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
雲嶺大地被彩色裝點着
金葉紅果
稻黃谷香
豐收氣象現農家
“綠葉”變“金葉”,成為農民“致富葉”
幫扶村産業碩果纍纍,走出特色致富路
“糧煙協同”發展,繪就産業發展新畫卷
一田多用地不閒 農民增收“不打烊”
金葉出爐,煙農鄒才保和妻子喜笑顏開(8月16日攝)。李怡霖 攝
在雲南省曲靖市各煙葉産區
煙農們在春天播種希望
在秋天收穫一季金黃
今年,沾益區炎方鄉的煙農鄒才保種了13余畝煙葉
結合煙後種植豌豆
收入近10萬元
通過機械化耕整地、移栽、覆膜以及無人機植保
每畝煙田節省人工成本近800元
降本又增效
煙農鄒才保和妻子在家中整理煙葉(8月16日攝)。李怡霖 攝
同時,通過“上雲賦智”數字化烘烤管理系統
帶來“電子眼”守護和職業烘烤師“技能加持”
他的煙葉烘烤損失率大幅下降
質量上乘的片片金葉帶來了可喜收益
金葉豐收的喜悅(9月28日攝)。朱睿茜 攝
而在昭通市大關縣
隨着一捆捆金黃的煙葉被打包裝車
今年的煙葉收購工作暫告一段落
2024年大關縣共計實現烤煙産值2417.15萬元
煙農畝均收入超4000元
大豐收讓煙農們笑逐顏開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四排山鄉班康村種植的蕎麥(10月20日攝)。楊叢新 攝
隨着秋意愈濃
雲南臨滄廣袤的土地剛卸下“金色的外衣”
又換上一片新綠
玉米、豌豆、蕎麥、水稻等煙後作物長勢喜人
一幅綠色生態、經濟高效的糧煙協同發展畫面在臨滄大地上徐徐展開
在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動來鄉民良村
村民們正忙着收割煙後水稻
2024年民良村種植烤煙3020畝
實現總收入1475.37萬元
煙後種植水稻3000畝、玉米300畝
實現煙農增收429萬元
滄源縣動來鄉民良村的優質稻(10月12日攝)。楊會仙 攝
煙農荷包鼓鼓、日子倍兒甜
該村已成為煙區産業綜合體及多元化創收發展的示範樣板地
是推進煙糧協同共生發展具有代表性的滄源名片
楚雄市子午鎮法邑村水稻成熟等待收割(10月28日攝)。張筱蕾 攝
近日
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子午鎮法邑村的田裏
水稻收割工作已接近尾聲
田裏勞作的農民臉上洋溢着豐收的喜悅
去年,村民李永祿在農業專家的指導下
將家中的一半田地用來種植水稻
一半田地種植烤煙
今年,他又將先前種植水稻和烤煙的田地“調換”
實施“煙稻輪作”
這一輪作模式既給烤煙帶來了好收成
又保障了家庭的糧食儲備
還能通過訂單農業的方式銷售給企業從而增加收入
子午鎮法邑村水稻收割工作已接近尾聲(10月28日攝)。張筱蕾 攝
為了推廣“煙稻輪作”模式
當地政府和農業部門積極採取措施
一方面加大對煙農的技術培訓和指導力度
提高烤煙和水稻的種植水平
另一方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改善灌溉條件
為煙稻輪作提供硬體保障
解決了煙農們的憂慮
梁河縣芒東鎮翁冷村丙那村小組“稻漁共生”田地(9月14日攝)。張鈺婕 攝
一田多用、一田多産
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芒東鎮翁冷村也凸顯了良好效益
今年煙葉大豐收後
秋季的翁冷村又迎來了魚米滿倉
“煙稻輪作”“稻漁共生”的模式
給當地村民帶來多重經濟效益
村民們進行稻田魚測産抓捕(9月14日攝)。張鈺婕 攝
自從對翁冷村開展幫扶以來
德宏州煙草專賣局(公司)駐村工作隊積極推廣稻魚綜合種養
讓一塊田産出多種效益
積極組織村民們到騰衝等地學習種植、養殖技術
邀請專家到田間地頭開展現場培訓和指導
形成“烤煙+水稻+稻花魚(蝦)”的立體種養模式
村民編制竹制魚簍(9月14日攝)。張鈺婕 攝
秋季,翁冷村還會開展徒手抓稻花魚比賽
解鎖稻田豐收新玩法
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體驗
進一步促進了農文旅産業融合發展
拓寬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走出特色致富路 多産發展促振興
除了“煙稻輪作”模式外
雲南各煙區積極創新
紛紛摸索出了各具特色的種植模式
走進騰衝市界頭鎮的田間地頭
青綠的玉米地和金黃的水稻相接
農民的身影穿梭其間
