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昆明8月24日電(劉馨蔚)將“雙語普法”融入民族節慶、在庭審現場以案釋法、把普法工作搬進直播間、讓法律知識活躍在田間地頭……近年來,雲南省緊密結合邊疆民族地區工作實際,着力在創新普法形式上下功夫、在豐富普法載體上做文章,探索出“民族化、通俗化、大眾化”普法工作新路徑,有效實現法治供給和受眾需求“雙向奔赴”。
玉喃溜在分享普法經驗和感悟(攝於8月22日)。新華網發(供圖)
“雙語普法”成就傣族群眾的“喃滴溜”
她是祖國邊陲的一抹“檢察藍”,是邊疆安定的守護者,也是少數民族語言普法的耕耘者。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玉喃溜被家鄉百姓親切稱呼為“喃滴溜”(傣語意思是“家裏唯一的寶貝姑娘”)。
針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群眾法律意識較為淡薄的情況,玉喃溜提出了開展“雙語法治宣傳”的想法。她充分發揮自己精通傣語的優勢,組織幹警深入村寨,用民族語言宣講黨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力求讓法律知識貼近群眾,深入人心。
起初,普法工作並不順利,鄉親們或因農忙無暇顧及,或因語言障礙難以理解。“農忙時節,鄉親們忙於生計,無暇顧及;而農閒時,雖然有人前來聽講,但往往中途離場。”玉喃溜&&,雖然普法工作遇到許多挑戰,但是她從未想過放棄,而是不斷調整策略。
2022年1月31日,一場特殊的直播公開開庭審理在景洪市動龍鎮賀管村委會叭嘎村小組進行,土某運送他人偷越國境案的審理讓哈尼族大媽們深受觸動。“你們把法庭開到我們村,我們覺得‘由猛’(非常好),很有用。”這句話,是對玉喃溜團隊創新普法方式的高度認可。
隨着雙語普法活動的深入,少數民族群眾對學法的需求越來越大。玉喃溜和她的團隊乘勢而上,開設了手機直播雙語普法欄目《檢察官微課堂》短視頻,持續推進線上直播普法活動。同時,在抵邊村寨、企業、社區掛牌成立155家法治學堂,讓群眾在“沉浸式”學習中提升法治素養。如今,單場直播流量已突破百萬。
李虹霏在分享打造“茶城森警”新媒體賬號的經驗做法(攝於8月22日)。新華網發(供圖)
“茶城森警”走“新”更走“心”
點進“茶城森警”的新媒體賬號,各類接地氣、有溫度的視頻映入眼簾,既有對野生動物保護相關法律知識的科普,也有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溫情故事。
一條名為“狐狸的微笑”的短視頻,收穫高達1.6億的播放量,點讚1083萬,評論43.2萬;一條“民警帶薪哄猴8小時,稱女朋友都沒這麼難哄”的短視頻,引來網友感嘆“想要加入這個工作行列”;一條名為“警局接待動物幼崽太多專門配奶瓶”的短視頻,受到了全網關注並衝上熱搜……
“茶城森警”所生活的普洱市,生活着多種珍稀動物,於是他們把用心宣傳野生動植物保護法律知識當作義不容辭的責任,通過展現一個個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溫情故事,將“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的幸福生活理念厚植於每個人心中。
在“茶城森警”賬號中頻頻出鏡的“茶姐”李虹霏,是普洱市公安系統裏的一名宣傳民警。李虹霏介紹,“茶城森警”新媒體賬號運營6年來,一直在摸索、嘗試,沒有間斷過更新。目前,全網粉絲累計達到1238萬,累計發布短視頻3896條,累計播放量18.9億,短視頻獲讚量超過5個億,成為推進野生動植物保護的重要普法&&。
“我們的茶城森警都很喜歡一句話,唯有看見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才能改變。”李虹霏説,讓豐富有趣的普法內容觸達更多用戶,並讓更多的人參與到自然環境保護工作中,這就是“茶城森警”一以貫之的追求。
嚴紅忠在分享“華仙大媽”普法視頻“出圈”的經驗做法(攝於8月22日)。新華網發(供圖)
在田間地頭蹚出普法新路徑
細數普法短視頻的“頂流”,來自臨滄的“華仙大媽”絕對榜上有名。
視頻中,“華仙大媽”是一個活躍在田間地頭、講着方言、言辭幽默犀利、選擇性耳背、專“坑”兒子的形象。有網友評論他們的視頻“前言不搭後語,卻句句在理”,不僅直擊法律意識薄弱的群體,也讓專業人士直呼驚喜。
實際上,這個普法網紅賬號背後的主創人員,都來自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出鏡的“華仙大媽”是一名農村婦女,而視頻中那個經常挨批評教育的大良就是她的兒子嚴紅忠。現實中,他是團隊裏的攝影師、剪輯師、編劇、策劃,同時也是演員。他們行走在田間地頭,把農家庭院當作舞&,將法律知識轉化成“土味”十足的地方話,用嘮嗑的形式講給群眾聽。
嚴紅忠介紹,去年他們集中拍攝了28條普法視頻,最高單條播放量達到1500多萬。
“我們來自農村,這是我們的特色,也是優勢所在,我們了解農民,知道農民們對什麼感興趣,有什麼法律需求,然後以‘貪小便宜會上當,好高騖遠會上當,人心不足蛇吞象,最後就是會上當’這種輕鬆幽默的‘拉家常式’普法,結合本地方言,傳播通俗易懂的法律知識。”嚴紅忠介紹。
普法能否深入人心,關鍵就看普法方式接不接地氣。嚴紅忠&&,雖然自己經常會為了思考腳本,整宿整宿睡不着覺,為拍攝一句&詞,拉着媽媽一遍又一遍的排練,最多的時候一句&詞拍攝了40多遍,但是他們認為現在做的事情能切切實實的幫助到別人,就應該堅持做下去。
李學平在分享38年普法工作的經驗和感悟(攝於8月22日)。新華網發(供圖)
普法38年助力法治光輝照彝鄉
左腳舞也能用來普法,山歌小調也能用來普法。
榮獲“2023年度法治人物”稱號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司法局一級主任科員李學平,是從“一五”普法到“八五”普法的親歷者、堅守者和奉獻者。
1986年,我國實施“一五”普法規劃。領導考慮到李學平是彝族有語言優勢,就讓他去彝族地區幹普法。這一幹就是38年,他再也沒離開普法工作的第一線。
“二五”普法階段,“最時髦”的是放錄像,李學平就深入各村寨放電影,電影放完趁人還沒散,趕緊給村民講兩個法條;“三五”普法階段,李學平每天開着大喇叭法制宣傳車穿梭於大街小巷;“四五”時期,李學平又借助彝族特有的左腳舞和花燈,將一些典型案例編寫成普法宣傳歌謠,與左腳舞曲巧妙結合,用民族文化詮釋法治,讓村民們在唱跳中學法;進入“六五”普法末期,李學平便和同事一起收集、整理轄區範圍內發生在群眾身邊的典型案例,拍攝製作了法治宣傳教育專題片《熱壩説法》。如今,《熱壩説法》已成為楚雄州普法品牌創建的一張亮麗名片。
回顧“一五”到“八五”的普法路,李學平感慨道,從普法方式變化中,能看出法治中國的建設進程和巨大進步。普法工作也需要跟隨時代的進步不斷創新方式方法,不斷提高普法的針對性、實效性和覆蓋面。
“現在我退休了,但還有一支基層普法工作隊伍頂在前面。相信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普法隊伍中,讓法治的光輝一直照耀在彝鄉!”李學平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