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7/13 11:20:27
來源:新華網

昆明陽宗海:深耕花卉“中國芯” 昔日荒坡變“花海”

字體:

  正值盛夏,雲南昆明陽宗海風景名勝區南國山花的繡球花競相開放,連片的繡球花海與陽宗海交相輝映。

南國山花一角(資料圖)。新華網發(馬建雲 攝)

  近年來,昆明陽宗海風景名勝區不僅以秀麗的自然風光吸引着游客市民,還在生態保護和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邁出堅實而創新的步伐,而繡球花則是這一進程中的“美麗使者”。

繡球花田(7月10日攝)。新華網發(普敏歆 攝)

  讓荒坡變“花海”

  20多年前,楊玉勇成立昆明楊月季園藝有限責任公司,從事鮮切花新品種、新技術研發、推廣及生産、銷售,並擁有國內第一個自主知識産權的切花月季新品種“冰清”,填補了我國月季鮮切花領域自主育種的空白。

圓錐繡球(7月10日攝)。新華網發(普敏歆 攝)

  2012年,楊玉勇的原基地到期考慮換個離昆明近些的基地,於是找到陽宗鎮,也就是南國山花現在所在地。當時這裡是一片荒坡,昆明陽宗海風景名勝區積極對接周邊村民,幫助楊玉勇解決土地流轉問題。同時,考慮到區域水土流失治理迫在眉睫,昆明陽宗海風景名勝區積極探索産業發展與環境治理深度融合的治理方式。而南國山花項目建設也根據地理條件和區域地形,結合木本花卉植物對水肥要求不高的特性,在用水、施肥、種植技術等方面下功夫,實施花卉農業綜合開發。

盛放的繡球花簇(7月10日攝)。新華網發(普敏歆 攝)

  經過多年耕耘,曾經的荒坡如今變成了“花海”,南國山花也已發展成為集花卉種植經營、研究開發、科普教育、休閒觀光等功能於一體的科技生態園,並探索出一條石漠化荒山植被恢復、生態環境改善和農林産業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

  讓繡球育種增加“原創性”

  中國是繡球屬植物資源分佈中心,目前世界已知繡球屬種和變種不到100個,中國約佔60%。昆明陽宗海風景名勝區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能為繡球花的生長提供理想的環境,“有那麼好的先天條件,絕不能放棄繡球屬種。”楊玉勇説。

色彩斑斕的大葉繡球(7月10日攝)。新華網發(普敏歆 攝)

  2000年,楊玉勇開始進行繡球花資源收集、研究和育種工作。為收集繡球屬、薔薇屬資源,楊玉勇一年行程5萬公里進行野外考察,足跡遍佈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楊玉勇查看繡球花長勢(7月10日攝)。新華網發(普敏歆 攝)

  目前,楊玉勇已收集種植繡球花屬400多種,並在國內申請繡球新品種30個,獲得新品種權15個,歐盟新品種權3個。其中,自育品種繡球“博大藍”表現尤為出色,它花頭大、顏色豐富、生育周期短、上花快,繡球花苗成活率高,具有抗病性強的特點,瓶插期可長達兩個月,深受市場和消費者青睞。

  “博大藍”也成為雲南繡球鮮切花種植的主流品種,僅這一品種就佔據雲南繡球鮮切花市場70%—80%的份額,在雲南推廣種植面積不少於2000畝,授權的下游公司生産面積更是分佈在四川、重慶、貴州、上海、江蘇、浙江、河南等省(區、市)。

  讓創新助力發展

  “繡球花研發期一般為5年,育出一個好的品種要持續深耕20多年,這期間是看不到收入的。但我致力於新品種、新技術、新産品的研發,為的就是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繡球花、月季花出滇甚至出口其他國家才有足夠的話語權。”楊玉勇説。

瓶插實驗室(7月10日攝)。新華網發(普敏歆 攝)

  在發展過程中,南國山花也注重生態保護,採用“水肥一體化”灌溉花苗,收集雨水循環利用,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滿足市場對高品質農産品的需求。同時,為周邊村民提供就業機會,促進村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此外,美麗的繡球花田還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觀賞,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發展。

待售繡球花(7月10日攝)。新華網發(普敏歆 攝)

  據了解,未來,昆明陽宗海風景名勝區將加強對花卉新品種知識産權的保護,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和措施,保障育種人的合法權益,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確保像楊玉勇這樣的育種人的創新成果得到尊重和保護,以激勵更多的創新和研發。同時,昆明陽宗海風景名勝區將一如既往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合理利用土地和水資源,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完)(羅春明 李宗蓉)

【糾錯】 【責任編輯: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