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7/04 10:16:48
來源:雲南網

對話侯先光:翻開遠古生命演化證據的40年

字體:

​  7月2日——7月6日,“澄江生物群發現40 周年紀念活動——國際古生物學術論壇”在雲南省澄江市召開,來自全球各地的專家、學者相聚一堂,分享交流澄江生物群的學術價值,共話世界古生物學發展。作為這項重要成果的發現者,古生物學家侯先光教授在學術論壇上進行了演講報告。

  40年前的7月1日,隨着侯先光在澄江帽天山西坡敲下的“驚天一錘”,一扇洞察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大門被從此叩開;12年前的7月1日,澄江化石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中國首個且亞洲唯一的化石類世界自然遺産。

  雲南網記者專訪了這位年過古稀的教授,當他談起40年前的點點滴滴,仍然記憶猶新。展望澄江化石地未來的保護和發展,侯先光也有了新的看法。

  40年前:在澄江帽天山的“一錘定音”

  “那是個禮拜天早上,天空下着小雨……”1984年7月1日,侯先光登上雲南玉溪市澄江縣(今澄江市)境內的帽天山,在不知敲開了多少塊石頭後,忽然,一枚栩栩如生的納羅蟲化石出現。

  “那一剎那,空氣似乎靜止了,我呆呆地看著標本,手在抖。”至此,生物界5.18億年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秘密呈現在世人面前。

  記者:作為發現者,回顧這40年,您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侯先光:非常激動。我的激動不僅僅是因為它的科學意義,也包括發現之後許多沒有預料到的事情,比如説2012年,澄江化石地被評為中國乃至亞洲唯一的化石類世界自然遺産,並建起了澄江化石地世界遺産自然博物館,這一發現給許多人創造了就業機會,也給地方上帶來社會和經濟方面的深遠影響。

  記者:從發現化石到正式對外公布的近3年的時間裏,您做了哪些工作和努力?

  侯先光:準確來講,這三年是我在從事古生物研究工作中最繁忙的三年。因為這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喜悅的同時也感到壓力很大,需要我盡快拿出成果。成果如何高質量高水平地發表,如何向外界顯示出它的科學意義也很重要。在這三年間,我不停地在野外採集化石,採完化石就回去研究,大年三十、初一,每個禮拜天都是在加班加點工作。直到1987年,圍繞這一重大發現已經發表了6篇文章,我們才正式對外宣布發現澄江化石群。現在回想起來,正是這三年的壓力和成果,奠定了我沿着科研之路走下去的堅實基礎。

  記者:在這40年裏,澄江化石地的發現對世界生物學界的研究方向産生了哪些影響?

  侯先光: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國際上科學家就已經在報刊中作出了明確的評價,澄江化石地的發現改變了科學家對於早期生命演化的傳統觀點和認識。隨着科學的時代發展,年輕一代科學家通過對先進儀器、先進技術的利用,在我們奠定的基礎上取得了更多重大成果,做到了不少我們以前沒有做到的事。相信未來,研究會不斷取得突破。  

  40年間:攀登“科學的大廈”不停歇

  科學路上從不平坦,只有勇者不畏崎嶇。

  雖然把自己的工作稱為“敲石頭、找化石”,但侯先光從未覺得日復一日地從事這項研究是枯燥的。“我每天都抱着希望去發現重要的化石,所以每天工作都非常緊張、非常累,也每天都精神煥發地投入工作中。”

  在全世界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澄江化石地已發現了20余個門類、300余種寒武紀珍稀動植物化石,且80%屬於新種,幾乎所有的現生動物的祖先都能夠在這裡找到。

  記者:對澄江化石地的研究在您看來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

  侯先光:化石是被壓扁的,我們只能看到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對於它完整構造的認識非常困難,到現在為止發現的300余個物種,絕大部分連50%都認識不到。有科學家評價澄江生物化石群“永遠是科學的大廈”,對於它的研究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這樣地研究會持續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因此只能以標本為依據,通過大量的採集來推動研究。

  記者:未來對於澄江生物化石群的研究,您有什麼展望?

  侯先光:對澄江生物化石群的研究不僅産生了成果,也帶來了不少爭論和雜音。如何通過不同的思路以及對新技術、新儀器的利用,來更加深入地進行研究,從而減少消除這些雜音,我想這是未來努力的一個方向。

  記者:請您為我們介紹一下目前該學科前沿的一些技術?

  侯先光:比如説原來只是用在醫學上的CT,如今應用到了化石研究上。因為化石是掩埋在石頭裏邊,通過CT就可以使得化石裏的構造,無論深淺,用立體的形式揭示出來,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記者:您覺得澄江化石地的發現對雲南有什麼意義?

  侯先光:澄江化石地的發現為我們國家,特別為雲南增加了一個世界自然遺産。同時隨着不斷地深入研究和重新認識,它將會對當地經濟、社會和科研都帶來越來越大的積極影響。

  記者:澄江化石地的發現對您個人帶來了哪些改變?

  侯先光:它改變了我的人生,改變了我的研究方向,形成了一個新的學科。同時依託這座科普的基地,我相信也會給所有人帶來影響和變化。

  記者:您對想要從事,或是正在從事古生物研究相關工作的年輕人有什麼樣的建議?

  侯先光:我最想説的建議就是要奮發圖強、戒驕戒躁。首先你心裏要立下一個目標,然後分出途徑來達到這個目標,在進行的過程中肯定有各種各樣的困難、問題和不如意,所以要有較強的心理素質來承擔這些。遇到困難了也不要太氣餒,不要就忘掉定下目標,取得成績的時候也不要得意忘形。

  記者手記

  40年後:因化石而帶來的改變

  在美麗的撫仙湖畔,坐落着中國首個、亞洲唯一的古生物化石類世界自然遺産——澄江化石地。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産博物館就建在澄江化石地遺址上。

  2020年8月,歷時6年打造,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開館。館內收藏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珍稀古生物化石標本和現生動物標本6萬餘件,通過VR、智能體感互動、4D影院等前沿科技,用時間線串聯以及情景再現的手法生動呈現了地球生物多樣性的大格局和大景觀。

  這裡的每一塊化石都是一本沉睡的歷史書,它們是時光的見證者,是歷史的記錄者。

  記者:李潔 胡津滔 孫寅翔

  海報:李佳穎

  視頻:孫寅翔 王小羽 陳思蒙

【糾錯】 【責任編輯:丁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