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9/26 21:19:28
來源:大理髮布

感受大理千年遺韻——洞經古樂

字體:

洞經古樂

以談演《太上玉清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而得名

在雲南很多地區廣為流傳

是一種千年流傳的音樂藝術

如同活化石一般保存至今

讓人仿佛穿越時光

感受到了唐風宋雨的古代韻味

其中,大理地區的洞經音樂

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獨具韻味

既有南詔宮廷音樂的典雅

還融合了白族民樂的飄逸

大理也成為洞經音樂傳播傳承最核心的區域之一

2013年11月

洞經音樂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

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大理洞經古樂的根源可以追溯至公元793年,南詔王異牟尋為&&臣服唐中央皇帝的心願,組織了一場盛大的樂舞,名為《南詔奉聖樂》。這部大型樂舞赴長安獻禮後,唐德宗不僅欣然接受,還賞賜了一部龜茲古樂給南詔。這些龜茲古樂成為了洞經古樂的重要源泉,廣泛吸納了古代音樂的精華,使得大理洞經古樂的樂曲豐富多彩。

  大理洞經古樂的音樂風格極為多樣,融合了道家音樂的飄逸、宮廷音樂的典雅、江南絲竹的柔美以及儒家音樂的渾厚。這種多元化的表現形式使得洞經古樂不僅在大理地區盛行,同時也對近現代民族器樂曲的創作産生了深遠的影響。著名音樂家聶耳創作的《翠湖春曉》即直接採用了洞經古樂《老挂腔》的改編,顯示了這一傳統對整個中國音樂的貢獻。

  大理洞經音樂可以分為唱頌音樂(又叫經腔)、純器樂曲(雅曲)、打擊樂三類。唱頌音樂伴隨經文宣講唱奏,純器樂曲完全用樂器演奏。每次演奏洞經人數一般不少於16人,通常以24人為多,規模大的洞經會也有達36人之多。樂隊分文場、武場兩組,人員有固定的座位和名銜。

  熱愛藝術的大理各族人民不僅善於創造,同時也善於繼承優秀的藝術傳統。至今活躍在大理州的民間洞經古樂社團超過340個,僅大理市就有90多個。這些社團主要由村社的民間宗教組織為基礎,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隊伍,如“三元會”“宏仁會”“樂善會”等等。近年來,一些純粹的音樂社團也涌現,如大理“南雅音樂社”“下關洞經古樂團”等。

  隨着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工作的深入推進,公布命名代表性傳人,搶救記錄整理資料,鼓勵民間洞經會開展活動等措施的實行,大理洞經音樂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傳承。

【糾錯】 【責任編輯: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