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晏村日落美景。記者黃曉松攝
百草村。記者趙偉攝
楊雲、李雪梅,是昆明市西山區碧雞街道觀音山社區百草村村民。7月24日這天,她們早早就準備起來。“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代表來我們村參觀,我們要給大家表演本地民間傳統技藝——舞龍。”楊雲説,表演舞龍早已輕車熟路,但她們還是早早化好粧,換好了隊服。去排練的路上,楊雲、李雪梅經過龍潭,聽到有游客説“這個村子太好在了嘛”,她們也這麼認為,而且習慣了。
7月24日至27日,2024年全國鄉村旅游培訓班在昆明舉辦。來自全國各省(區、市)的鄉村旅游工作負責人、鄉村旅游重點村鎮代表等300多人來到昆明,分享交流推進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鄉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經驗做法,助力提升鄉村旅游工作水平。參訓人員還實地參觀昆明市西山區百草村、晉寧區上蒜鎮小漁村,體驗好在昆明的自在“村游”。
家門口吃上旅游飯
百草村是滇池西岸觀音山腳下一個安靜的白族村落,距離市區30多公里。村中心有龍潭,龍潭上有古寺;村裏古木清香,枝葉繁茂,村後植被茂盛,踏草皆藥……
龍潭旁有石碑,記錄着村史:百草村,原名上馬村,和滇池東岸晉寧下馬村相對應。20世紀初,因雲南白藥創始人曲煥章先生到本村租房居住上山採藥、嘗百草而得名,轄區地形西高東低,氣候溫和,自然村落依山而建。好在是好在,但因為待在村裏掙不到錢,楊雲和李雪梅都去了離家不遠的高峣打零工。聽説村裏要重組舞龍隊,她們決定回村發展。
百草村舞龍隊的舞龍技藝,是西山區第一批區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項目,可以追溯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早些年,隨着村裏年輕人外出務工,舞龍隊幾乎斷代。2020年,在非遺專家、舞龍傳承人指導下,百草村重建舞龍隊,組建男子、女子和少年3支舞龍隊。“聽説要重建舞龍隊,我和楊雲都報名了。舞了上百年的龍,就這麼消失太可惜了。”李雪梅説。
喜跳龍門、扭轉乾坤、飛龍在天……舞動的金龍旁,喝彩聲一年比一年響。去年,楊雲、李雪梅和其他村民一起投資成立昆明龍躍舞龍文化旅游有限公司。“這幾年游客多了,有周邊村子的、有昆明市區的,還有很多省外的。村子旁邊的停車場停了很多房車,一停就是好多天。”楊雲説,她不僅要參與舞龍表演,有時還兼職當講解員,給游客講曲煥章和百草村的故事。
曲煥章舊居,就在龍潭旁。1923年到1937年的每年秋冬,曲煥章和夫人繆蘭英都會帶着弟子租住村裏這座“一顆印”民居,採藥、制藥,為當地老百姓治病。現在,經過翻修改造的曲煥章舊居,成了游客來百草村的必打卡地點。
這幾年,依託豐富的中草藥資源,村集體發展中草藥種植、藥膳養生,開辦百草食府、百草堂等産業,打造中醫藥康養旅游目的地。“游客來了,能參觀曲煥章舊居、游百草文化巷,在百草食府吃藥膳。我們自己也花錢買苗,在自家房前屋後種下重樓、黃精、白芨、蒲公英。”楊雲説,有的村民在家裏開起小超市、小飯館、炭火叉燒包店,還有村民把老房子租給新村民開民宿、咖啡店、麵包坊。
楊雲已經把家裏的幾間房空出來,等裝修好了,就要開民宿。李雪梅是做醬菜的一把好手,她打算和丈夫開農家樂,在家門口吃上熱乎乎的旅游飯。
滇池邊繪就鄉居圖
“百草村裏到處乾乾淨淨、漂漂亮亮,老百姓熱情好客,邀我們到家裏做客,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2024年全國鄉村旅游培訓班學員、貴州省&江縣委副書記、縣長楊德昭説。
百草村是滇池沿岸46個重點村之一,也是唯一的藥膳村。2022年以來,百草村通過“黨支部+村集體+企業+村民”的模式,深挖白族文化、白藥文化、農耕文化等資源,讓鄉村變景區。2023年,村裏接待游客11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約500萬元;全村317戶748人,有近400人在做旅游。
在滇池邊,和百草村一樣的村子還有不少。
小漁村,位於滇池南岸的晉寧區上蒜鎮牛戀村委會,因“棲水而居,與魚共悅”而聞名。2022年以來,小漁村挖掘漁業文化,還原有水、有船、有院、有田、有人家的漁村生活;引進65畝稻魚共生、漁樂圈露營基地、小漁村大食堂、稻草人公園、小漁村咖啡廳、高端帳篷酒店、水上餐廳等業態,植入體驗式休閒旅游項目,形成集特色種養、生態觀光、研學教育、濱湖度假、戶外運動、康體養生於一體的鄉村旅游産品體系。2023年以來,小漁村每月游客接待量超6萬人次,鄉村休閒旅游直接從業人員超200人。目前,小漁村已成功申報為雲南省“美麗鄉村+鄉村旅游示範村”,並被農業農村部命名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和雲南省金牌旅游村,正在積極申報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還有海晏村,吸引着無數游客來追日落、喝咖啡的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擁有大量昆明傳統“一顆印”建築,以及“四合五天井”“走馬轉角樓”“四馬推車”“三合院”“卷山草頂房”等民居結構的“民居博物館”臥龍古漁村;春天菜花黃、夏日荷花香、秋季稻花魚肥、冬季紅嘴鷗相伴,四季皆美景的沙堤村;網紅打卡地“鯨魚島”所在地海埂村……
滇池沿岸有183個村落,昆明市以滇池保護治理為底線,以滇池沿岸“大生態、大濕地、大景區”建設為指引,以“山—水—人—文—景—村”資源為核心,打造滇池旅游黃金岸線。同時,圍繞將滇池沿岸建設成為“綠水青山即是金山銀山”理論實踐基地、世界一流生態旅游目的地的目標,高位統籌、高起點謀劃,“一村一特色”推進46個重點村鄉村旅游發展,構建環滇池鄉村生態旅游圈。目前,已有38個鄉村旅游示範村啟動建設,形成了一批可游、可觀、可玩、可品的山水田園鄉村旅游目的地,創建了一批國家、省市鄉村旅游品牌,形成了生動的昆明實踐。
目前,昆明市正通過探索構建主客共享、和諧共生的環境,推動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鄉村振興,繪就有生態、有特色、有文化、有風貌、有業態的滇池鄉居圖。游客能實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詩意棲居,村民能在家門口吃上“生態飯”“旅游飯”,大觀樓長聯描繪的“四圍香稻、萬頃晴沙”美景正逐漸重現。(首席記者李思凡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