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圖片 陳暢 攝
“媽,你最近身體還好嗎?我下個月就回來了,這次回來就不走了……”
在鄧聲帥的手機通話記錄裏,除了工作電話之外,打的最多的就是70多歲母親的電話。但這一次很不一樣,不再是相距千里的嘮嘮家長裏短,而是一通歸家的報喜電話。
歸家,不僅是鄧聲帥的心聲,更是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49萬縣出務工者的心聲和心願。
49萬,比全縣總人口的四分之一還多,如同在海邊趕海的漁民般,隨“潮”而動,每年春節過後衝進沿海各大城市,涌進工地、車間、工廠裏“趕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知歸家日。
“潮起”
每年49萬人走出大山
“2000年從鎮雄老家出來打工,母親年紀也大、小孩也才一歲,但是沒辦法,不出來找活幹家裏就沒有收入。”那時年僅23歲的鄧聲帥和老家很多人一樣,只能趕着“大潮流”,離土又離鄉來到千里之外的浙江務工。
同第一波父輩掀起“務工潮”的原因一樣,人均耕地不足1畝的鎮雄,困於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49萬的農村勞動力扛起鋪蓋,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那片地,踏上打工的浪潮,尋求新的生存空間。
鎮雄,40餘年的務工歷史,近年來每年有49萬鎮雄人走出大山,集結成一支勞務滇軍,南下北上,來到浙江、廣東、福建、江蘇、上海等地,一次次掀起了鎮雄勞動力轉移和增收的高潮:2018年完成轉移就業60.82萬人,實現務工收入178億元;2020年完成轉移就業66.61萬人,實現務工收入205億元;2022年完成轉移就業69.7萬人,實現務工收入246億元;2023年完成轉移就業70.11萬人,實現務工收入達271億元。
如果按一輛50人核載的大巴車,49萬的縣外務工者則需要約10000輛才能乘坐完。無處不在的鎮雄人,憑着吃苦耐勞、敢拼敢闖的勁兒,在外創下了鎮雄五金工、鎮雄縫紉工、鎮雄水晶工等響噹噹的鎮雄“勞務品牌”。
僅鄧聲帥所在的浙江省永康市,這個被譽為“五金之都”的縣城裏,就有10萬“鎮雄人”,務工最高峰達到18萬人,從事着和五金相關的行業,也擠滿了五金加工車間。
在外打拼的24年裏,鄧聲帥從普工、車間工段長、車間主任,一步步爬到了現在的廠長,如今3個孩子也供養出來了,但家裏只有母親一人。“看著母親越來越老,這幾年想回家的念頭也越來越強烈,想回但是回不去。”回家後的無以為業,“回家”的念頭只能被鄧聲帥一次又一次掐滅,“在家沒有適合的工作,找不到和現在技能匹配的工作。”
就在鄧聲帥以為自己會和之前的工友一樣,直到在外面打拼到身體“吃不消”了才回老家。但是今年年初,鄧聲帥收到了一份回鄉工作的“邀請函”。
“老人知道我們要回家很高興,既解決了工作擔憂,還能在家照顧老人,回家才有歸屬感。”解決了壓在心頭的大事,鄧聲帥的聲音變得更輕快了,忙着交接手上的工作。
這一次,鄧聲帥又趕上了“潮流”,而且走在了前頭。
“潮涌”
東部産業轉移浪潮“襲來”
給鄧聲帥遞上“邀請函”的,正是鄧聲帥所在的羅旺斯集團門業有限公司創辦者吳長斌,在這個公司,600人的員工裏就有160人的鎮雄籍,包括吳長斌。
憶起20年偷師、自學、艱難的打工創業史,歷歷在目的吳長斌總説:很心酸。“一家六口人只有幾分地,靠種地吃不飽。”2001年,剛滿18歲的吳長斌連縣城都沒去過,卻也只能背着一個米口袋、裝了兩件衣服,揣着父親給的300元路費之身來到浙江永康市。
從一名車間普工到自主創業,從創業初期僅有2000平方米的場地到如今企業佔地五六萬平方米,吳長斌把自己做的門賣到雲南、江西、江蘇、福建等全國各地,還賣到了中東等國家,年産值達1.2億元。
“想回家,但是不敢回也回不去。”從務工大潮中脫穎而出的吳長斌也有了回家的念頭,但苦於鎮雄的基礎條件,“心動”的吳長斌卻不敢“行動”。就在這時,鎮雄縣第一時間“捕捉”到吳長斌的歸心,立即派專人專項對接和專班服務。
2023年11月,吳長斌簽下了入駐鎮雄以勒五金高新産業園的協議,簽訂這份協議的信心除了對這片土地“落葉歸根”的眷念,更重要的是吳長斌看到了一個充滿希望和未來的鎮雄,這裡將是企業發展的又一個“起跳點”。
