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8/24 09:11:33
來源:雲南日報

雲南:走好生態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

字體:

  雲南以改革為動力,守護好綠水青山、實現好金山銀山——

  走好生態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

  8月,多地上榜全國氣溫“火熱”排行榜,而涼爽愜意的雲南,山清水秀,游人如織。七彩雲南,美美與共。美在藍天白雲,美在綠水青山,美在豐富多樣,美在色彩斑斕。“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絢麗多姿,令人嚮往。

  近年來,雲南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努力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一份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美的生態答卷,鋪展在廣袤的雲嶺大地上。

  “我們落實中央改革部署,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推出了一些新舉措。”近日,由中宣部組織開展的“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採訪活動走進雲南,省委書記王寧在接受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等央媒記者採訪時介紹,在雲南,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的進展,不僅帶來了新的發展理念,也帶來了更和美的自然。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雲南

  作為中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省份和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探索、經驗和成果備受媒體關注。

  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雲南起步早、抓得實、創新多,在全國率先發布生物多樣性白皮書,發布了物種名錄,制定了我國首部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地方性法規,建成我國首個、也是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種質資源庫。全省劃定自然保護地330多處,90%的生態系統和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

  2021年籌辦COP15期間,“短鼻家族”15頭亞洲象以一場罕見的長途旅行,吸引世界目光。全球3000多家媒體進行跟蹤報道。這段人與大象友好相處的溫馨之旅,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場景,體現了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理念和成果。

  為了保護好亞洲象,雲南正在創建亞洲象國家公園。如今在雲南的亞洲象,從上世紀80年代的180多頭增加到300多頭。曾經“北上南歸”的大象家族,新出生了兩頭小象,“分家”成兩個家族,彼此間經常“串門”,場面十分溫馨。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場景,在七彩雲南隨處可見。2023年9月,“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成功,也正是源於當地的布朗族、傣族、哈尼族等,像守護傳家寶一樣愛惜茶園,創造了茶在森林中、村在茶林中的生態文化景觀,實現對文化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以及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雲南各族群眾與生態環境和諧共生,形成了哈尼族梯田文化、納西族東巴文化等,許多傳承千年的生態文化,極大豐富了中華生態文明的內涵。

  在COP15大會致辭中,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發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倡議。雲南努力當好這一重要理念的踐行者、傳播者,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實踐基地和展示窗口。

  生態優先唱響“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

  雲南是我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好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2023年雲南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強調,抓生態環境就是抓雲南的永續發展、就是抓子孫後代的民生福祉。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雲南省提出“保護為先、治污為重、擴綠為基、轉型為要、發展為本”的思路,帶污染的錢,再多也不賺;帶污染的項目,再大也不要,打好3場仗、抓實8件事。

  目前,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16個州(市)政府所在地空氣優良率保持在98%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91%,優良水體比例提升至94%。

  通過大力推進城鄉綠化美化,把樹種在市區、街區、小區、廠區,種在群眾身邊。兩年多來全省完成營造林850萬畝,各族群眾共建共享綠美雲南。

  統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堅決扛起上游生態保護政治責任,一體抓好治污水、治垃圾、治農業面源污染、改善水生態,確保一江清水出雲南。

  生態向好,海菜花開。隨着洱海生態的改善,被譽為水質“試金石”的海菜花,這兩年又重現湖面,去年分佈面積達25萬平方米。

  作為長江上游重要支流的赤水河,生態不斷向好,魚的種類從2020年的36種增加到現在的43種,金沙鱸鯉等珍稀魚類數量與日俱增。

  環境優美、生態宜居是雲南鮮明的標識。翔實的數據、生動的案例、亮眼的成績,受到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者點讚。

  全力改善水生態的同時,雲南省大力建設綠道和濕地,以此劃出邊界,防止臨湖開發,讓湖泊休養生息,還老百姓清水綠岸。如今,在洱海生態綠道,每天都有群眾健身鍛煉、旅拍打卡;在滇池濕地公園,紅嘴鷗每年如約而至,與游客親密互動。這種人、城、湖的美美與共,正是“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的一份獨特魅力。

  綠水青山顏值更高,金山銀山成色更足

  雲南處處好山好水、好生態、好風光,這是一筆巨大的寶貴財富。多年以來,雲南省創新推進綠電、文旅、綠色食品等生態價值實現,將“生態+”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努力走出一條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綠色發展新路子。

  “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唱響彩雲之南美好生活。生態旅游成為雲南旅游的優勢和特色,全省有A級景區600多家,生態旅游景區佔72%,西雙版納的野象谷、迪慶的普達措、麗江的玉龍雪山、昭通的大山包等,成為人們嚮往的生態旅游目的地。

  “綠色顏值”變“富民價值”。騰衝市司莫拉村通過生態旅游帶動農家樂發展和土特産銷售。2023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2.25萬元,比2019年翻了一番。

  立足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生態經濟。雲南茶葉、鮮切花、堅果、咖啡、中藥材、煙草、天然橡膠種植面積和産量持續位居全國第一,蔬菜、水果、肉牛、生豬等産業規模居全國前列,咖啡面積和産量均佔全國95%以上。雲南把發展綠色有機食品作為農民增收的好路子,不斷發力讓好的農産品賣出好價格,目前全省有機産品獲證數2700多張,居全國第二位。

  牛油果近年來備受市場青睞,國內80%鮮果産自雲南省孟連縣。當地把家門口的要素組織起來,農民出地出力,科技公司出苗木出技術,國有企業、合作社出資金和管理,以“334”的模式進行分配,入股的農戶每畝可分紅7000元左右。雲果、雲茶、雲咖、雲菜在把營養和健康帶給大家的同時,也把收益更多留給了當地農民。

  澎湃涌動的“綠電”成為雲南構建現代産業體系、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有力支撐。今年7月,雲南省電力裝機突破1.3億千瓦,綠色能源佔比超過90%。發揮綠電和礦産資源優勢,形成綠色鋁、綠色硅、有色金屬新材料、新能源電池等重點産業鏈並推動産業鏈發展取得良好成效。

  既增綠、又增收,繼續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發展林下經濟、生態旅游、碳匯産品、綠色食品、“綠電+先進製造業”……“雲南將以改革為動力,守護好綠水青山、實現好金山銀山,走好生態綠色高質量發展的路子。”王寧&&。(記者 胡曉蓉 段毅)

【糾錯】 【責任編輯:丁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