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10月1日電 題:“金果果”促增收——雲南昭通蘋果産業新事
新華社記者林碧鋒
火紅蘋果挂枝頭,烏蒙山區迎豐收。
眼下,雲南省昭通市近百萬畝蘋果正值採摘季。行走在蘋果主産區昭陽區灑漁鎮,目之所及,連片的果樹上碩果纍纍,果香撲鼻。蘋果種植大戶李佐彪和果農們忙着採摘蘋果,經過轉運、分揀、包裝,蘋果將銷往國內外。
9月29日,兩名果農在昭通市昭陽區灑漁鎮的果園裏采收蘋果。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我家種了8畝蘋果,早熟蘋果賣了三分之一,晚熟蘋果可收到12月。”李佐彪説,採摘高峰期忙不過來,請來七八個人幫忙,蘋果通過鎮裏的蘋果交易市場和網上渠道銷售,我們的蘋果很好賣,去年銷售額達23萬元。
種了20多年蘋果的李佐彪説,在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下,如今果園裏有了産業路,種蘋果方便多了,政府還組織培訓果農,教授種植、修剪、施肥等綜合管理技術。“我家的蘋果品種從起初的一兩個增至七八個,管理跟上了,收益也就越來越好了。”
在當地,灑漁鎮有着“蘋果之鄉”的美譽。
灑漁鎮黨委書記張朝勇説,目前全鎮種植蘋果13.1萬畝,年産量42萬噸,綜合産值超30億元。蘋果産業帶動群眾增收明顯,全鎮2.01萬戶群眾中有1.5萬戶種蘋果,種植戶年收入超10萬元的佔70%。灑漁鎮蘋果交易市場有3000多戶商家,交易期日均人流量5萬人次、車流量3萬輛次。
地處烏蒙山區的昭通,有着近百年的蘋果種植歷史。昭陽區蘋果産業發展中心主任楊龍江説,低緯度、高海拔、日照強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造就了昭通蘋果“色澤鮮艷、肉質細膩、汁液豐富、風味濃郁”的特點。
這是9月29日拍攝的昭通超越蘋果種植基地一景。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近年來,昭通把蘋果産業作為高原特色農業重點産業培育打造,不斷完善扶持政策,把蘋果産業發展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安排專項經費,重點扶持蘋果企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加快發展,全力統籌推進蘋果産業高質量發展,打造“蘋果之城”。
“從山腳到城邊,眼前的連片蘋果果園有10萬畝。”在超越蘋果種植基地,楊龍江告訴記者,昭通抓好新植果園建設,緊盯老果園提質改造,全力推進百萬畝南方冷涼高地優質蘋果生産基地建設,建成單體連片10萬畝蘋果高標準矮砧密植示範基地。
楊龍江感慨地説,以前群眾發展烤煙,畝産值僅五六千元,如今通過政府引導支持和龍頭企業帶動,蘋果種植組織化、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水平不斷提升,從最初引進的百株樹發展成近百萬畝,畝産值更是大幅上漲。
9月29日,村民陳開秀在超越蘋果種植基地介紹工作情況。新華社記者 林碧鋒 攝
“在蘋果基地上班,比以前種烤煙好多了。”37歲的昭陽區布嘎回族鄉花鹿坪村村民陳開秀,把家裏14畝地流轉給企業種蘋果,每畝年收入1100元,她負責果園滴灌、施肥等工作,丈夫也在果園裏務工,一天收入80至120元不等,全家年收入六七萬元。
龍頭企業引領,推動科技賦能,讓昭通蘋果産業蓬勃發展。
在昭通超越農業有限公司蘋果産業園區,全自動智能分選線正有序運行。“除了建設蘋果基地,培育蘋果品種,我們還有蘋果産業園區。”公司董事長溫連慶説,生産線實現機械上料、自動清洗、智能檢測、分類輸送、自動封箱,園區帶動600至800人就業,大部分是附近村莊的群眾。
“我們的蘋果供不應求,只能調配供貨,中秋節前後高峰期每天發貨40多車。”溫連慶説,公司目前與全國6家大客商合作,今年8月以來,已銷售蘋果近2萬噸,銷售額1.4億余元,較去年同期穩中有升。
9月29日,工作人員在昭通超越農業有限公司蘋果産業園區分選線上工作。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以品質求生存,以品牌促發展。一系列舉措,推動昭通蘋果走出大山。
“希望家鄉的蘋果讓更多人知曉。”昭通千柔農業科技公司董事長周楊説,公司致力於把昭通蘋果送到國內外各大商超及水果批發市場,目前和全國水果行業的多家頭部企業達成合作,終端銷售逐步從國內延伸到東南亞地區。“今年已接到5萬噸訂單,超過去年全年訂單量。”
近年來,昭通市堅定不移把蘋果産業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産業。如今,蘋果已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金果果”。2023年,全市蘋果綜合産值達130億元,蘋果産業覆蓋果農13.8萬戶52.7萬人,其中脫貧群眾1.86萬戶6.78萬人。
果農們的臉上,洋溢着豐收的喜悅。烏蒙大地,“蘋果之城”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