回家,並不是一拍腦門的決策,而是鎮雄“不一樣”了,這裡也有着公司發展壯大的“土壤”:勞動密集型産業重點向中西部勞動力豐富、區位交通便利地區轉移這一大趨勢是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10.2萬五金工提供強有力的人力、人才支撐是企業發展的基石;獨特的區位優勢、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是返鄉創業的底氣。“不能讓‘故鄉’成為‘遠方’,也不能讓鄉親們回不了家,現在回家的時機剛好成熟。”
而今,距離浙江千里之外的鎮雄早已是一番火熱的場景,吳長斌投資建設的門窗車間生産線2個月前正式生産,將吸納200多名員工,預計産值達5000萬。
隨“潮”而動,再當“趕潮人”。吳長斌將目光放得更長遠,“組團式”推介在浙江的鎮雄五金行業企業家一起返鄉創業。目前,從浙江返鄉的塑粉、包裝、油漆、鎖具、拉鎖等配套企業已經陸續入駐鎮雄,佔五金産業鏈的60%,預計明年底還將帶動30家至50家企業入駐鎮雄,打造“西南五金之城”。
“歸潮”
奔向魂牽夢繞的故鄉
下午5點,付義芬準時從服裝車間下班,騎着電動車5分鐘都不到就來到了車間旁邊的學校接兒子回家。
這份安穩和幸福,是10多年前的付義芬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情。因為,2008年,兒子僅4個月大的時候,迫於生計的付義芬和丈夫外出到江蘇打工,去過電子廠、紡織廠、服裝廠、塑料廠……這一缺席,就是10年,僅有過年的半個月才能陪伴在孩子身邊。
“剛開始每次過年回家,兒子都不認識我,只是遠遠地偷偷看我們,很難過。”憶起過往,付義芬無奈又心酸,但是好在現在的每一天她可以陪在兒子身邊,看他一天天長大,彌補曾經缺失的那些點滴。
讓付義芬圓夢的,正是鎮雄縣瞄準像付義芬一樣在外務工的9.8萬紡織服裝産業工人,打造了呢嚕坪易遷後扶紡織服裝産業園。“終於能在家門口上班了,再也不用在外打工‘流浪’,老人小孩每天都能照顧到,真的感覺很幸福。”已經在園區紡織車間上班3年的付義芬不禁感慨道,老人和小孩也不再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了。
走進入駐在呢嚕坪易遷後扶紡織服裝産業園的雲南藝心服飾有限公司生産車間,一條智能吊挂生産線快速抓取袖口、衣領、前襟等一件件組成服裝的“零部件”,精準送到各崗位工人面前,在她們飛針走線中一件件防曬衣即將發往全國各地。
今年3月,胡勳創辦的雲南藝心服飾有限公司首批入駐園區,“在外飄蕩20多年,除了想帶着鄉親們一起返鄉外,更重要的是家鄉的發展給我帶來了希望和溫暖。”和當初出去打工不一樣,此時再看鎮雄,胡勳的觀感早已大不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政府的大力支持、交通的越來越便捷等都是他把企業搬回家鄉的動力,也更堅定了在鎮雄發展的信心。
從“孔雀東南飛”到“築巢引鳳來”,曾經到沿海的鎮雄“趕潮人”如今又率先掀起“鳳鳴還巢”的“返鄉潮”。
為了引回“鳳”,鎮雄縣積極承接東部産業轉移,依託20萬在外務工的紡織、五金行業人力資源這一大優勢,打造了“1+3+N”返鄉創業就業&&等多個“巢”,吸引百鳥歸林。“通過省級創業孵化示範基地、呢嚕坪紡織服裝産業園、以勒五金高新産業園、鎮雄億聯國際商貿城返鄉創業就業示範街區等,進一步吸引了更多返鄉創業就業、帶動就地就近就業。”雲南省鎮雄縣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中心主任鄒興玉説,企業返鄉了、外出務工者也回家了,真正實現了掙錢、顧家兩不誤,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
家鄉築暖巢,以待鴻雁歸。而今,又一波“潮”起,回鄉創業就業浪潮讓鎮雄縣回引了4.36萬人,“勞務經濟”正向“歸雁經濟”逐步轉變,更多歸雁準備啟程,奔向魂牽夢繞的故鄉。
“回家了好、回家了好啊……”隨着歸期將近,鄧聲帥的母親在家倒數着兒子回家的日子。
統籌:羅蓉嬋 李星佺 張成
策劃:楊萍 期俊軍
記者:楊萍 期俊軍
拍攝/剪輯:婁新月 楊萍
配音/文案:期俊軍
海報:余思婷 奎佳良
編輯:何宣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