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8/11 09:13:58
來源:雲南日報

雲南加強農業種質資源有效保護和高效利用

字體:

  雲南加強農業種質資源有效保護和高效利用——

  夯實種質根基 打造農業“芯片”

  “目前,雲南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庫安全保存23類糧食作物、9類經濟作物、14類蔬菜等共15科42屬62種4萬餘份種質資源,庫存量居全國省級庫前列。”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與種質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蔡青介紹,雲南是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大省,全國收集保存的50萬餘份資源中有4萬餘份來源於雲南。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珍貴的種質資源,孕育着農業未來的希望,積蓄着育種無限的動力。雲南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全省主要栽培植物500余種,佔全國的80%;72個畜禽資源入選《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數量居全國首位;有記錄的魚類600余種,佔全國淡水魚類種數的近40%。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工作,把建設種質資源保護大省作為種業振興的首要目標,發揮資源優勢、聚合多方力量,持續加強農業種質資源的有效保護和高效利用。

  推進種質資源普查。雲南省深入開展全國第三次農作物、畜禽和第一次水産種質資源普查,全面摸清種質資源家底。2021年以來,新徵集農作物種質資源8416份並納入國家庫圃保存,採集製作畜禽、水産遺傳材料5.7萬餘份,資源收集數量居全國第二。完成1.5萬份農作物種質資源鑒定、2.6萬頭(只、羽)畜禽品種性能測定,資源保存數量佔全國的1/10,其中地方品種和野生資源佔比達99.2%。

  加強種質資源庫建設。雲南省高質量推進國家區域性畜禽遺傳資源基因庫、幹熱區特色作物種質資源圃、高原特色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等建設,已建成省級以上農作物種質資源圃、庫36個(國家級4個);省級以上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區、庫42個(國家級9個),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區21個(國家級15個),規範保存作物種子、植株和畜禽遺傳材料近20萬份,水産資源保護區面積達3萬公頃。

  發掘拯救珍稀瀕危資源。雲南省持續深化珍稀瀕危、極小種群和特有物種的拯救保護和恢復,2021年以來共挖掘各類優異種質資源301份,維西糯山藥、攀天閣老黑谷、阿克雞、鱇浪白魚分別入選全國十大農作物和畜禽、水産優異種質資源,拯救性保護了昌寧土鍋山大葉茶、雲龍野生小番茄、元謀紅皮余甘子等一批瀕危種質資源。

  種質資源既要“存得住”,更要“用得好”,切實在生産上發揮作用。多年來,在國家和省科技計劃項目等支撐下,雲南省農業科學院、雲南農業大學、雲南省漁業科學研究院等高校院所積極開展特色資源的鑒定評價和開發利用,不斷取得突破和進展。以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庫為例,自1990年建庫以來已為省內外科研單位提供種質資源8200多份(次)。據不完全統計,17家單位承擔的36個國家和省部級項目利用該庫資源6281份(次)開展育種和基礎研究。研究團隊還針對糯玉米起源於中國的學説分子證據不足、遺傳背景不清等問題,通過表型鑒定等研究,探明了滇南及滇中生態區是雲南糯玉米數量性狀多樣性中心,首次發現waxy等位基因新類型;針對雲南獨有小麥亞種鐵殼麥具有優異抗病耐旱、抗穗發芽特性但遺傳背景不清、育種價值未充分體現等問題,研究探明鐵殼麥變種分類與地理分佈併發現新變種,明晰了鐵殼麥抗穗發芽、抗條銹病特性,揭示抗病基因位點分佈,篩選出一批高抗優異種質,為抗性基因深入挖掘與利用奠定理論和物質基礎。創新利用鐵殼麥獲得優異新種質,其中“雲生1號”抗銹病、綜合性狀優良;利用穗大粒多的雲南圓錐小麥稀有種保山三粒寸、德欽大顆麥、德欽反修麥等與抗病耐旱多樣性豐富的粗山羊草進行種間遠緣雜交,成功獲得人工合成六倍體小麥新種質。

  在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中,研究團隊在水稻抗稻瘟病、抗白葉枯病、耐冷性、耐旱性、品質,蕎麥抗病蟲害,小麥抗條銹病,以及雲南糯玉米品質等性狀鑒定上共完成10203份資源的鑒定評價,從中獲得優異資源材料158份,鑒定出12個基因,育成香軟糯水稻新品種“雲資秈22號”以及大麥新品種“雲飼麥3號”;通過對134份國外玉米種質資源進行鑒定,已獲得5個生育期、23個重要農藝學性狀、9個抗性、13個品質等共50個性狀的表型鑒定數據,並篩選出綜合性狀表現較好的材料1份……這些研究,為種質資源安全保存和優異資源育種應用提供了理論參考。

  下一步,雲南省將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種質資源保護的戰略布局,加快推進國家布局雲南省的資源保護類項目建設,加快申報和實施種質資源引進中轉隔離基地建設項目,建立種質資源數據庫共享&&,加快推進資源鑒定評價,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為國家種業振興作出雲南貢獻。(記者 陳雲芬 通訊員 陶祥)

【糾錯】 【責任編輯: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