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6/14 09:36:26
來源:昆明日報

萌娃出手 “神獸”變樣

字體:

瓦貓作品。

小朋友正在繪製瓦貓。

  當雲南的“鎮宅神獸”瓦貓從屋頂“走下來”,與一群幼兒園的萌娃邂逅,會變成什麼樣子?兒童劇、筆袋、存錢罐、衣服褲子上的卡通圖案、手工藝品……一切皆有可能。

  6月11日一大早,昆明市人民政府機關幼兒園教育集團同德園區劇場教室裏傳來歡快的音樂。原來,孩子們正在排練兒童劇《瓦貓的故事》。

  兒童劇演繹瓦貓歷史

  在大理白族民間有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傳説,南詔時期蒼山腳下的一個村落裏住着一對夫婦,男的是個樵夫,每天都會到蒼山上打柴。一天在打柴回家的途中,他把一隻凍得奄奄一息的小貓帶回了家,經過夫婦倆悉心照料,小貓活了下來,並與這對夫妻相依為命。

  這只貓每天站在屋頂上,守護着一家人。歲月流逝,夫婦二人相繼離世,這只貓依然每天站在屋頂守護着他們的宅院。當地人看到這一幕,請瓦匠做了只貓的形象,之後就演變成了瓦貓。

  在排練的兒童劇中,孩子們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把這段傳説演繹得淋漓盡致。通過兒童劇,幼兒園想讓更多孩子了解瓦貓的歷史和文化,因為在雲南很多地方,往屋頂放瓦貓鎮宅這一習俗延續了上千年。

  “我知道瓦貓總是站在高高的房頂上”“瓦貓有張大大的嘴巴,這樣才可以吞食妖魔鬼怪、災病苦難”“除大理外,昆明、玉溪、曲靖、麗江等地都有在屋頂安放瓦貓的習俗”……通過兒童劇的演繹,不少孩子對瓦貓的歷史和文化有了一定了解。

  大一班娃娃郭美琪畫了很多瓦貓卡通畫,並製作了許多瓦貓手工製品。她説:“瓦貓大大的嘴巴很可愛,整體模樣又十分威武。我和朋友們都很喜歡它。”

  爭當非遺小傳承人

  隨着社會發展,“屋頂上的守望者”如今很難尋其身影。同時,傳統的瓦貓造型很難滿足人們的喜好。如何讓瓦貓從屋頂走下來,以全新的面貌讓孩子們喜歡上呢?同德園區通過探索,讓瓦貓以活潑靈動的精緻形象,融入日常教學之中。

  繪畫無疑是孩子最喜愛的方式之一。除普通的繪畫外,孩子們把瓦貓畫在T恤、褲子上,製作出自己獨屬的作品。

  瓦貓張着大大的嘴巴,卻露出微笑的表情;短短的小手上,舉着一隻鯉魚,寓意年年有餘。大一班學生胡棋涵説,相比傳統造型,畫在T恤、褲子上的瓦貓圖案更卡通、更可愛。

  瓦貓能夠吞雲屙金,孩子們用巧手製作存錢罐;站在屋頂上的瓦貓太孤單,在廢舊的雞蛋盒上製作了瓦貓一家……一個個瓦貓非遺小傳承人利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讓傳統瓦貓以新的姿態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

  筆袋、泥塑作品等,由於創新作品太多,大一班還把班級設立成“瓦貓辦公室”。同德園區大一班教師劉蓉蓉介紹,瓦貓是民族文化瑰寶,幼兒園使其融入課程和日常活動之中,能讓孩子們感受瓦貓這種非遺的更多魅力,也能更好地弘揚民族文化,樹立文化自信。(記者 蔡曉磊)

【糾錯】 【責任編輯: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