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6/12 11:52:21
來源:雲南日報

紅河綠春:畫好“同心圓” 唱響幸福歌

字體:

境內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7.32% 森林覆蓋率達76.02%,排名全州第一 發展綠色産業130余萬畝,農民人均6畝以上 創建省州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125個 模範集體3個、教育基地7個、示範學校3所 建立國門黨員先鋒服務隊801支8035人 大水溝茶山。通訊員 盧一華 攝

  地處中越邊境的綠春縣,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7.32%,其中哈尼族人口占86.45%。作為多民族聚居共榮的邊疆縣,近年來,綠春縣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各項工作的主線,引領“天下最長宴席”文旅品牌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續寫邊境“直過民族”從原始村寨到現代文明“千年跨越”的故事,創新形成“335336”路徑舉措建設“&&邊關”民族團結進步“示範長廊”,以畫出民族團結“同心圓”,唱響鄉村振興“幸福歌”的實際成效,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走深走實。

  鑄牢文化根魂 共建精神家園

  “踏上哈尼梯田,一級一級登天;拖來彩虹當桌,擺成長街宴……”去年哈尼十月年期間,綠春長街古宴文化旅游節與建縣65周年同慶,在4065桌長龍宴席中,綠春各族兒女身着節日盛裝,唱着祝酒歌、跳起樂作舞,與四海賓朋歡度佳節。

  “4065桌的綠春長街宴長4000余米,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感受民族文化盛宴。我從1號桌拍攝到4065桌,被每一桌的熱情灌醉了。不得不説,鑼鼓喧天、歌舞昇平的長街宴,不僅氣勢浩大,更具中華文化符號,把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聚集在了一起,很好地促進了彼此的交往交流交融。”短視頻博主“藍天學長”這樣説。

  連續舉辦16年的長街古宴,是綠春縣以多元民族文化交流實踐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培根鑄魂的一個縮影。以民俗博物館、傳承館、平掌街紅色文化記憶館、托牛和臘姑農耕文化館等文化陣地為&&,綠春縣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故事,完成《綠春縣民族志》《黃連山傳奇》等30餘部文藝精品,《都瑪簡收》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遺項目,牛孔彝族服飾入選雲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積極組織開展文藝匯演、歌舞展演,演講徵文比賽、美術攝影展覽等活動,把中華傳統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不斷融合推進,着力搭建了各民族溝通交流的友誼橋梁。

  綠春縣以開展“7+N”示範創建和“道中華·十個一”等系列活動為抓手,整合各方力量組建由特聘專家、科技特派員、駐村幹部、村幹部、教師、志願服務隊組成的6支宣講小分隊,深入沿邊村組、社區、企業等基層一線,與群眾面對面、手把手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持續打造拉祜族葫蘆聲聲、瑤族度戒、哈尼族昂馬突等一批有影響力的民族文化活動,深入開展“村村紅旗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豐富了邊境地區各族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讓民族團結之花在邊境一線競相開放。

  呵護青山綠水 共奔富裕之路

  黃連山下,連片茶園綠意醉人。近年來,依託25.25萬畝的茶園,綠春縣精心打造“政府統籌與政策扶持+基地捆綁與茶農聯結+茶企帶動與品牌建設+茶旅融合與延鏈拓展”的茶産業發展四個利益共同體,以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産、品牌化營銷推動茶産業實現長足發展。去年全縣茶葉産量達2.57萬噸,産值5.31億元,帶動15.34萬茶農增收,茶産業已成為綠春各族群眾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産業。

民族團結一家親。通訊員 施卓慧 攝

  “茶葉是綠春百姓最大和最穩定的收入來源,近年來,龍頭企業以高於一般茶葉的收購價激勵督促茶農在生産中不施化肥、不打農藥、不過度採摘,進行茶葉品種改良,解決了茶産業促增收致富不明顯等問題。”綠春縣茶葉協會會長陶曉林説,希望憑藉良好的市場反饋讓更多茶農參與到綠色有機的基地建設中來,不斷提升茶園的精細化管護水平,從而保證茶葉品質,助推産業健康發展。

