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10/31 09:34:32
來源:雲南日報

雲南綠春:綠水青山間寫就幸福答卷

字體:

綠春縣城 通訊員 馬阿錄 攝

下鄉義診。

人參果豐收。

  哀牢山下雲遮霧繞,李仙江畔風光旖旎。位於雲南省南部的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綠春縣因“綠水青山、四季如春”而得名,全縣超過七成的國土面積為林業用地,森林覆蓋率、活立木蓄積量均居全州第一位。

  緊握綠色生態這一可持續發展的最大潛能與優勢,近年來,綠春縣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堅持抓經濟促增長、抓基礎促提升、抓服務促活力、抓開放促發展、抓文旅促融合,按下高質量發展“加速鍵”。今年前三季度,全縣地區生産總值達47.04億元,同比增長6.1%;上半年,實現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43元,同比增長6.5%。

 以綠為底向美而行

  秋收過後,位於綠春縣三猛鄉的數千畝梯田迎來最佳觀賞期,臘姑、桐株“姊妹田”在東西兩面遙相呼應,雲霧、梯田、村莊在此相遇,呈現出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不遠處的雲南黃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綠春蘇鐵、長蕊木蘭、喜馬拉雅紅豆杉木等珍稀植物生長旺盛,黑長臂猿、雲豹、印支虎等保護動物活動頻繁,植被覆蓋率超過90%,近3800種動植物在這裡繁衍生息。

  為保護好臘姑、桐株梯田和黃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綠春縣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治理,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嚴格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持續整治農業面源污染等突出問題,地表水監測斷面水質和縣城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均達到Ⅱ類標準,連續37年未發生重特大森林火災事故,空氣質量保持穩定。

  以“治理一方水土、發展一項産業、帶動一方經濟、致富一方百姓、改善一方生態環境”為理念,綠春縣有序推進歷史遺留廢棄礦山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在傳統小流域綜合治理基礎上將水資源保護、面源污染防治、農村垃圾及污水處理等結合起來開展綜合治理。近三年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9.94平方公里,增産糧食25.6萬公斤,增加收入155萬餘元,受益人口59592人。

  為保護利用好梯田,綠春縣大力推廣哈尼梯田稻魚鴨綜合種養模式,産值達3.74億元。特色園區和工業項目建設方面,大力培育規上企業,扶持小微企業,注重低碳環保,推進碳匯交易,今年1至3季度規上工業總産值達12.4億元,同比增長6.9%。同時,大力推進綠美建設,八尺水庫和曼洛水庫被評為州級美麗河湖,完成營林造林35萬畝,全縣所有鄉鎮建成省級生態文明鄉鎮,創建國家森林鄉村3個、省級森林鄉村20個,森林覆蓋率居紅河州首位,被命名為“中國天然氧吧”,被認定為全國“第六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積極開發清潔能源,有序推進屋頂分佈式、機耕路、茶光互補等能源項目,良好生態環境為綠春縣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發展沃土活力迸發

  走進平河鎮東角村委會紅土寨反季節人參果種植基地,漫山遍野的連片人參果苗長勢喜人,碧綠的藤蔓上開滿了淡紫色的小花,不少枝條已經挂上了幼果,果農們正忙活着松土、修枝、除草,準備迎接新一年的豐收。

  “翻過年頭果子就能採摘了,我們的果品、果相、甜度都優於大部分産區,老百姓種植積極性一年比一年高。”平河鎮副鎮長羅橋華介紹,2022年起平河鎮通過引進龍頭企業,以糧果輪種的模式大力推廣種植人參果,種植面積從最開始的150畝擴大到了5000余畝,按每公斤10元、畝産2.5噸的價格和産量測算,人參果有望成為平河鎮首個産值過億元的産業。

  “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是企業選擇到此投資的最大底氣。”綠春縣盛豐通順塑業有限責任公司經理王忠山&&,從育苗、種植到銷售,公司為平河鎮人參果種植戶提供了“一條龍”服務,平河鎮海拔、氣候、溫度、濕度都非常適合人參果的生長,種出的人參果甜度達12度,可以對標奶茶的“七分糖”標準,深受浙江、福建、湖北客商的歡迎。

