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不斷推動殯葬改革取得新成效——
推進移風易俗 守護綠水青山
永善縣推廣林下節地安葬。 供圖
●“十四五”以來,全省推進殯葬改革節約土地1萬多畝、節約木材約72萬立方米
●目前,全省劃定火葬區或少數民族節地生態安葬區人口覆蓋率、國土面積佔比分別達87.4%、68.34%
●昆明、曲靖、玉溪、保山、楚雄、文山等6個州(市)實現火葬區覆蓋率、火化率、殯儀館縣級行政區域覆蓋率、農村公益性公墓鄉鎮覆蓋率“4個100%”
●目前,全省67%的縣(市、區)實施節地生態安葬獎補政策,獎補標準1000元至5000元不等
近年來,雲南省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深化殯葬改革作為生態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牢牢把握殯葬公益屬性,穩步推進殯葬改革向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迭代升級,主動探索符合雲南實際的生態安葬發展路徑,保障群眾基本安葬需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十四五”以來,全省推進殯葬改革節約土地1萬多畝、節約木材約72萬立方米,廣大群眾參與殯葬改革的主動性、自覺性不斷增強,綠色、惠民、文明殯葬新風尚在全省逐步樹立。目前,全省劃定火葬區或少數民族節地生態安葬區人口覆蓋率、國土面積佔比分別達87.4%、68.34%。昆明、曲靖、玉溪、保山、楚雄、文山等6個州(市)實現火葬區覆蓋率、火化率、殯儀館縣級行政區域覆蓋率、農村公益性公墓鄉鎮覆蓋率“4個100%”。
突出惠民利民 讓“身後事”負擔更輕
遺體火化後家屬選擇生態節地安葬方式可享受惠民補貼政策;文明殯葬、喪事簡辦寫入村規民約,農村普遍成立紅白理事會,勸阻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行為……近年來,群眾普遍感受到殯葬改革帶來的變化,少了攀比浪費,辦“身後事”負擔更輕。
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沙橋鎮村民夏光華説:“殯葬改革好,既方便群眾祭祀,又環保節約土地。”他主動把自家祖上三代老墳遷入公益性公墓,還帶動部分群眾退墳還林。
殯葬是民生大事,實現“逝有所安”是新時代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省委、省政府始終站在戰略和全局的角度高位推進殯葬改革,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多次研究殯葬改革工作,省政府建立由省政府分管領導為總召集人的殯葬改革聯席會議制度,明確職能職責,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雲南省先後制定印發《全面深化殯葬改革的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強和規範殯葬管理工作的通知》《關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為深化殯葬改革提供有力支撐。
突出惠民利民,各地不斷健全完善惠民殯葬和生態安葬獎補政策。目前,全省67%的縣(市、區)實施節地生態安葬獎補政策,把骨灰植樹(花、草)等安葬、撒散、深埋、立體存放等不佔或少佔地方式,以及土葬區遺體深埋不留墳頭等生態葬式葬法納入獎補範圍,獎補標準1000元至5000元不等,不斷提高群眾參與和踐行生態安葬的積極性。
倡導移風易俗,各地將殯葬移風易俗納入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重要內容,充分調動基層黨組織、村(居)委會、人民調解委員會、紅白理事會、老年人協會等積極性,發揮基層民主協商在公墓選址、散埋亂葬整治等推進喪葬禮俗中的宣傳勸導、約束規範作用,將喪事簡辦、厚養薄葬、生態節地安葬等納入村規民約,多渠道全面宣傳殯葬改革政策,厚養薄葬、文明禮葬、低碳祭掃等理念深入人心、漸成主流。
堅持綠色生態 探索推行生態葬式葬法
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動海縣動混鎮,靜謐的賀開古茶山上霧氣氤氳、綠意蓬勃。從山腳的賀開村委會驅車8公里左右,便能看到公路旁的一片野生林,這就是賀開村委會曼邁村民小組的生態公墓,當地人稱之為“竜山”。
賀開村委會黨總支書記楊澤宗指着兩棵樹之間平坦空地上平鋪的新土説:“這就算是拉祜族的墳了,前幾天剛剛有老人去世,埋在這裡,其他的墳地已經和土壤融為一體,看不出來了。”
楊澤宗介紹,賀開村委會居住着拉祜族、傣族、哈尼族3個民族。其中拉祜族、哈尼族實行土葬,遺體裝棺後到“竜山”進行深埋,不立碑、不留墳頭,土地循環利用。傣族實行火葬,遺體在“竜山”火化後就地掩埋骨灰。這樣的喪葬習俗與如今倡導的生態殯葬文化契合。
