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5年來雲南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綜述發布
雲南高質量跨越式發展邁出新步伐
10月18日,雲南省統計局發布新中國成立75年來雲南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綜述(以下簡稱“綜述”)。數據顯示,75年來,全省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下,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偉大實踐的輝煌成就。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邁出新步伐,呈現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民族團結、生態美麗、開放奮進、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良好局面。
經濟總量連上新&階
綜述顯示,1952年,全省地區生産總值僅為11.78億元,到1978年增加到69.05億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雲南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經濟總量分別在1982年、1995年和2012年突破百億、千億和萬億元大關。黨的十八大以來,雲南經濟逐步轉向高質量跨越式發展階段,總量繼續躍上新的&階。2018年經濟總量突破2萬億元,2023年突破3萬億元達到30021億元,2013—2023年經濟總量年均增長7.6%,在全國的排名由2012年的24位上升到2023年的18位。2023年全省地區生産總值比1952年實際增長266倍,年均增長8.2%。
在人均生産總值方面,1952年,全省人均GDP僅有70元,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8.8%。改革開放以後,經濟發展明顯提速,人均GDP分別在1989年、2007年、2011年突破千元、萬元、2萬元大關,2009年至2013年連續5年保持兩位數增長。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人均GDP先後邁上3萬元、4萬元、5萬元、6萬元&階,2023年達到64107元。
在工業發展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不斷培育和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綠色能源産業,改造和提升傳統産業,打造多極支撐的工業體系。2023年,全部工業增加值7202.83億元,比1978年實際增長79.8倍,年均增長10.3%,煙草、電力、有色、電子四大支柱行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62.3%。
在消費方面,改革開放以來,雲南消費領域發生歷史性巨變。2023年,全省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561億元,比1952年的4.87億元增長2370多倍,年均增長11.6%。改革開放以來保持快速增長。
在對外貿易方面,改革開放以來,雲南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對外貿易總量大幅提升。2023年,全省外貿進出口總額367.75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352倍,年均增長13.9%。2023年,雲南煙草、鮮切花出口額居全國第一位,水果、蔬菜出口額分別居全國第二和第四位,筆記本電腦、單晶硅片合計出口119億元,3年間增長460倍。
在民營經濟方面,2019年非公經濟增加值突破萬億元關口、達1.1萬億元。2023年,全省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15700.92億元,同比增長5.1%,高於同期全省GDP增速0.7個百分點,佔GDP的比重為52.3%,對GDP增長貢獻率達到60.7%。
綠色鋁、硅光伏産業成為新千億級産業
綜述顯示,在新動能發展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雲南工業“新三樣”快速發展,綠色鋁、硅光伏産業成為新千億級産業,新能源電池産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2023年産值分別達到1184億元、1094億元、333億元,對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54.1%。
在産業投資方面,1952年,雲南投資規模僅有0.59億元,1978年增加到15.04億元。改革開放以來,投資規模加快擴張,分別在1992年、2003年和2014年突破百億、千億和萬億元大關,規模擴大近2萬倍。2019年至2023年,全省産業投資規模累計近3萬億元,年均增長15.1%。
在資源經濟方面,2023年,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持續深入,總産值達6834.50億元,其中茶葉、花卉、堅果、咖啡、煙草、天然橡膠等特色産業種植面積和産量穩居全國第一位。全國規模排名前十的水電站6座在雲南,規模以上工業水力發電量較2012年增長1.8倍,穩居全國第二位。
在園區經濟方面,2023年,89個省級以上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産值14647.77億元,佔全省的比重達76.5%。截至2023年末,全省園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787戶,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54.7%。2023年,全省園區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30.1%,其中工業投資增長34.9%。
在口岸經濟方面,2023年,全省口岸進出口貨值2242億元、同比增長8.7%,進出口貨運量3903.6萬噸、同比增長32.2%,&&境人員1428.4萬人次、同比增長890%,&&境交通工具248.1萬輛(架、列、艘)次、同比增長168.1%,邊境貿易進出口額增長51.5%,邊民互市貿易增長55.3%。智慧口岸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全省進出口整體通關時效持續在全國領先,磨憨鐵路口岸成為我國對東盟的第一大鐵路口岸。(記者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