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美麗公路小沙壩服務區。
迪慶普達措景區遊船。
江召高速公路。
讀書鋪服務區。
旅客在機場品嘗元江芒果、參與互動。圖片均為供圖
一路一風景,一域一特色。近年來,雲南省交通系統圍繞省委“3815”戰略發展目標,全力推動交通和旅游強強聯合、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同發展,打造雲南具有國際國內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交旅融合示範,使雲南成為人人嚮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有力支撐“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旅游品牌建設。
日前,省交通運輸廳、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擬定了《推進交通旅游融合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完善交通配套設施、打造交旅融合項目、培育交旅融合産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4個方面15項具體任務,旨在打造一批交旅融合品牌,以“交通+旅游”叫響“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
近日,記者深入公路、鐵路、民航、水運等交通運輸各領域,在一線感受和觸摸雲南以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和旅游産業資源深度融合,構建“快進慢游”交通旅游網絡,建設設施完善、項目精品、服務優質、産業兼容的交旅融合發展體系的蓬勃態勢。
公路 路景交融 美在路上
從馬關縣城出發行駛7公里,就到了依山傍水、風景宜人的鞍馬湖七彩音樂風鈴小鎮。在入村道路兩旁,一簇簇美麗的花草、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版畫、一排排獨具特色的竹籬笆映入眼簾,路景交融,游客能在感受小鎮風土人情的同時,體驗果實採摘的樂趣。
“隨着綠美公路建設持續推進,鞍馬湖七彩音樂風鈴小鎮依託資源稟賦、産業基礎和自然條件等優勢,在小鎮公路沿線建設水蜜桃、甜桔柚、藍莓等多個果蔬採摘旅游體驗基地,種植面積達600余畝,不僅讓游客樂在其中,也讓群眾富在其中。”馬關縣鞍馬湖七彩音樂風鈴小鎮負責人介紹。
公路綠了、環境美了、群眾富了,對於家住鞍馬湖七彩音樂風鈴小鎮景區的大多數村民來説,綠美公路建設讓他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交旅融合發展帶來的紅利。
2022年,雲南省全面實施普通國省道綠美公路建設,以“暢安舒綠美”為建設目標,以擴綠增美為主要措施,夯實公路基礎,完善交通安全設施,恢復路側植被,整治路域環境,助力交旅融合。今年5月,省政府在普洱召開現場會,充分肯定綠美公路建設“點上有特色、線上有風光、面上有風景、做法有創新”。
綠美公路建設開展以來,雲南省聚焦重點路段,建成以鳳凰樹為主的寧洱至那柯裏路、以黃花槐為主的文山機場路、以木春菊為主的昆明至轎子雪山路、以小葉榕為主的賓川至雞足山路、以雲南櫻花和藍花楹為主的澄江江川環湖路、以白楊為主的寧蒗至瀘沽湖路、以鳳凰樹為主的耿馬至滄源路、以三角梅為主的六庫至曼海橋路等典型標杆,帶動建成普洱市以“一品紅”為主、廣南縣以冬櫻花為主、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以茶樹為主的一批綠美公路。目前正在向交通運輸部和文旅部申報普洱磨黑至那柯裏旅游公路。
省公路局副局長楊堯介紹,通過科學規劃不同區域綠美公路,公路部門摒棄栽樹種花、單純綠化的簡單思維,按照系統規劃、分段實施、整體提升的思路,因地制宜做好規劃設計。在生態脆弱的石漠化、高寒冷涼、幹熱河谷地區,優先保護生態環境,適當擴綠增美;在自然生態條件好的區域和旅游景區景點,着力打造綠美公路。
2024年至2026年,省公路局計劃再建普通國省道綠美公路6000公里,着力打造昆明周邊、大滇西旅游環線等重點路段,逐步實現連段成線、並線成網,致力推進交旅融合、交文融合,服務雲南全域旅游發展。力爭到2026年底,全省普通國省道綠美公路達1萬公里以上,讓廣大游客對“美在路上”體驗更直接,對“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感受更真切。
鐵路 坐火車 深度游
“坐動車去老撾旅游,是一次不錯的體驗。”暑期以來,乘坐中老鐵路跨國旅行備受青睞。
“坐著動車去老撾火了,現在我每月都會組旅游團去老撾。”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國際旅游服務有限公司東南亞旅游業務負責人杜婷婷説。
中老鐵路國際旅客列車開行以來,該公司深入分析跨境旅游市場和旅客需求,依託中老鐵路運輸優勢,精心策劃“夢幻秘境·湄瀾全景”12日游、“坐著火車游老撾”7日游等老撾跨境旅游線路和産品,與國內優質旅行社密切合作,組織全國各地旅客乘動車前往老撾旅游。