為保護傳統生態安葬習俗,動海縣率先劃定生態安葬區,明確11個鄉鎮58個村居委會697個村居民小組為生態安葬區,覆蓋人口22.38萬人,佔戶籍人口的60%。同時,對少數民族傳統生態安葬墓地進行摸排,目前已行文備案852個民間公益性生態墓地。
今年1月,省民政廳聯合省財政、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農業農村、林草等相關部門印發了《關於開展生態葬式葬法試點工作的通知》,在滄源佤族自治縣、動海縣開展生態安葬試點工作。試點期間,動海縣對民間傳統生態安葬,骨灰火化後樹葬、花葬、撒散,遺體在公墓內生態安葬等葬式葬法進行獎補,同時依託現有殯葬設施改擴建,劃定生態安葬區域,鼓勵採取樹葬、花葬、草坪葬進行撒散、掩埋等生態葬式葬法,力爭到2025年底全縣生態安葬率達到80%以上,推動生態葬式葬法成為殯葬活動主流。
動海縣民政局工作人員白治洪説:“我們就是希望原來實行生態葬式葬法的群眾鞏固這種做法,引導受立碑、建墳風俗影響的群眾逐漸回歸傳統的生態葬式葬法。”
雲南省有25個世居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達1563.6萬人,佔總人口的33.12%。近年來,依託山多、水多、林多的獨特地理條件和佤族、傣族、拉祜族、布朗族、彝族、獨龍族等少數民族實行不保留骨灰或遺體深埋不留墳頭不立碑的傳統葬俗,各地按照少佔地、少硬化、綠化好的原則,因地制宜推廣符合綠色生態要求的安葬方式。動海、滄源兩地生態安葬試點工作穩步推進,成效顯著,受到了民政部肯定。
鼓勵探索創新 因地制宜推廣節地生態葬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蒼山腳下,濃郁白族建築風格的鶴雲峰公益骨灰堂安葬了附近銀橋鎮鶴陽、磻溪村委會的515名逝者。
鶴陽村委會黨總支書記董余香説:“為了保護蒼山的生態環境,逝世的村民一律實行火化,骨灰統一存放到骨灰堂。”鶴雲峰公益骨灰堂內設穴位3800個,可滿足兩個村近80年的殯葬需求,大大節省了土地,保護了蒼山自然景觀。
2011年,鶴陽村委會45名老共産黨員帶頭向政府申請修建骨灰堂。2014年,銀橋鎮農村公益性骨灰堂在政府的支持下建成使用,村裏的黨員又帶頭將逝世的家人安葬到骨灰堂,實現了由入土安葬到入室寄存的改變。董余香説:“這樣的改革不僅保護了環境、節約了土地,也為家屬節約了一兩萬元的喪葬費用,讓群眾得實惠。”
據悉,結合蒼山洱海一體化保護工作,大理州已建成骨灰堂(樓)47個,基本實現骨灰安葬只佔空間不佔土地。
在推進殯葬改革中,雲南省鼓勵不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地區探索符合本地區條件的最適宜的路徑,引導具備條件的地區積極開展生態節地安葬試點,以點帶面推動安葬模式從依賴資源消耗向綠色生態可持續轉型。如保山市施甸縣規劃建設骨灰堂(塔)98個,已建成投入使用68個;臨滄市建設生態集中安葬設施;昭通市在永善等縣探索建設骨灰撒散設施。
今年以來,雲南省多個州(市)還創新推進“水泥不進山”的林下節地安葬方式。
大理州在12個縣(市)積極探索林地、草地與墓地複合利用的節地型安葬設施建設新模式。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南詔鎮河西盤龍山生態紀念園依山就勢建在河西村委會的一片人工松樹林下,每個單人墓佔地不超過0.5平方米、雙人墓佔地不超過0.8平方米,碑高不超過0.6米,通往墓園的道路還種植了鮮花。
河西村委會黨總支書記楊文廣介紹,該墓園建設過程中堅持不砍樹木、不開挖、不硬化、不破壞原有植被,做到“墓穴給樹讓地”。村委會還通過“一事一議”的方式在現場召集村民舉手表決通過了紀念園的管理辦法,墓園可供河西、南山兩個村委會及南詔鎮西片區使用約20年,解決了周邊群眾反映的逝者到鎮級公墓安葬太遠的難題。目前巍山縣已推廣林下生態墓地8個,正在建設7個,還在廟街虎頭山公益性公墓等地勢較陡的地方因地制宜推廣“臥碑”模式。
昭通市永善縣在溪洛渡街道白沙村蔡家坪建設佔地800余平方米的集中林下生態安葬試點。採用不立墳頭、墓碑小型化方式,盤活閒置林地資源,堅持邊用邊建動態建設機制和運行管理機制,每年用多少建多少,林下生態安葬方式受到群眾廣泛歡迎。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綠春縣平河鎮建設硬化少、機械少、破壞少的雜木林下墓地,大水溝鄉在杉木林和茶園中建設節地生態墓穴,瀘西縣建設了永寧鄉阿峨林下節地生態安葬公墓。
雲南省各地因地制宜推廣節地生態安葬,受到了群眾的普遍支持。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説:“在殯葬改革過程中,我們深切體會到,只要堅定殯葬改革的目標方向,保持足夠耐心和定力,把道理向群眾講清楚,群眾普遍會理解和支持。”下一步,省民政廳將繼續總結推廣先進經驗,堅持綠色生態、突出惠民利民,堅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以點帶面推動安葬方式轉變、推進殯葬改革取得更多新成果。(記者 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