  綠春縣堅持把發展綠色優勢産業作為主攻方向,持續開展茶葉、香辛料、橡膠、杉木、澳洲堅果等綠色産業提升改造,建立完善産業幫扶利益聯結機制,群眾增收基礎持續夯實。今年以來,綠春縣新認證綠色食品、有機産品等140個,累計打造區域公共品牌2個,認證綠色有機産品88個,6個品牌入選雲南省“綠色雲品”品牌目錄,培育省級龍頭企業17家。同時,有序推進碳匯交易工作,完成GEP與GDP雙核算、雙運行試點工作。生態産品總值和地均價值分別為每平方千米1061億元和3426萬元,綠色發展動力更加強勁。

  依託豐富的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態資源,綠春縣主動融入“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綠春品牌建設,以哈尼十月年長街古宴文化旅游活動為核心,加快推進阿倮歐濱森林公園、臘姑梯田、桐株梯田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將梯田旅游與黃連山生態康體旅游及鄉村文化美食旅游串點成線、連線成面,打造“哈尼家園 生態綠春”旅游品牌,讓生機勃勃的文旅産業成為綠春新的經濟增長點,助力本地百姓端穩“生態碗”、吃上“旅游飯”。

  暖心為民用心惠民

  元綠、動綠高速公路建設加力推進,交通短板不斷補齊;“編外校長”“編外院長”着力辦好群眾家門口的學校和醫院;48個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全面完成;關愛保護和挂聯幫扶機制全覆蓋,讓“一老一小”“老小有依”“老小有養”“老小有樂”……

  近年來,綠春縣堅持在高質量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教育、醫療、住房、飲水等關鍵領域持續發力,通過加大投入、改善條件、提升服務等方式,不斷提高公共服務水平,讓群眾在享受發展成果的同時,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今年7月,平河鎮中心衞生院口腔科剛開診,就圍滿了大量慕名而來的患者,上海市長寧區“組團式”醫療幫扶團隊針對每一位患者的病情進行檢查、登記,根據患者自身情況提供治療方案。

  “過去哪能想到,我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大城市優質的醫療服務。”平河鎮中心衞生院院長羅貴成&&,在上海市長寧區“組團式”幫扶醫療團隊的幫助下,衞生院引進了2位口腔醫師,加強設備及器材的購置及使用,可以實現口腔科的常態化接診。

  自2022年7月以來,上海市長寧區先後派遣了兩批醫療專家團隊到綠春縣開展全方位醫療幫扶工作,通過學科建設、人才交流、業務培訓和新技術的應用等一系列紮實有效的措施,綠春縣醫療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和診療技術水平得到了質的提升,托起了越來越多群眾的“健康夢”。去年縣域就診率達96%,慢性病患者基層就診率達87.6%。

  針對縣域內農村青年人大多外出務工的實際,綠春縣聚力推動“一老一小”民生保障,把關愛服務“一老一小”作為民生領域重點工作高位推進,構建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建成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農村互助養老服務站47個以及養老機構7個,打造“社區+機構+居家”三合一的養老模式。

  綠春縣配備9名鄉鎮兒童督導員以及92名村(社區)兒童主任,建立挂聯幫扶工作機制,全縣精準摸排鎖定留守兒童7454名、困境兒童520名、留守老人2211名,約2700名工作人員積極參與挂聯幫扶,不斷織密織牢關愛保障網。通過在重要節假日向困境兒童和特殊困難老年人發放物資,開展特殊困難兒童助學項目、“愛在星期六”關愛活動,抓實兜底保障等措施,有效提升了留守兒童、困境兒童和留守老人的關愛服務質量,穩穩托起了“一老一小”的幸福生活。(記者 黃翹楚 饒勇)

【糾錯】 【責任編輯:徐華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