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林下三七種植及生態評估試驗示範基地。
走進文山市林下三七種植基地,密密匝匝的人工林下,成壟的三七長勢喜人。“這55畝三年生三七年底就能採挖,每畝預計産出250公斤鮮品,雖然産量僅為大田種植的四分之一,但預計葉部三七皂苷含量能達到傳統三七的1.5至2倍。”雲南七丹藥業林下種植項目經理馮建介紹了林下種植的優勢。
2022年以來,文山州與雲南農業大學朱有勇院士團隊開展技術合作,引進文山州內5家三七企業共建設林下三七種植及生態評估試驗示範基地240畝,探索林下三七種植管理和栽培模式,生産高質量有機三七産品。“利用生物多樣性相生相剋原理,加以避雨膜和誘蟲板等物理防治措施,種植全程不使用化肥、農藥,真正達到了綠色有機標準。”馮建説。
聚力提升種植規範化、科學化水平,文山州在老地復種技術攻關和林下種植取得重大突破,三七輪作年限從20年以上成功縮短到5年,全州發展林下三七種植2026畝,推廣老地復種4萬畝,全州6個三七基地1451畝獲批成為雲南省首批中藥材GAP(中藥材生産質量管理規範)基地。
向新質生産力要增長新動能,在工業製造環節,一項項現代技術被應用於傳統制藥的各個環節,提效率增動力。
陶瓷計量泵系統進行藥液充填,每分鐘可以灌裝1000瓶;每1支氣血康口服液都會經過120次拍照分析對比、4個不同類型站位的檢測,全自動燈檢機速度是人工檢測的20倍。雲南白藥集團文山七花公司綜合製劑車間內,專業生産器械有序運作,以道地鮮三七為原料的氣血康口服液經過一道道嚴格的工序産出,多環節確保産品質量。
將三七精深加工作為主攻方向,文山州不斷豐富三七各種業態,持續補鏈、延鏈,設立三七研究院,引進華潤三九、漳州片仔癀、雲南白藥集團等藥企巨頭,建立三七拍賣中心,實施産學研一體化項目,在園區內建設全國最大的三七趁鮮産地加工中心和加工&&,構建了集三七清洗、加工、交易、産品研發、質量檢測認證等為一體的全産業鏈集群,研發推出凍幹三七、三七日化、三七潤飲等新産品。
目前,文山市三七産業園區匯集40家生物醫藥類企業,加工企業年消耗三七4303噸,加工三七原料6199噸,出口三七原料238噸,實現加工産值44.54億元。
“數智”賦能提升産業核心競爭力。文山州加快建設三七全産業鏈數字化&&,搭建文山三七産業互聯網,建成區塊鏈防偽溯源&&“文山三七碼”、三七農業物聯網公共服務&&、三七産業大數據庫等,將數字化融入種植、加工、交易全産業鏈條,推動三七産業數字化、數據可視化、産品可追溯。
在雲南七丹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數智化指揮中心,數字大屏實時顯示三七種植基地環境和氣象數據,以及生産車間每一個環節的生産進度,全産業鏈發展情況一目了然。
“系統根據大量種植環境數據和農事管理數據,結合三七産出數據,形成三七的生長模型,再進行分析、優化、調整,構建出三七種植模型,反饋到三七種植中,缺什麼補什麼,提高三七産量和質量,同時避免資源浪費。”雲南七丹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講解員劉雪萍介紹,三七種植基地裝上了“智慧大腦”,種植管理更加精細、科學、標準。
隨便拿起一個訂單産品,用手機輕輕一掃,産品種植、採挖、加工、銷售等流程一清二楚。“&&將地塊等級、標準化種植、加工數據匯聚到溯源體系,形成全産業鏈的質量追溯&&,借助區塊鏈數據不可篡改性,打造實實在在的綠色道地三七,提升三七的品牌價值。”劉雪萍説。
在科技支持下,更多創新成果走出實驗室、進入生産線、走向市場終端。三七已成為全省能夠全面實施人工化、規模化、標準化種植和具備産業化開發能力的少數名貴中藥材之一,2024年1至7月,全州以三七為主的生物醫藥産業實現綜合總産值158.69億元。(記者 王世涵 張文峰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