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昆明築牢生態之基、擦亮文化品牌、創新體制機制,走出一條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之路。
昆明滇池綠道
意大利人馬可·波羅盛讚昆明為“一座壯麗的大城”;“桃花流水,不出人間,雲影苔痕,自成歲月”,徐霞客對昆明鍾愛有加;作家楊朔在《茶花賦》中寫道,“今年二月,我從海外回來,一腳踏進昆明,心都醉了”……昆明,是無數人的“詩和遠方”。
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故有“春城”之美譽。近年來,當地築牢生態之基、擦亮文化品牌、創新體制機制,走出一條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之路。
2024年一季度,昆明市接待游客7987.2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122.7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9%、14.7%。各方游客紛至沓來,在這個偏居西南的內陸省會城市,體驗“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這個春天永駐的城市,文旅高質的底氣從何而來?
生態強基
傍晚,滇池畔,海晏村碼頭。湖面煙波浩渺,遠山鬱鬱蔥蔥。落日緩緩接近西山,染紅雲朵,縷縷霞光斜鋪到水面,一時間滿湖泛金。在此等候夕陽盛景的市民和游客激動不已,舉起手機定格下這金色的瞬間。
四川人繆朋灼開的海晏灣小院離碼頭不遠,也迎來一天當中最繁忙的時段。二樓面對夕陽的房間坐滿了游客,擠在窗前,等着和夕陽撞個滿懷;三樓露&的座位更是一票難求,早到者點上一杯咖啡或熱茶,望著落日,放飛思緒。
“我就是賺夕陽的錢。”繆朋灼説。2021年,繆朋灼在四處游歷中被滇池邊的海晏村打動,於2021年租下村民的臨水房,打造成充滿民族風情的茶咖啡店,橙色墻體象徵落日,藍色裝飾寓意湖水。“吸引大家來打卡,其實是借了滇池生態越來越好的光。”
海晏村,位於昆明市滇池國家旅游度假區大漁街道,有600多年歷史,是滇池東岸保存較完整的古漁村落。因位於滇池保護“兩線三區”範圍,近年來,被納入美麗鄉村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項目,顏值持續提升。
大漁街道黨工委書記李鐵説,村莊要綠色發展,一湖清水必須守住,海晏村成為網紅打卡點,得益於良好的生態基礎。目前,海晏村入駐商家96戶,覆蓋民宿、咖啡館、旅拍等多種業態,村集體經濟大幅提升。
“高原明珠”滇池流域面積2920平方公里,以約佔昆明14%的國土面積承載了全市約67%的人口和77%的經濟總量,正確處理好城市發展與滇池保護的關係尤為重要。
雲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書記劉洪建&&,昆明在堅持生態優先的前提下推進滇池沿岸綠色發展,圍繞打造滇池沿岸大生態、大濕地、大景區的目標,推動生態保護、美麗鄉村建設、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努力把滇池沿岸打造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公園城市建設的核心引領區、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讓大觀樓長聯中描繪的“四圍香稻、萬頃晴沙”等美景立體再現,讓群眾共享生態紅利。
海晏村只是滇池沿岸眾多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村落的代表之一。昆明市有關負責人説,為了讓群眾吃上“生態飯”,昆明對滇池沿岸183個村莊進行梳理,其中47個重點村按照“一村一主題”“一村一特色”進行改造提升,另外136個村莊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面建成綠美鄉村。目前,重點村中已有多個投入運營。
近年來,昆明採取“控源截污、精準防控、科學補水、生態增綠、科技支撐”等綜合措施,推動滇池水質、水環境、水生態整體改善。昆明市滇池管理局介紹,截至目前,共建成滇池湖濱生態帶6.29萬畝,草海至三個半島段37.1公里的滇池綠道實現了貫通。
生態好了,滇池的熱鬧景象也回來了。目前,滇池流域內植物物種從232種增至303種,喜清水的水生植物如海菜花、苦草等重現滇池;鳥類從89種增至175種,白眉鴨等多種國家級珍稀、瀕危和保護鳥類在滇池及湖濱活動;現有魚類26種,滇池金線鲃、滇池高背鯽、雲南光唇魚等6種土著魚類得到恢復。
