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7/04 16:18:15
來源:新華社

雲南麻栗坡侵華日機殘骸揭開塵封歷史 “飛虎情誼”再添新物證

字體:

  圖為南油村麻栗山大寨寨門(熊軒昂 攝)

  螺旋槳整流罩、齒輪……這些在中越邊境山區發現的飛機殘骸,揭開了一段不為人知的塵封歷史——抗日戰爭期間,一架日寇飛機在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山墜毀,飛機殘骸的一些部件被當地村民收集並保留。

  近期,文史學者、當地幹部群眾通過查閱史料和深入研究,確認這些部件屬於1942年“1·17”空戰中被飛虎隊擊落的侵華日軍飛機。

  80多年來,跨越大洋的中美“飛虎情誼”歷久彌新。美中航空遺産基金會和飛虎隊老兵們在中美兩國傳播飛虎隊故事,越來越多美國青少年參與到“飛虎隊友誼學校和青少年領袖計劃”中來,與飛虎隊有關的故事也日益受到廣泛關注。日前,記者趕赴麻栗山,尋訪這段意義非凡的歷史。

  日機殘骸印證空戰史實

  家喻戶曉的“飛虎隊”,全稱為“中國空軍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由美國飛行教官陳納德於1941年組建,與中國軍民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飛虎隊”的綽號來自其插翅飛虎隊徽和鯊魚頭形戰機機首。

  雲南與飛虎隊有着深厚的歷史淵源,昆明是駝峰航線的起點,也是當年飛虎隊司令部的所在地。飛虎隊成立後,很快就取得1941年“12·20”“12·23”“12·25”和1942年“1·17”四場空戰的勝利。

  其中,根據史料考證,1942年1月17日,日軍3架97式重型轟炸機從越南河內機場出動空襲蒙自,並以3架戰鬥機擔任護航。隨後,飛虎隊第3中隊的9架P-40戰鬥機從昆明巫家壩機場起飛迎敵。敵我雙方的飛機在蒙自東北上空相遇,經過激烈交戰,日機敗退南逃,其中一架被飛虎隊擊落於麻栗坡,日機6名人員全部死亡,屍體被當地村民就地掩埋。

  近年來,通過不斷調查和尋訪,1942年“1·17”空戰的各種細節愈加清晰。特別是麻栗坡縣麻栗鎮南油村發現的日機殘骸部件進一步印證了這一歷史事實。

  日前,記者來到當地探訪。在麻栗鎮團結小學,記者看到該校保存的日軍飛機螺旋槳整流罩(另有説法是未爆炸的航空炸彈彈頭)呈圓錐形,底部直徑約17厘米,重約6.6公斤。據團結小學校長李友林介紹,該部件由當地村民在日軍飛機墜毀處找到,多年來一直被麻栗山小學當做鐵鐘來敲。2012年當地實施撤點並校後,該物就收藏於團結小學保險箱中。

  在南油村麻栗山大寨,61歲的村民韋美平保存了由鐵絲串起的兩塊飛機齒輪,齒輪斷裂面清晰。韋美平告訴記者,這兩塊齒輪由其父輩發現,之後一直保存在家中。

  83歲的村民韋美開曾聽其父親講述日軍飛機墜毀時的情形。飛機墜毀後,殘骸從山坡上滾落,把他家院墻撞出了一個大洞。直到韋美開四五歲記事時,這個大洞仍然存在。

  59歲的村民韋堂文的家就在日軍飛機墜毀的山坡腳下。韋堂文向記者展示了父輩傳承下來的日軍手提公文包。棕褐色的公文包已經陳舊發黴,長約40厘米,寬約30厘米,厚約10厘米,由厚實的牛皮製成,雙扣,內有4個夾層。

