研究開發等關鍵技術研究。2021年以來,實施相關科技計劃項目80余項,一些研究領域取得積極進展,“全三七片”“傣腎寧顆粒”等品種獲批中藥1類創新藥臨床試驗,三七中藥材及種子種苗、天麻中藥材3個標準通過國際質量標準認證。
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在推進中醫藥全産業鏈發展中,雲南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
一直以來,揭穿所有皮膚病的“偽裝”,讓患者得到正確施治,是昆明醫科大學教授何黎的願望。她在開展疑難病診療的同時,發現雲南特色植物中的青刺果、滇重樓、馬齒莧、滇山茶等活性提取物具有修復皮膚屏障、抗痤瘡丙酸桿菌、抗炎、抑制色素合成的功能。
“通過基礎研究,特別是發現機制創新性研究,才能真正打造民族品牌。”何黎説,依據光損傷性皮膚病發現的致病新靶點,聯合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雲南貝泰妮生物科技公司組成教育部創新團隊,從雲南豐富的植物資源中篩選出青刺果、馬齒莧、滇重樓、滇山茶的植物活性成分,參與研發出我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功效性護膚品“薇諾娜”,打破了我國功效性護膚品長期被國外産品壟斷的局面,成為雲南大健康産業新名片,經濟社會效益顯著。
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的“最後一公里”。
雲南白藥集團研發白藥氣霧劑、白藥牙膏、白藥膠囊等産品,銷售收入超億元;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成功馴化野生獨蒜蘭,實現每年1500萬株種苗的生産能力,2023年雲南獨蒜蘭産值達到4億元。近年來,雲南整合高水平科研院所、醫療機構及中醫藥企業資源,加大中醫藥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力度。2021年以來,雲南圍繞中藥材産業發展,在玉龍縣等地選派了8個特派團開展科技服務工作,集成應用先進實用科技成果,示範推廣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促進産業提質增效。
雲南省食品藥品監督檢驗研究院發布信息顯示,該院先後完成65個中藥民族藥品種對照藥材研製工作,其中首次研製品種36個,均以“國家藥品標準物質”正式發布,民族藥研製品種數位居全國各省份之首。(記者 陳鑫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