中老鐵路自2021年12月3日通車運營至今,已有96個國家和地區的22.2萬名旅客選擇乘坐中老鐵路動車跨境旅行。2023年4月13日中老鐵路國際旅客列車開行以來,以“坐著火車游老撾”為主題,在各相關部門共同推動下,旅行社聯合鐵路部門將西雙版納、瑯勃拉邦、萬榮、萬象等中老鐵路沿線著名旅游城市和景區景點串聯,打造了獨特化、優質化中老跨境旅游産品。
“昆明局集團公司與中旅資産公司合作,計劃今年內完成高端旅游列車改造並投入運營。隨着老泰免簽政策、‘磨憨鐵路口岸144小時過境免簽’等利好政策陸續&&,中老泰特色國際旅游列車線路産品將陸續推出市場,實現品牌化經營、規模化發展。”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國際旅游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華剛説。
立足雲南獨特的區位優勢、生態優勢和資源優勢,按照全省旅游高質量發展大會部署安排,鐵路部門充分挖掘鐵路運輸網絡和旅游資源優勢,加快推進“鐵路+旅游”深度融合發展。2023年11月17日,“象往號”首趟省內環線旅游列車線路産品“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從雪山到雨林”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全國各地廣大旅客的青睞。從溫暖春城到雪域高原、從皚皚雪山到熱帶雨林,旅游列車線路將雲南雄壯奇險的高原雪峰、孕育生命的熱帶雨林、奔流直下的大江大河、靜謐旖旎的高原湖泊串聯起來,讓旅客坐著火車便能感受到雲南複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及立體氣候所造就的獨美風景,在11天的行程中穿越春夏秋冬。
截至今年7月,“象往號”共開行12趟,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旅客5850名。華剛介紹,為持續強化線路旅游産品設計,發揮“從雪山到雨林”特色産品的市場效應,公司計劃推出“古韻滇南”“秘境滇東北”“夢幻滇東南”“暖冬雲南”等旅游産品,豐富“象往號”旅游列車線路産品,逐步提升“象往號”旅游列車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
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聚焦“交通+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這一目標,鐵路部門將持續發揮中老鐵路運輸優勢和沿線豐富的旅游資源條件,持續做強做大中老跨境旅游業務,用好中泰免簽等優惠政策,適時將中老旅游産品延伸至泰國、柬埔寨等國,增強産品的吸引力;突破以旅游列車為交通工具的傳統經營理念,將獨特文化元素融入旅游全過程,積極謀劃開行特色旅游列車,打造中老高品質旅游列車;加強市域(郊)鐵路與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的有機銜接,形成一體高效的多層次軌道交通體系;協同地方和行業部門共同研究推進“火車+飛機+汽車”聯運聯程産品、鐵路與地鐵安檢雙向互檢互認等項目;發揮鐵路與其他交通運輸方式的各自比較優勢,不斷擴大空鐵聯運、公鐵聯運業務範圍,推進鐵路與民航、公路場站、城市軌道交通的信息共享、服務暢通、換乘便利。
民航 在機場“遇見雲南”
新鮮野生菌、農特産品、彝繡文創琳瑯滿目……連日來,在昆明長水國際機場出發大廳,身穿民族服飾的彝家人以飛旋的舞步展示着南華的熱情。舞&兩側,眾多游客駐足圍觀。伴隨着歡快的三弦,阿卡舞起,舞袖旋轉,不少旅客加入打跳隊伍載歌載舞。
為進一步宣傳推介“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深入打造“世界野生菌王國”文化旅游目的地,昆明機場與南華縣政府於8月3日至7日在昆明機場舉行“世界菌鄉 你我共享”南華縣形象宣傳周活動。借助昆明機場的窗口效應,持續引流野生菌美食文化節消費市場,進一步提升南華城市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充分發揮機場門戶窗口聚勢引流作用,搭建多方資源互通共享&&。近年來,昆明長水國際機場深耕人文機場打造,探索航空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先後聯動各州市文旅部門在機場航站樓開展城市營銷推介活動,為旅客集中展示雲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文旅資源。把機場打造成為全省旅游和民族文化的推廣陣地,聚力開啟航空文旅融合發展新篇章,讓旅客在機場“遇見雲南”,持續擦亮“雲南旅游”金字招牌。