忙碌而有序地勞作着
騰衝煙區搶茬玉米與輪作水稻“平分秋色”(10月9日攝)。陳俊仁 攝
近年來
騰衝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
針對“烤煙+油菜”兩季間茬空檔
探索出“煙後搶茬玉米種植”和
“煙後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模式
如今
一地三産、一年三季三熟的種植模式在煙區大力推行
得到了農戶們的認可
騰衝市界頭鎮永勝村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10月9日攝)。陳俊仁 攝
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多元産業的融合發展
同樣也為當地群眾開闢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徑
近日,走進彌勒市西三鎮螞蟻村高標準農田玉米種植地
一排排玉米隨風搖曳,長勢喜人
當地彝族群眾正在采收玉米(10月16日攝)。潘錦秀 攝
近年來
西三鎮依託當地煙草部門投資修建的
機耕路、水窖、溝渠、管網等1876件項目工程
有序推進調整優化農業産業結構
通過“組織引領+幹部帶頭+群眾參與+利益聯結”
成立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
探索實踐“一領一帶一基地”發展模式
今年全鎮高産玉米種植面積達1萬餘畝
標準化玉米種植面積2萬餘畝
深秋時節
彝族群眾搶抓農時
滿懷喜悅全面啟動玉米收割、晾曬等工作
確保3萬多畝玉米顆粒歸倉
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縣麻栗鎮牛滾塘村委會金塘子村小組
四季豆的藤蔓正沿着煙桿向上攀爬
寬大的綠葉透出勃勃生機
煙後肥沃的土壤
為四季豆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養分
使其在短短幾個月內迅速生長
結出飽滿的豆莢
麻栗坡縣麻栗鎮牛滾塘村委會金塘子村小組四季豆長勢喜人(10月11日攝)。何穎 攝
近年來
麻栗鎮煙葉工作站在金塘子片區積極探索“煙+豆”種植模式
鼓勵煙農發展煙後作物
促進煙田的可持續發展
今年,麻栗鎮共推廣“煙+豆”120畝
預計增加煙農收入15萬元左右
實現土地的“二次生金”
果香飄滿園 農戶笑開顏
走進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州城鎮華僑社區的一處果園
飽滿的砂糖橘挂滿枝頭
散發出香甜氣息
近年來,華僑社區因地制宜
鼓勵和扶持村民發展砂糖橘種植
多渠道、多途徑開拓砂糖橘市場
此外,為推動産業發展
賓川縣煙草專賣局完善並推廣煙水配套工程和滴灌技術
不僅給烤煙産業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
也進一步提升了砂糖橘的産量和質量
等待打包運輸的砂糖橘(資料圖)。潘怡融 攝
砂糖橘的豐收
不僅為果農們帶來豐厚的收入
也為附近的村民們提供了更多“家門口”就業的機會
讓群眾實實在在享受到産業發展的紅利
砂糖橘已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芒果喜獲豐收,果農笑開顏(9月25日攝)。吳秋楠 攝
麗江市永勝縣仁和鎮匯源村土地肥沃、光照充足
種植晚熟凱特芒果有着得天獨厚的條件
2021年起,永勝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挂點幫扶匯源村
駐村第一書記協同村兩委積極爭取捐贈資金
強化匯源村水利設施建設
有效解決了村民生産用水問題
還因地制宜引導農戶鋪設芒果滴灌設施
助力鄉村建設和農戶增收
芒果産業逐漸成為匯源村村民致富的新途徑
如今,匯源村芒果種植面積已達1500畝
落實芒果滴灌技術639畝
碩大飽滿的果實挂滿枝頭
讓人一見就心生喜悅
芒果喜獲豐收,果農笑開顏(9月25日攝)。吳秋楠 攝
從一粒種子到一把糧食
從一個花苞到一顆果實
豐收的色彩點亮秋日美景
在雲嶺大地共同繪製出一幅幸福洋溢的畫卷
(完)
文稿:
李怡霖 雙炳富 張筱蕾 施一丁 趙黎穎
李艷 段偉 何穎 潘怡融 吳秋楠 朱睿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