滇池周邊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僅草海周邊就有雲南民族村、西山風景區、東風壩、大觀公園等景區景點。據了解,昆明市正在全力打造“滇池旅游黃金岸線”,依託滇池綠道,通過組織花車巡游和投放觀光巴士、電瓶車等方式,把草海周邊的景區景點串聯起來,培育“觀鷗季、賞花季、食菌季”等特色旅游産品,策劃推出演藝項目等特色文旅活動,科學布局非遺、文創、戶外休閒等業態,發展夜間經濟,把滇池旅游黃金岸線打造成為游客到昆明必去、必看、必游的旅游目的地。
每到冬季,在滇池海埂大壩、翠湖公園等地,紅嘴鷗成群結隊在空中翱翔,人鷗和諧成為一道靚麗風景。被稱為“環湖生態屏障、城市山水景廊、文化旅游長廊”的滇池綠道成為市民跑步、騎行、散步的新晉打卡點。滇池正以生態和諧、生機盎然、鄉愁永駐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42歲的海晏村村民潘建花和丈夫在家門口務工,夫妻倆每個月有近8000元的收入。“沒想到我們看慣了的東西,成了大賣點。”潘建花説。
4月下旬,藍花楹陸續進入盛花期。位於五華區的教場中路,從空中俯瞰,並不寬敞的街道猶如藍色飄帶,引來無數市民游客前來拍照。圓通街“櫻花大道”、龍泉路“梅花大道”、一二一大街“杜鵑花大道”、紅塔西路“冬櫻花大道”……每一條街道都因鮮花而別具風情,裝點着昆明的春夏秋冬。
2024年3月24日,一名游客在昆明圓通山公園的櫻花樹下留影(胡超/攝)
當前,昆明正圍繞構建形成以滇池、西山為綠心的環狀大昆明都市區新空間格局的目標,高標準規劃建設公園城市,實施公園城市建設三年行動,深入推進城市品質提升“七大行動”,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
文化塑魂
每一條老街,都濃縮着一座城市的記憶,給人無限遐想。
“老街不老。除了保存完好的老建築、老字號等,還有隨着時代發展不斷涌現的新活力。”王雲在昆明老街長大,對這片街區很有感情。2016年,他大學畢業,曾在旅行社當導游。2020年,他回到老街進入社區工作,現擔任景星街社區黨委書記。
昆明老街位於昆明歷史城區的核心地帶,由文明街、景星街、文廟直街等6街15巷組成。街區存留百餘處老建築,保護總面積328.8畝。歷史上,這片星羅棋佈的建築群落曾是館驛書院、宅第民居、店舖作坊、衙署官邸等雲集之地。為保護歷史文化遺産,2004年,昆明對老街啟動保護性建設工程,至今已完成修繕面積約4萬平方米。
2024年5月13日,昆明老街(胡超/攝)
“過去,老建築多,但多數破舊不堪,私搭亂建嚴重。如今煥然一新,不僅我們看著舒服,很多外地人也被吸引過來。”王雲説,在酒杯樓等地標建築前,打卡拍照的人一撥接着一撥。
到藏在鬧市裏的東方書店體驗“汪曾祺同款”下午茶,在百年歷史的馬家大院沉浸式觀看一場“庭院劇”,在茶文化博物館品味普洱茶,到景星花街聽民謠、吃小吃……建築藝術、歷史記憶、多元文化、民族風物、市井生活在這裡交融。昆明老街正以其獨特的韻味吸引着八方來客,2024年一季度,昆明老街共接待游客203.23萬人次。
“一池翠湖水,半部昆明史。”翠湖片區是昆明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主要承載區,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富集。當前正在打造的“大翠湖歷史人文旅游圈”,串聯起西南聯大舊址、雲南大學歷史建築群、名人故(舊)居和各類博物館、展覽館等歷史人文景點以及咖啡館等新業態,歷史和現代在這裡銜接,別具魅力。
劉洪建&&,昆明堅持保護優先、合理開發、永續利用,按照系統謀劃、串珠成鏈、整體打造的思路,以歷史人文深度體驗為主題,將翠湖、昆明老街、南強街三個重點區域串聯起來,精心策劃旅游線路,布局和打造更多網紅打卡點、網紅街區,營造文化氛圍,讓游客充分體驗歷史人文之旅。
五華區委書記陳江&&,五華區將重點謀劃“大翠湖歷史人文旅游圈”,提升翠湖博物館群落展示和發展水平,持續激發“翠湖文化旅游節”“藍花楹文化藝術節”等品牌活力,創新升級城市休閒旅游模式……“五華是昆明歷史文化名城的主要承載區。我們將努力把五華打造為‘最昆明’旅游目的地、歷史文化旅游産業引領區和區域性文旅消費集聚區。”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馬謙&&,昆明正持續推動文化賦能,提升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品質,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同時,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加強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深入推動文物活化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成立昆明“文創銀行”,解決中小微文化企業融資貴、融資難問題;以“城市記憶”賦能,推出西南聯大、講武文創系列産品;推動“金木土石布”等傳統民族民間工藝創作生産轉型升級,推出系列彰顯民族特色文化的烏銅走銀等文旅産品……2023年,昆明市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94.29億元、佔全省的55.1%,有規模以上文化企業338家、佔全省的46.2%,是全省唯一一個文化産業增加值超過百億級的城市。