作為強化樞紐建設的關鍵一環,昆明機場重點聚焦中轉服務提質增效,打造“易暢轉”品牌,開通至官渡古鎮、翠湖公園、鬥南花市等多條城市觀光線路;增加城市候機樓和驛站數量,為中轉旅客提供過夜住宿、免費電瓶車、快速安檢通道等延伸服務。充分發揮昆明機場航空資源和旅游資源雙重優勢,力求讓廣大旅客獲得更美好的出行體驗。
放眼全省,各機場以更多元的形式、更有力的協同,探索文旅融合發展新點子、新路徑。大理機場結合“大理之城,大禮至誠”文旅主題,在依託地方政府旅游産業優勢基礎上不斷深化航旅融合、推進航旅共進。騰衝機場依託雲南首家“雙AAAAA”景區城市——騰衝的優質文旅資源,在省內推出首條機場與地方文旅元素相結合的“和順安檢通道”。充滿古鎮韻味的“和順安檢通道”內一步一景,再次喚醒歸途旅人“小橋流水、鳶飛魚躍”的和順記憶、騰沖印象。
今年火把節前夕,瀘沽湖機場提前謀劃,積極參與寧蒗彝族自治縣政府在上海、昆明等地開展火把節前的系列營銷活動。通過航線推廣、優惠航旅産品推介,吸引更多旅客乘飛機前往瀘沽湖,航班客座率大幅上升,為當地的旅游經濟注入了強勁動力。
山水與人文交融,美食與文化碰撞,萬家燈火裏,儘是彩雲之南的青山遠黛、雲品飄香。在機場品嘗雲南特色美食,選購雲南土特産,感受雲南少數民族風情文化……如今,過往旅客不出候機樓,即可體驗“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
水運 水路旅游特色足
“綠水倒映青山影,遊船爭渡畫中行”,這是普達措國家公園水路旅游客運“特色文化游”精品航線的真實寫照。
依託普達措國家公園“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産以及哈巴雪山豐富的自然資源,游客乘坐遊船可以欣賞屬都湖沿線的地質地貌、湖泊濕地、森林草甸、河谷溪流,將春日的山花爛漫、盛夏的牧草豐美、金秋的層林盡染、隆冬的白雪皚皚盡收眼底。
“航線的打造不僅開拓了水路旅游開發的新模式,還為周邊社區牧民及上山採集松茸的村民提供免費渡船服務,改善了周邊村寨的交通出行條件。利用遊船開展研學教育牧場體驗活動,間接帶動周邊牧場群眾增收。”航線運營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堅持與社區共建、與社區共享的發展理念,對公園周邊社區實施反哺政策及教育補貼,反哺政策惠及周邊2個鄉鎮、3個村委會的24個村民小組880余戶村民3700餘人,累計支付反哺資金1.6億元,有效助力鄉村振興、促進民族團結進步。
普達措國家公園水路旅游客運“特色文化游”精品航線是雲南省海拔最高、生態價值最高、最具藏族特色、最便民利民的一條水路旅游精品航線,也是雲南省打造水路旅游精品航線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雲南省積極打造功能完善、內涵豐富、便捷舒適、安全綠色的高品質省內水路旅游精品航線和旅游品牌,各試點航線緊緊圍繞提升旅游客運船舶和設施品質、提升客運站點和停靠點服務品質、創新水路旅游服務産品、提升水路旅游服務質量、提升安全綠色發展水平5個方面開展試點工作,充分運用自身資源優勢,找準發展定位,積極探索和創新特色水路旅游産品,力爭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文化效益、生態效益有機統一。
在文山,游客可以乘坐畫舫船,沿着普者黑國內水路旅游客運精品航線,欣賞湖岸孤峰林立、湖中峰影遙遙的山水相依奇景,觀賞普者黑獨有的“大灑錦”“小灑錦”荷花、罕有的雙色並蒂蓮和823種維管束植物等,感受當地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航線的打造不僅激活了“航運+鄉村旅游”的發展動力、延伸了旅游産業鏈,還增強了地方經濟活力、帶動了就業。截至目前,普者黑航線周邊村民共開設特色民居客棧、旅店700余家,各類特色小吃、燒烤餐位3萬餘個,旅游直接從業人員5000餘人。20年前的仙人洞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如今的仙人洞村,依託旅游業成為了當地的首富村,人均年收入達5萬餘元。
在昆明,盤龍江精品航線依託盤龍江的自然資源和歷史人文底蘊,以沿江形形色色的橋為切入點,融入科技和藝術元素,利用視頻影像、互動體驗、虛擬現實結合技術,全方位植入景區IP,“復活”了“雲津夜市、商山樵唱、官渡漁燈、灞橋煙柳”的“昆明四景”,宛如一幅南方邊城的《清明上河圖》。
該航線應用國內首創的綠色新技術——無軸環型推進技術,打造了“雲津1號”“嵐浮號”“疊翠號”“夜曼號”4艘純電力新能源船舶,實現綠色環保無污染;創新船舶外觀,採用別具一格的船舶升降頂篷設計,使得遊船在保護古文物橋梁的同時具有更好的航行通過性,大大提升了遊船服務設施品質,增強了觀光游覽的舒適度和體驗感。
“今年6月底,普達措國家公園旅客運輸、文山普者黑庫區旅客運輸、盤龍江彩雲南水城記憶休閒觀光3條水路旅游客運航線通過省級審核驗收,水路旅游發展將持續釋放更多潛能。”省航務局副局長何靜濤説,未來,雲南將堅持生態優先、安全發展的理念,持續打造更多水路旅游客運精品航線,實現“航運+旅游+文化+環保”的可持續發展,為地方經濟發展、地方特色文化傳承、綠色航運發展注入強大動能。(記者 李承韓 胡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