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文山州舉辦“唱支山歌給黨聽·喜迎國慶慶豐收”合唱節暨2024年農民豐收節活動。記者 王世涵 攝
稻穀金黃,瓜果飄香。九月的雲嶺大地一派色彩斑斕,千里沃野處處生機盎然。
祥雲縣米甸鎮楚場河畔稻穀成熟,當地群眾和游客共嘗新米,分享豐收喜悅;瑞麗市姐相鎮飽滿的稻穗彎下了腰,新收稻穀在曬場散發着醇香;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芒信鎮中寨村成片的牛油果挂滿枝頭,豐收在望;華坪縣通達鄉萬壽菊競相開放,一片金黃……
禮讚豐收,共繪好“豐”景。在這個豐收的季節,廣大農民迎來第七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各地應農時、忙農事、享豐年。
不負光陰,雲南扛牢糧食安全責任,農業農村現代化邁上新&階。高原特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豐收的雲嶺大地展現着鄉村振興新面貌。
田野涌動新氣象
這幾天,稻田豐收的喜悅洋溢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呂合鎮的每個角落,金黃的稻穀如波濤般起伏,一派大好“豐”景。多年來,呂合鎮通過不斷探索,在水稻品種選擇、栽培管理、病蟲害防治、新品種示範等方面初步總結形成了一系列技術規範。
2022年,呂合鎮成功申報國家農業産業強鎮建設項目,水稻種植産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育秧工廠、插秧機、收割機等現代化農機設備一應俱全。“通過集中育秧和推廣全程機械化技術示範,每畝可為農民節約成本280元左右。”呂合鎮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馬春旺説。
今年,呂合鎮以水稻種植獲評“國家農業産業強鎮”稱號。通過省、州專家的理論測産、現場實收驗收,“雲科粳8號”大田生産畝産達700公斤以上。該品種適應性強,抗病、高産,深受當地農戶歡迎和種子經營戶的好評。
從傳統的“鎬鋤鐮犁”到智能化的“金戈鐵馬”,從昔日的“彎腰下田”到如今的“機器換人”,現代化農機的運用讓人、田、地的效率達到最佳。
“10棵挂果堅果已采收248.6公斤,收入超2000元,畝産平均可達500公斤,接近澳大利亞的堅果平均單産。”雲南省科技特派隊相關負責人説。9月,滄源佤族自治縣班老鄉的堅果進入集中采收季。省科技特派隊通過在上班老村開展“優質高産澳洲堅果品種+綠色肥料高效精準施用+林下經濟作物套種+邊境地區丘陵山地高效複合種植模式集成示範”,破解當地夏威夷果品質差的問題。通過推廣“堅果+豆類+佤雞”綠色種養模式,達到豆類養地效果,實現家禽飼料供給。
今年是雲南農業現代化三年行動的收官之年,朝着“重點産業全産業鏈産值增加到2.9萬億元”這一既定目標,科技興農、綠色興農等亮點在各地不斷涌現,田野裏滿是新氣象。
富足生活新光景
讓廣大農民過上好日子,是雲南省“三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雲南在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過程中,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群眾的福祉作為根本出發點,不斷提高農民群眾的生活質量。
孟連牛油果“334”利益分配機制、蒙自藍莓“622”利益分配模式、會澤“三個組織起來”、沾益區推行“322”模式等一批典型經驗,不僅激活了鄉村産業,也鼓起了農民的腰包。
在各種模式的推廣下,全省各地因地制宜,興産業、富農民。走進龍陵縣龍山鎮尹兆場村湯德龍石斛種植基地,整齊排列的大棚裏,一個個育苗床上的石斛鬱鬱蔥蔥。當地積極探索“石斛+多元産業”協調發展的現代産業模式,推動原有的石斛産業提質增效,大力發展中草藥産業,農業發展勢頭強勁,農戶增收致富成效明顯。
“今年石斛價格每公斤20元左右,畝産600公斤,比種其他農作物都划算,明年我打算擴建2畝左右。”尹兆場村石斛種植戶湯德龍説。目前,尹兆場村石斛種植面積1500畝,帶動800餘人從事石斛楓鬥加工、銷售,實現種植收入1300萬元、加工收入950萬元,戶均增收3萬餘元。
富了口袋也要富腦袋。雲南省在不斷提升農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也高度注重精神文化的豐富和發展。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丙中洛鎮秋那桶村有一間“半山花語”鄉村書屋。多年來,在書屋創立人甘文勇和當地政府、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書屋藏書4萬多冊,成為村子裏的圖書館。麻栗坡縣為天保鎮天保村平安坡村小組的留守兒童安排教師“一對一”挂聯,在學習輔導、心理健康等方面開展“媽媽式”服務。
類似這樣的鄉村書屋、教育幫扶案例還有很多。紮實推進共同富裕,雲南積極處理好“富口袋”和“富腦袋”的關係,努力向既要家家“倉廩實衣食足”,也要人人“知禮節明榮辱”方向邁進。
美麗鄉村新風貌
“風吹過麥浪滾滾,很‘出片’。這個季節,不僅有金黃稻田可以看,還能下田體驗一把稻田捉魚。玩累了,在稻田旁的咖啡館來一杯醇香咖啡,三五好友聊天很愜意。到飯點,也不着急走,特色美食總有讓客人滿意的。想看日出日落,不妨住下來,第二天繼續解鎖美麗鄉村。”南華縣龍川鎮靈官社區的秋葉田·稻田理想研學基地負責人馬俊説。
2023年,在楚雄州委組織部支持下,南華縣按照“田園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思路,引入企業盤活閒置土地,建設秋葉田·稻田理想研學基地,着力將其打造為南華縣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示範樣板。一年時間,這裡已成為社交&&的“打卡”地。
如今,在適宜發展鄉村旅游的村莊,稻田已不再是單純的産糧地。稻魚共生不僅提高了糧食産量,還多了一份稻花魚的收入。結合鄉村旅游元素,一塊稻田裏生出“豐景田”“風景田”兩塊田。
“産業+”的模式不斷衍生,雲南鄉村新意不斷。像馬俊一樣的鄉村能人、“新農人”、“農村CEO”等涌現,讓農村成為大家嚮往的地方。
眼下,隨着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有力推進,雲南省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農村衞生戶廁、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覆蓋率等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效能穩步提升,農村改革持續深化。越來越多的鄉村不僅有産業、有能人,更有推窗見綠的好風光。
這是一份來之不易的豐收答卷,是雲南以“千萬工程”為引領,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結果。新征程上,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特色農業強省”這條工作主線,雲南“三農”工作者和農民群眾正擼起袖子加油幹,奮力將美好圖景變為現實。(記者 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