  此外,麻栗山大寨山坡上的6名日軍機上人員被埋葬處依然清晰可辨,墓地長約4米、寬約2.5米,雜草叢生。

  為飛虎隊研究提供新素材

  大量文史資料,印證着那場中美聯合抗擊日寇的激烈空戰。長期從事相關研究的文山市城南中學教師李代祥介紹,《麻栗坡文史資料彙編》《麻栗坡縣誌》等對此事件均有記錄。2000年出版的《麻栗坡縣誌》對這次日機墜毀的記載為“(1942年)冬,一架入侵日機墜毀於中心區麻栗山,附近城鄉人民往觀者眾”。

  李代祥曾長期在南油村駐村開展扶貧和鄉村振興工作。據他介紹,當地一些老人回憶説,日寇飛機墜毀時,當地聚集的村民較多,一些人出於好奇拿走部分散落物品,因此這些物證散見於村民家中,當地對這次墜機事件印象十分深刻。

  據南油村黨委書記游國明、村委會副主任張才坤介紹,當地村民還保存着用日機殘骸上的鋁合金部件製作的鋁碗、鋁飯勺等物件。此外,與南油村隔山相望的西疇縣柏林鄉也可能有村民保存飛機上的零部件。

  曾專程到麻栗坡實地調查的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特約研究員唐學鋒從我國台灣、日本和美國收集的多份資料也能印證此次空戰。唐學鋒介紹,在雲南省檔案館的全宗號為“1111”的《雲南省防空情報處》的檔案,以及《雲南抗戰文獻史料選編——雲南防空(下)》中,均對此次空戰有記載。

  唐學鋒還收藏着一份陳納德將軍簽署的關於“1·17”空戰擊落日機的證明文件。上面用英文寫着空戰記錄以及四名飛虎隊飛行員的名字。

  綜合各方資料對比確認,1942年1月17日在雲南麻栗坡墜落的日軍戰機是在當天對我蒙自機場發動空襲中,被陳納德將軍率領的飛虎隊在空中擊中,墜毀於麻栗坡南油村麻栗山。

  一直以來,各界對雲南抗戰的研究主要聚焦於中國遠征軍、滇緬公路所在的緬北滇西戰場,對飛虎隊的關注也更多集中其在保衛滇緬公路、阻敵怒江等事跡。如今,在麻栗坡發現的飛虎隊擊落日機殘骸,將為飛虎隊研究提供新的素材和研究方向。

  今年3月,參加“未來5年邀請5萬名美國青少年來華交流學習”活動的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學生到訪昆明,參觀飛虎隊紀念館,中美“飛虎情誼”再次受到各界高度關注。

  唐學鋒、李代祥等認為,麻栗坡縣南油村保存的日軍飛機殘骸是“1·17”空戰的直接物證,也是飛虎隊隊員與中國軍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不畏犧牲、共同戰鬥、攜手爭取和平的象徵之一。

  麻栗坡縣位於雲南東南部,與越南河江省接壤,自古以來就是商旅通道、軍事重鎮。當地村民對發掘飛虎隊抗擊日軍歷史,發揚愛國主義和國際合作精神意願強烈。2019年3月,李代祥便開始將對日機殘骸的調查情況記錄整理,並撰寫《關於尋訪和調查麻栗坡南油村委會麻栗山二戰日本敵機墜毀遺址的情況報告》一文。

  麻栗坡地處中越邊境,愛國主義傳統歷來深厚。走進麻栗山大寨,寨門左右石柱刻着的對聯引人注目——“昔日攔截敵機揚眉吐氣,今朝發展産業鄉村振興”。在南油村麻栗山大寨的路邊,飛虎隊擊落日機這段歷史以及考證過程被噴繪打印張貼出來,不少來訪者駐足觀看。

  相關文史學者、當地幹部群眾認為,可在麻栗坡進一步蒐集日機殘骸、整理史料,建設飛虎隊主題相關的展覽館。此舉既有助於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也有利於弘揚中美兩國人民友誼。(記者 吉哲鵬 吳俊寧 熊軒昂)

【糾錯】 【責任編輯:丁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