昆明持續推動文化賦能公共空間,推動“城市書房”“百姓書屋”“文化驛站”“鄉愁書院”等新型文化空間建設。“重點打造西南聯大、聶耳、鄭和等文化IP,增強城市吸引力和競爭力。”馬謙説,圍繞環滇池文化景觀帶,通過提供高質量的文化設施、空間、産品、活動,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
逛逛翠湖博物館群,走一走老街……以往到雲南旅游,重慶游客謝佳把昆明當作“中轉站”。如今再來昆明,一場品味昆明文化味道的城市漫步就讓她花了兩天時間,仍覺得意猶未盡。“如果在昆明停留時間更長一點,相信還會有更多驚喜。”她説。
創新為要
最近,來自湖南的李先生和妻子騰出半天時間,專程來到亞洲最大的鮮切花交易中心——昆明鬥南花卉市場打卡。正如網上所説,“在鬥南,沒有人能從這裡空着手離開”,看著很多叫不出名字的鮮花,二人挑花了眼。在鬥南花卉市場,很多人既買花,也看花,返程時收穫花香,把好心情和浪漫帶回家。
20世紀80年代初,鬥南村民把第一枝劍蘭栽種到田裏,拉開了昆明鮮切花産業的序幕。如今,這個位於滇池東岸的小村莊已成為亞洲最大的鮮切花交易市場。鬥南花卉市場工作人員胡慧娟介紹,除花卉交易外,這裡還是獨特的景區,眾多到昆明的游客都會安排鬥南花市游。
“中國花卉看雲南,雲南花卉看鬥南。”鬥南花市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來這裡赴一場浪漫之旅已成新時尚。”呈貢區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王羽萍説。
2024年一季度,鬥南花卉市場旅游人數約146.68萬人、同比增長16.25%,實現旅游收入約7478.72萬元、同比增長28.56%。呈貢區以花為媒持續引客留客,不斷優化服務配套、豐富文旅産品、提升游客體驗,推動“花卉+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賞花、買花、吃花……在創新理念驅動下,昆明將鮮花産業鏈不斷延長,加速産供銷、農工貿、花文旅一體化融合發展。
鬥南賞花游是昆明創新文旅融合體制的一個縮影。昆明着力推動旅游轉型升級,深化“旅游+”“+旅游”,加強文化和旅游業態融合、産品融合、市場融合、服務融合,形成“千業融游”“游融千業”新局面。“發揮各類市場主體投資旅游和創業創新的積極性,引入企業和先進的管理模式,豐富業態産品。”馬謙説,加快昆明市旅游産業高質量發展,把昆明打造成為世界知名的休閒度假旅游目的地。
夜晚,五華區南強街巷人頭攢動。短短幾百米的街道遍佈餐飲企業,煙火氣升騰;主題表演、街頭藝人、酒館民謠等精彩好戲輪番上演,不知不覺間將游客體驗值“拉滿”。
幾年前,南強街巷還令人頭疼不已:街兩旁是一個個大雜院,數百戶居民住在低矮破舊的房屋裏。居民院內無公廁,街面坑洼不平,小街小巷多是斷頭路,社會治安較差。昆明伍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趙碧硯説,這裡曾是老昆明風貌之地,公司原想買幾個院子開餐廳,最終在五華區和護國街道黨工委的支持下,以政府指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模式,對整個街區進行提升改造。
投資買兩棟樓,讓400戶老居民拎包入住;修繕老房子、復原街區風貌;將民俗文化、非遺文化融入建設,打造昆明旅游地標文化夜市……“2023年,南強街巷實現營收3.2億元,人流量達1002萬人次,舉辦活動近百場。這裡已成為昆明夜經濟代表之地。”趙碧硯説。
創新模式讓昆明老街——南強街區面貌一新:聚集各地特色小吃、文創手工集市,包含文化娛樂、夜間餐飲、文創産品、觀光旅游等業態;“非遺+庭院劇場”“美食+芳香集市+城市露營地”“南強茶座+中心舞&”等元素充分融合,讓南強街、老街夜經濟成為游客體驗昆明城市休閒生活的一張靚麗名片。
昆明已推出一批有“雲南特色,昆明味道”的文旅新業態新産品,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同時,拓展旅游消費領域,創造旅游消費場景,積極培育旅游消費新模式。
滇池畔的臥龍古漁村“靠山、瀕湖、水繞”。為保護滇池和傳統村落,呈貢區借助烏龍社區搬遷機遇,對老村內250多棟老建築予以保留並成功申報為昆明市歷史村落。臥龍模式是昆明文旅創新機制的縮影。為給游客提供休閒式、體驗式、沉浸式的旅游服務,昆明全力推動旅游資源産品化、旅游産品市場化,整體打造大翠湖歷史人文旅游圈、石林—九鄉地質奇觀旅游線路等6條“黃金旅游線路”。
“着力推動旅游轉型升級,助推提質增效。”馬謙説,通過健全機制體制,昆明形成多産業融合發展新局面,讓“頭回客”變“回頭客”,把“流量”變“留量”,讓“網紅”成“長紅”,全力推進“旅游興市”。(記者王長山、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