  清明前後,大興鎮迷克村委會牛弄村附近,一排排茶樹鬱鬱蔥蔥,嫩綠的新芽迎春俏立。“村裏近年來把茶産業作為‘一村一品’特色産業發展,通過建設初制所、茶文化交流中心,引進茶企業等方式,500畝茶園實現‘量質雙增’,還吸引四方游客紛至沓來,村裏哈尼文化古巷、民族文化廣場、牛打滾塘等民族文化景點頗受歡迎,有效促進了茶文旅融合發展。”挂鉤該村的大興鎮人大主席許文福介紹説。

  弘揚民族文化,振興民族産業,牛弄村的喜人轉變是綠春縣産業發展與民族團結交融共進、互促共贏的一個縮影。通過實施“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範創建”“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鄉村振興美美與共”等“幸福花開”工程,綠春縣先後發展橡膠40萬畝、香辛料33.2萬畝、梯田紅米2.59萬畝,着力解決邊疆民族地區産業發展短板,“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産業發展格局為當地各族群眾共同致富提供了堅實支撐。“拉祜土雞”“二甫鼓凳”“馬宗黃連雞”“瑪玉茶”等村寨名品插上電商的“翅膀”,成為發展邊境旅游、邊貿互市的富民産業。

  産業的不斷發展壯大,還激活了綠春各族群眾投身産業發展、鄉村建設的內生動力,點燃了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的熱情。在“千村整治 萬戶創美”行動中,綠春縣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突出群眾主體地位,全縣803個自然村實現了村容村貌從“臟亂差”向“潔凈美”、群眾觀念從“要我幹”向“主動幹”的轉變,先後打造“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鄉村振興示範村29個,6個自然村入選省級美麗村莊。

  提升民生溫度 共繪美好圖景

  “黨和政府多次派工作隊尋找‘苦聰人’,大家從深山老林裏搬出來,第一次住上了不怕颳風下雨的新房子,第一次睡上了踏踏實實的木床,第一次點亮了家裏的電燈……”去年,在減貧治理與全球發展(怒江)國際論壇上,綠春縣平河鎮大頭村委會拉祜寨村婦代小組長王永背向中外嘉賓分享了拉祜寨群眾“一步跨千年”的故事。

  拉祜寨過去是有名的“五區疊加貧困村”,綠春縣針對拉祜寨的特殊情況,探索出了“基層黨建+脫貧攻堅+綜合治理+民族團結”的強邊固防模式,幫助拉祜寨村民生活上脫貧、精神上脫困,最終啃下了這塊全縣脫貧攻堅“最硬的骨頭”。如期脫貧摘帽後,拉祜寨年人均收入從2015年的1600元提升至現在的16621元。

彝族刺繡。通訊員 李龍沙 攝

  綠春縣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民族團結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3年來在沿邊地區累計投入資金2.97余億元,完成48個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通過抓産業、穩就業、盤資産、保兜底等有效舉措,實現7個沿邊行政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900元以上。如今,越來越多的百姓選擇到邊境一線置業定居,為構建邊境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長廊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證。

  聚焦本地區教育、醫療、文化、鄉村振興等7個領域,綠春縣建立民生項目和為民辦事“兩張清單”,積極推動地質災害治理、生態梯田鴨養殖基地及冷鏈倉庫建設等一批群眾反映強烈、迫切需要解決的民生實事落地見效。依託滬滇幫扶合作、省管縣用、南北交流等工作機制,做好“組團式”幫扶文章,全力辦好百姓家門口的學校和醫院,創新開展“組團式幫扶幹部人才+本土幹部人才”“組團式幫扶團隊+本土團隊”人才培養幫帶模式,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等民生保障制度更加完善,義務教育實現基本均衡。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積極配合元陽至綠春、動醒至綠春高速路和國道219線改造工程,全面推進“四改三”等交通強基項目,行政村、自然村道路硬化率分別達100%、85%,沿邊行政村5G基站實現全覆蓋。圍繞“兩污”治理、産業發展等建設重點,融入綠春的森林、村莊、梯田、溪流生態元素,科學編制一村一方案,各村各寨基礎設施、人居環境、交通出行和産業配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族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大幅提升。(記者 黃翹楚 )

【糾錯】 【責任編輯:劉雲】