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立足“一面山、一江水、一座城”的資源稟賦,借勢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建設,致力打造“湖濱生態、避寒康養、宜居宜業、宜游宜養”湖濱旅游康養目的地,一個移步換景、滿城湖光的濱江旅游城市初具雛形。
城水相依的巧家縣城(9月12日攝)。新華網發(巧家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湖濱之城岸綠景美
秋日裏的巧家縣城,金沙江水碧波蕩漾,生態廊道綠意依舊、江風習習,其間來往行人歡聲笑語,好一幅“山水輝映、藍綠交織、人城相融”的和諧畫卷。
巧家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為底,持續推進城市擴綠增綠,並依託湖濱資源優勢,圍繞“水清、魚游、岸綠、景美”目標,在老城區做“減法”、新城區做“加法”,對標A級旅游景區建設標準,着力打造18公里濱江休閒運動生態廊道,構建“有行、有憩、有景、有活力”的濱江景觀體系。
目前,巧家縣新建和改擴建城區道路11條,“三縱四橫”幹道路網全面貫通,正推動建設“15分鐘生活圈”;推動實施“燈明景靚”工程27個,新建公園和景觀節點13個,為城區增綠71.23萬平方米,讓市民“推窗見綠、出門入園”。
巧家縣城傍晚美景(9月12日攝)。新華網發(巧家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移民搬遷安居樂業
“現在和以前的生活比起來,變化太大了,交通和生活便利了很多。”巧家縣玉屏街道濱江社區居民錢命娣這樣評價易地搬遷後的生活。
當初,因建設白鶴灘水電站,巧家縣約有5萬名群眾進行了易地移民搬遷。為滿足移民住房需求,巧家縣修改縣城總體規劃,將原規劃中33個小而散的農村集鎮安置點調整為13個集鎮安置區,建設734棟21850套安置房,錢命娣所在的濱江社區便在其中。
巧家縣移民搬遷安置區(資料圖)。新華網發(閆科任 攝)
為讓搬遷後的移民“穩得住、可融入、有就業、逐步能致富”,巧家縣按照“分類實施、精準施策、聚焦就業、強化管理、促進融入”的原則,以管理服務為保障,以轉移就業為抓手,不斷提升搬遷群眾獲得感和安全感。
自2021年起,巧家縣把移民就業幫扶工作擺在突出位置,以促進移民就業增收為核心,引進多家人力資源公司進駐移民安置區常態化開展就業招聘,並通過精準摸排、強化宣傳、技能培訓、真情幫扶等措施幫助移民實現就業,對外出就業人員採取“點對點”“一站式”全程保障服務措施,讓務工人員實現“出家門上車門、下車門進廠門”無縫銜接。
巧家縣濱江休閒運動生態廊道(9月12日攝)。新華網發(巧家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文旅融合業態創新
走進巧家縣七里漂浮碼頭,涼爽的江風撲面而來,入眼是壯闊的金沙江水,江面在陽光下波光粼粼。
七里漂浮碼頭(資料圖)。新華網發(閆科任 攝)
“目前,在七里漂浮碼頭已運營的項目有游艇、快艇、摩托艇和水上飛機。”巧家縣白鶴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宇洋介紹,七里漂浮碼頭項目運營以來,已接待游客15萬人次,收入超200萬元,帶動當地30餘人就業。
近年來,巧家縣聚焦湖濱旅游康養目的地發展定位和“金沙江畔·水韻巧家”城市形象定位,不斷“更新觀念優服務、探索創新強供給、宣傳推介拓市場”,走出了一條文旅融合的發展之路。
目前,巧家縣建成運行凱希曼文旅樂園、七里漂浮碼頭等一批文旅項目,並成功舉辦蒙姑滑翔傘首飛慶典活動、蒙姑首屆滑翔傘全國邀請賽暨紅糖音樂節、全民自行車賽等活動,持續推動文旅産業繁榮發展。
如今的巧家縣城區“三步一風景,五步一游園”,景觀隨處可見,一棵棵樹木挺拔蒼勁,一簇簇鮮花美麗奪目,高峽平湖水天一色,每天在江邊公園散步、跳廣場舞的市民越來越多,市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逐漸提升。(完)(范芳鈺 李晶晶 饒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